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病虫害的危害越来越严重!有机生姜病虫害防治措施

生姜在我国分布广泛,东北、西北、、中部以及南部大部分地区均有种植。随着其种植效益的提升,吸引了众多农户种植。然而,随着其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加,生姜病虫害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本文为大家介绍了有机生姜的病虫害防治措施,供大家参考。

一、有机生姜的病害及防治

(一)姜瘟病

1、为害症状

姜瘟病又称腐烂病、软脚病,是生姜生产上威胁最大的病害,发病地块一般减产10-20%,重者50%以上甚至绝收。姜瘟病属细菌性病害,此病在小满至大暑期间为发生盛期。发病初期茎叶凋萎,后变鲜黄,叶片萎缩,根呈水渍状,姜茎近块根3cm左右处横切面呈浅黑色,不久就有乳白色粘液流出。如不拔掉,过几天,萎茎叶就会腐烂发臭,并蔓延到其它植株。

2、发病规律

该病属细菌性病害,病原菌为青枯假单胞杆菌,病原菌在根茎和土壤中越冬,在土中存活两年以上。可通过病姜、土壤及肥料进行传播,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病菌多从近地表处的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根茎,或由地上茎、叶向下侵染根茎。病菌流出的菌液可借助流水传播。姜瘟病流行期长,危害严重。鲁中地区一般7月份始发,8-9月为发病盛期。

3、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1)选择无病姜田作为留种田,并挑选无病、健壮、整齐的植株留种,妥善贮藏;(2)及时清理、烧毁田间病姜秸秆;(3)轮作换茬,在发病严重的地块,一般要间隔3年以上才可种姜,前茬以葱蒜或粮食作物为好;(4)选择地势高、排灌条件良好、土质疏松肥沃的地块,冬前进行深耕,利用冬季低温杀死土壤中的部分病菌、害虫。

物理防治:对已发病的田块,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当地农民一般把发病中心及其周围的土壤和病株用塑料薄膜密封起来,并在四周1米范围内用生石灰撒施消毒,可以大大降低该病的传播和蔓延。

药剂防治:(1)锐真根部型(枯草芽孢杆菌)均匀撒入地里,犁田耕耙播种,亩用量1kg;或稀释300-500倍液加入滴灌系统,亩用量1kg,整个生育期滴灌2-3次;(2)3%氨基寡糖素水剂,800倍液灌根,间隔7-10天,连用2-3次;(3)发病前用12%松脂酸铜乳油800倍液进行喷雾,间隔10-15天,连续2-3次;(4)发病前用5%硫酸铜1500倍液进行喷雾,间隔10-15天,连续2-3次;(5)一旦发病应及时拔除发病的植株,并用5%的石灰水或用50g高锰酸钾,兑水50kg对土壤进行消毒;(6)拜沃鱼蛋白生物刺激素灌根,亩用量1L。

(二)姜枯萎病

1、为害症状

又称姜块茎腐烂病,主要为害地下块茎部,块茎褐腐烂,地上植株枯萎状。姜枯萎病块茎变褐而不带水渍状半透明,挤压患部虽渗出清夜但不呈乳白色混浊状。

2、发生规律

该病病原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菌以菌丝体和厚垣孢子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带菌的肥料、姜种块和病土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病部产生发分生孢子,借雨水溅射传播,进行再侵染。植地连作、低洼排水不良或土质过于粘重,或施用未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易发病。

3、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1)注意田间卫生,发现病株及时拔(挖)除病株烧毁,收后彻底清除病残株,烧毁或深埋;(2)和非本科作物轮作,水旱轮作最好;(3)选用密轮细肉姜、疏轮大肉姜等耐涝品种;(4)选干燥地块或高厢深沟种植。

药剂防治:(1)播种时,哈茨木霉菌根部型垄沟喷施,亩用量300g,间隔2个月灌根1次,亩用量300g,整个生育期使用2-3次;(2)锐真根部型(枯草芽孢杆菌)均匀撒入地里,犁田耕耙播种,亩用量1kg;或稀释300-500倍液加入滴灌系统,亩用量1kg,整个生育期使用2-3次;(3)3%氨基寡糖素水剂,800倍液灌根,间隔7-10天,连用2-3次;(4)发病前用12%松脂酸铜乳油800倍液灌根,间隔10-15天,连续2-3次;(5)在常发本病的地区播前可用高锰酸钾1000倍液浸姜块2-3小时消毒;(6)拜沃鱼蛋白生物刺激素灌根,亩用量1L。

(三)姜炭疽病

1、为害症状

该病属真菌性病害,为害叶片,先在叶片或叶缘出现病斑,初为水渍状褐色小斑,后向下、向内扩展成椭圆形或梭形至不规则状褐斑,病斑云纹明显或不明显。数个病斑联合呈斑块状,叶片变褐干枯,潮湿时斑呈现小黑点。

