天门多宝萝卜“分类”售卖价格好

初冬,正是萝卜收获的季节。

天门市多宝镇张李村苗苗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里,20多名工人将一根根沾着泥巴的萝卜洗涤、去叶、分拣、包装,一整套工序后,泥萝卜变得白净水灵。

“今年行情好,萝卜效益可观。”苗苗合作社负责人陈苗介绍,2016年开始种萝卜以来,合作社变化不小:种植面积从1000亩发展到近5000亩,种植品种从单一的萝卜扩大到甘蓝、娃娃菜、青萝卜等多个品种。

陈苗说,最大的变化是萝卜不愁销,还能卖出好价钱。

曾经“好一年坏两年”

多宝镇傍依汉江,旷野平畴,一直是农业大镇。

该镇农田多为油砂地,不宜种水稻。过去,农户以种植棉花、小麦、黄豆等传统作物为主。

当传统农作物不再适应品质、多元消费需求时,重新审视脚下这片土地,蔬菜产业开始在多宝崭露头角。

“刚开始种萝卜尝到了甜头,但后来发现种萝卜赚一年亏两年是常态。”陈苗说,市场价格起伏不定,前些年,一年忙到头收成会怎样,心里没底。

这不是陈苗一个人的苦恼。细数往年行情发现,2016年,多宝萝卜种出一批百万富翁一度传为佳话;2017年、2018年,同样的萝卜,几分钱一斤都没人要。

赚钱时,一捆萝卜一捆钱;亏钱时,萝卜烂在地里没人要。

在农产品价格涨跌周期中,如何行稳致远?陈苗在探索答案。

等风来不如追风去

“种子只要大颗粒,种子饱满,苗就粗壮;播种全部是机械作业,株距行距一致;生物肥与有机肥混用改良土壤,萝卜长得好。”

“今年投资30多万元对萝卜清洗设备进行更新换代,自动化程度更高,清洗效果更好。”

说起萝卜“生意经”,陈苗滔滔不绝。“包装也有讲究。以前,只要是个萝卜,清洗完就囫囵卖了;现在,同一个袋子里装的,个头、重量基本一致,大的、小的、中等的,买家各取所需,都能卖高价。”

等风来,不如追风去。推进现代农业发展,高质高效是方向。

努力的不只是农户和合作社,聚焦打造“天西蔬菜”高效农业产业板块,多宝镇打出组合拳:投资4000万元完成高标准农田改造2万亩;投资1900万元完成汉江大堤沿线7个村冷浸田改造项目。

今年,该镇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土地面积达6.56万亩,其中石鼓新村、铜架山新村实现整村流转,规模效应初显。建成冷库初加工工厂60余家、容量约8万立方米,为蔬菜产品的错峰上市奠定基础。

同时,培育红伙农、多宝湾、多宝小珍珠等品牌,“白萝卜”获绿色食品认证,成功举办“多宝萝卜丰收节”,多宝萝卜的品质越来越好,名号也越来越响亮。

龙头带动不愁销

12月初,驱车沿荷沙公路驶入多宝镇,满眼的绿扑面而来。“我们这里冬季是几乎见不到闲田的。”湖北铭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汉平说,以前萝卜种出来,要到处去推销。现在,萝卜苗还长在地里,就有经销商上门订购。

去年4月,该公司投资建起占地面积168亩的“育苗工厂”,用于种植高价值蔬菜,引进试种新品种,能实现年育苗1亿株、覆盖3.88万亩良田的菜苗供应,从源头确保品质。

红伙农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采用订单形式带动农户种植蔬菜1万亩,有近30个蔬菜品种,产品畅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

“合作社通过已搭建的农贸市场、商超渠道直接在市场上应季销售,有了冷库还可以错峰上市,卖个好价钱。”吴汉平说,此外,还可送到红日子公司腌制加工,穿越萝卜的销售周期,托底农户收益。

红日子公司是国内酱菜加工国家级龙头企业,已开发出萝卜等60多种蔬菜加工食品,对鲜蔬需求量极大。此前,由于本地萝卜无法满足公司需求,该公司主要在山东、云南等地外采萝卜。如今,多宝萝卜成了供应主力。

今年8月,天门市蔬菜协会正式成立,抱团推动蔬菜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迈进。

产业增效,农民增收。数据显示,近5年来,该镇蔬菜种植面积从5万亩增加到约12.5万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305家发展到418家,其中蔬菜种植类就有150家。根据今年蔬菜种植规模和市场价格摸底估计,该镇销售收入过百万元的合作社将达到52家、过千万元的合作社5家,蔬菜订单种植农户每亩收入达到6000元左右。


文章来源: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茜  通讯员 吴述明

责任编辑:黄俐琦

转载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