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城建成79家乡村微工厂:招回在外能人 盘活闲置设施

“一大早就接了10多个电话,都是在外能人想回村兴业的。”通城县塘湖镇龙印村党支部书记金亚平的手机,比这三伏天的天气还要热。

这些年,利用村里闲置的旧校舍,村民刘招辉回村兴办手套厂,如今产销两旺,带动25名村民家门口就业。村里趁热打铁,建起小型产品深加工园区,已有2家企业入驻,另有6家企业在排队,请求尽快入园的电话一个接着一个。

在通城,“龙印村现象”并非个例。

近些年来,通城打乡情、亲情、友情牌,招引在外能人回乡创业,报效桑梓。瀛通电子、三赢兴科技、黄袍山绿色产品等110多家企业回归创业,总投资过50亿元,企业产值、税收、利润占全县总量的50%以上,带动2万名农村劳动力就业。

然而,这些企业无法带动那些留守闲散村民就业,如何破局?

2019年以来,通城县采取村组整修、企业使用、乡镇代管、县级补贴的模式,将合村并组之后留下的厂房、校舍等闲置场所加以利用,吸引在外能人回村办微工厂,然后按1000元/平米的标准补贴,带动周边村民就业。规上企业湖北平安电工,投资160万元在关刀镇道上村建云母包装微工厂,在回乡能人管理下,包装厂解决了附近18名村民就业,人均月工资2200元,村级集体增收4万元;通城鑫彬源新材料科技公司建在关刀镇高冲村,对湖北玉立集团产品进行再加工,生产砂轮、磨具、八角砂等产品,共吸纳周边36名村民就业,其中包括多名残疾人;五里镇汉上村返乡党员朱新亚,继2018年率先将电子厂搬回村里后,又在村里扩建紫薯加工厂,带动100多户农户在家门口务工、种植紫薯。

截至目前,通城整合资金4790万元,支持72个村建成79家乡村微工厂,村集体每年因此收租金240万元左右,共带动832名农村劳力就近就业,人均年增收1.5万元以上,实现了村集体、村民和创业者的三方共赢。


文章来源:农村新报 记者彭翠楠 通讯员刘建平 胡强

责任编辑:许蓓

转载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彭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