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及武汉市农业部门赴华农调研长江野生鱼类繁育驯化工作

9月16日,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武汉市农业农村局、垄上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特邀武汉市餐饮、电商等单位,赴华中农业大学调研长江野生鱼类繁育驯化工作。

调研小组特邀武汉餐饮业协会会长刘国梁、省渔业产销协会副会长陈海平、省虾稻产业协会秘书长殷豪,湖北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尹玉刚等参加了本次调研。

当调研小组来到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时,该院党委书记向晋文、院长张永安、副院长高泽霞、王卫民教授、何绪刚教授向大家介绍了长江野生品种中华沙塘鳢、长春鳊人工繁育和养殖情况及2019年、2020年农业农村部十大引领性农业技术——“零排放”圈养模式。

本次调研的主要目的是了解长江野生鱼类繁育驯化现状及前景,推动绿色养殖方式下的“武汉活鱼”更好地走上消费者餐桌。

附:

调研的品种和技术介绍:


长春鳊资料图

长春鳊俗称“草鳊”,长江重要经济鱼类,肉味细嫩鲜美,尤以腩部较为肥滑,如已消失的长江鲥鱼,鳞片薄且富含胶原蛋白,为上等食用鱼类。外形特点是体侧扁,呈菱形。在我国分布广泛,北至黑龙江,南到珠江及海南岛的广大水域都有其分布。多栖居于水的中下层,尤其喜欢在河床上有大岩石的流水中活动,为杂食性鱼类,以吃水生高等植物为主。长春鳊必须在有一定流速的水体产卵,受精卵在流水中漂流孵化。产卵期5~8月,6月底至7月初为盛期。最大个体可达2公斤。目前省内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和成鱼养殖已基本成熟,进行了小规模养殖。当前主要问题是养殖技术有待完善、人工配合饲料有待研发。(由华中农业大学王卫民教授主持研发)

中华沙塘鳢资料图

中华沙塘鳢俗称“土憨巴”,2010年以“世博第一菜”名扬海内外,个体虽小,但肉质鲜美,细嫩可口,属于上品鱼类。。外形特点是头宽大,平扁,吻宽短,背部稍隆起,体长16-20厘米。中华沙塘鳢为淡水小型底层鱼类,生活于湖泊、江河和河沟的底部,摄食小鱼、小虾、水蚯蚓、摇蚊幼虫、水生昆虫和甲壳类。生殖期为4—6月。省内人工繁殖已基本成熟,形成中华沙塘鳢种质标准和繁育技术操作规程等两项省级地方标准。当前主要问题是苗种无法规模化繁育。(由华中农业大学杨瑞斌副教授主持研发)




“零排放”圈养绿色高效循环养殖技术资料图
“零排放”圈养绿色高效循环养殖技术,是池塘内桶型箱体进行养殖+池岸上固液分离罐+人工湿地净水系统的水产养殖设施系统。养殖废水经过固液分离灌进入人工湿地进行净水处理,再回流到池塘,具有高效集排污特点,排污效率90%以上,养殖容量可达60kg/m3以上,饵料系数下降约20%。可实现养殖尾水100%循环利用。“圈养”系统经过两年的探索,已取得良好效果,小试一整个养殖周期运行效果良好,在提高池塘养殖容量、集排污效率、吃食性鱼类养殖适应性等发面相较于传统养殖池塘均具有明显优势。能够改善养殖池塘水质、提高浮游生物多样性,为养殖生物提供优良生活环境。

该技术由华中农业大学何绪刚教授主持研发,入选2019、2020农业农村部“十大引领性农业技术”。

文章作者:李芬

责任编辑:李芬

主编:左佳洁

编审:焦子焰 王凯

监制:田国英 罗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