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科大5批工作队接力扶贫 重点贫困村蝶变“魅力巴石”

扶贫工作队队长王黎与桃农一起查看桃子长势。(视界网 唐文明 摄)

花儿种起来,新房盖起来,球场建起来,广场舞跳起来。曾为重点贫困村的巴石村,位于孝昌、大悟、广水三县交界处,过去破房联排,垃圾成堆,如今成了“美丽乡村,魅力巴石”。

“华中科技大学5批扶贫工作队接力攻坚,打造了‘魅力巴石’。”5月23日,孝昌县王店镇党委书记胡忠文告诉记者。

青年骨干带队

5月21日,巴石村山坡上,百亩大红桃即将成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元元院士一行,步入桃林,品鲜桃,问销路。

华中科大材料学院教师王黎博士,与材料学院党委书记李毅一起,拍下鲜桃满枝的图片,上传到学校消费扶贫微信群里。“老师们,巴石村的原生态大红桃6月9日开始成熟,有需要预订的请接龙。”

王黎原为华中科技大学驻巴石村扶贫工作队副队长,锻炼一年后,本月初提拔为副处级干部,并接任队长。

从去年4月到巴石村扶贫以来,每个周末,王黎都和同事一起,带着村里的农副产品回学校推销。

“从2015年10月开始,华中科技大学先后派来了5批工作队,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不少队员,来时白白净净,离开时糙了、黑了。”巴石村负责人李汉民赞不绝口。

“队员们干劲足,是因为学校有个好机制。”胡忠文介绍,5年来,华中科大一直在全校范围内选拔青年骨干,建设“以老带新、无缝衔接”的驻村工作队伍。“驻村工作队,一名队长,一名副队长。经过一年锻炼,经组织考核认可,第二年副队长可转为队长。”

“近5年来,学校3任党委书记和校长都曾来到巴石,详细了解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时调整扶贫工作思路。”王黎说。

接力发展产业

插秧、收油菜籽。初夏,68岁的贫困户李定龙忙得团团转。

李定龙种了60多亩田,还包了10多亩鱼塘。“主要靠机械。去年,我卖了3万多斤米,收入15万多元。”李定龙说,“多亏了工作队。过去,我们一斤谷卖块把钱。现在种优质稻,大米由华中科技大学帮助销售,每斤米均价5元,最高卖到7元。”

脱贫底气在产业。扶贫工作队驻村后,一直在谋划发展产业。

2016年,经第一任队长毛勇杰等人牵线,华中科大投入48万元,在巴石村建设畜禽养殖基地,成立“民兴养殖合作社”;见村里有成片荒地,毛勇杰带领队员,买来桃树苗,免费供村民李金桥栽种。

2017年,第二任队长叶智开始为合作社养的肉牛跑销路。合作社的肉牛、土鸡,列入华中科大消费扶贫采购名录。如今,合作社年销售收入达到50多万元,每年向村集体上缴5万元。

第三任队长田德生带领团队,争取孝昌县农业农村局支持,引导李定龙等5名种植大户(其中3人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的有机水稻,并成立专业合作社。

去年,李金桥的桃园开始大量挂果。第四任队长茅力非带领团队,不断在学校扶贫微信群上,为李金桥桃子吆喝,为巴石村农产品联系销路。

有了产业,巴石村集体收入逐渐增加,去年达到13.5万元。

“我们正考虑引入大棚滴灌设备,让种植业摆脱看天吃饭的局面。”这是第五任队长王黎正在琢磨的事。

扶起精气神

四野蛙鸣,月季花开,菜籽油香。傍晚,巴石村休闲文化广场上,音乐声起,村民跳起欢快的广场舞。

“只要天气好,我们每天晚上来这里。”巴石村妇联主席李明梅说,以前,妇女们打牌的多。现在跳舞的多了,晚上常比白天还要热闹。

李汉民介绍,这里曾是废弃的牛栏和垃圾场。近5年来,华中科大扶贫工作队和当地政府一起,累计投入300多万元,拆除牛栏,修建休闲文化广场和停车场;昔日堆满垃圾的洼地,建起3000平方米绿化广场,栽上桂花樱花月季花;村里安装83盏路灯,让乡村的夜晚亮起来。

在扶贫工作队鼓励下,文艺人才活跃起来。67岁的老党员李定洲,上中学时是学校文艺宣传队队员,会唱京剧。在第三任队长田德生的引导下,多年来没有表演的他,又活跃在乡村文化舞台上。

“去年10月,华中科技大学有位领导到巴石村来调研,我应邀演唱了《沙家浜》选段,没想到,我唱着唱着,这位领导也唱了起来。”李定洲说。

“和李定洲一起唱京剧的领导,就是我们校长李元元院士!”王黎说,近年来,学校每年都会选派教授、博士和大学生骨干,来村里送医、送文化、送科普知识。

去年,华中科技大学组织艺术团到巴石村演出时,村民李杰峰自告奋勇,手舞足蹈,上台表演脱口秀:“且听我把石岗岭谈一谈。原来是寸草不生不毛地,现在做成了小花园——女的在广场上跳个舞,又扭身子又转圈。婆婆大妈一打扮,好似仙女下了凡。只要大家甩开膀子干,幸福生活更美满。”


图文来源:湖北日报 全媒记者宋效忠 通讯员高玉峰 何松涛

责任编辑:许蓓

(作者:宋效忠)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