2、发病规律

该病病原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菌以菌丝体和分孢盘在病部或随病残体遗落在土中越冬。以分生孢子作为初侵染与再侵染源,借雨水溅射等传播,从伤口或孔口侵入致病。在南方特别是广东,病菌可在田间多种寄主作物间辗转传播危害,并无明显越冬期。连作地、低洼潮湿地或植株偏施氮肥生势过旺时,易诱发本病。

3、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1)实行轮作,切勿与茄科或姜科的其他作物连作或邻作;(2)收获时彻底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带出田外;(3)加强以肥水为中心的栽培防病工作。

药剂防治:(1)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即用哈茨木霉菌叶部型防治,300倍喷雾,每隔7天喷一次,直至病害不再发生;(2)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即用锐真(枯草芽孢杆菌)防治,300倍喷雾,每隔7天喷一次,直至病害不再发生;(3)3%氨基寡糖素水剂,800倍液进行喷雾,间隔7-10天,连用2-3次;(4)12%松脂酸铜乳油800倍液进行喷雾,间隔10-15天,连续2-3次;(5)拜沃鱼蛋白生物刺激素,稀释300倍叶面喷雾。

(四)姜斑点病

1、为害症状

该病属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叶斑黄白色,梭形或长圆形,细小,长2-5厘米,斑中部变薄,易破裂或穿孔。严重时病斑密布,全叶似星星点点,又名白星病。致病菌为姜叶点霉,病菌分生孢子器球形至扁球形,黑褐色,分生孢子单胞,椭圆形。

2、发病规律

该病病原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越冬菌翌年产生出分生孢子传播至姜叶片上,侵染引起田间发病。发病后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病害再侵染频繁,条件适宜病害发展很快。病菌喜温湿条件,温暖多湿,株间郁蔽,田间湿度大,易于发病。病害发生和发展与降雨次数多少、雨量大小密切有关。

3、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1)避免连作,实行2-3年以上的轮作;(2)选择排灌方便的地块种植,不要在低洼地种植。

药剂防治:(1)发病前或发病初期使用哈茨木霉菌叶部型防治,300倍喷雾,每隔7天喷一次,直至病害不再发生;(2)发病前或发病初期使用锐真(枯草芽孢杆菌)防治,300倍喷雾,每隔7天喷一次,直至病害不再发生;(3)3%氨基寡糖素水剂,800倍液行喷雾,间隔7-10天,连用2-3次;(4)12%松脂酸铜乳油800倍液进行喷雾,间隔10-15天,连续2-3次。

(五)姜立枯病

1、为害症状

主要危害叶鞘,也危害叶片,叶鞘上发生灰绿色圆形病斑,后扩大呈不规则形或长圆形,叶片上病斑水浸状,扩大后呈云纹状不规则的大型病斑,软化腐烂,湿度大时病斑处产生白色蛛丝状的菌丝体,后期菌丝集结形成菌核。

2、发病规律

该病病原为立枯丝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原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或以菌丝体、菌核在杂草和田间其他寄主上越冬。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菌丝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高温多湿,偏施氮肥,易发病。前作稻纹枯病严重,发病重。

3、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1)前作稻纹枯病严重的田块勿选作姜地,勿用稻纹枯病重的稻秆作姜地复盖物;(2)选择干燥地块种姜,及时清沟排渍降低田间湿度;(3)施用腐熟的有机肥。

药剂防治:(1)播种时哈茨木霉菌根部型垄沟喷施,亩用量300g,间隔2个月灌根1次,亩用量300克,整个生育期使用2-3次;(2)锐真根部型(枯草芽孢杆菌)均匀撒入地里,犁田耕耙播种,亩用量1kg;或稀释300-500倍液加入滴灌系统,亩用量1kg,整个生育期使用2-3次;(3)哈茨木霉菌叶部型(稀释500倍,1kg/亩)+拜沃鱼蛋白生物刺激素(稀释300倍,1L/亩)灌根;(4)发病后用12%松脂酸铜乳油800倍液进行灌根,间隔10-15天,连续2-3次。

(六)生姜眼斑病

1、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发病后叶面先出现点状病斑,褐色,逐渐发展为梭形,似眼睛。病斑灰白色,边缘浅褐色,病部四周黄晕明显或不明显。湿度大时,病斑两面生暗灰色至黑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2、发病规律

该病病原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原以分生孢子丛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以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温暖多湿的天气有利本病发生,植地低洼高湿,肥料不足,植株生长不良发病重。

3、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1)加强肥水管理;(2)清沟沥水,降低田间湿度。

药剂防治:(1)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即用哈茨木霉菌叶部型防治,300倍喷雾,每隔7天喷一次,直至病害不再发生;(2)发病后用12%松脂酸铜乳油800倍液进行喷雾,间隔10-15天,连续2-3次。

二、有机生姜的虫害及防治

(一)姜螟

1、为害症状

姜螟又名玉米螟、钻心虫,是危害生姜的主要害虫。它的食性很杂,危害时以幼虫咬食嫩茎,钻到茎中继续危害,故又叫钻心虫。姜螟咬食生姜植株后,造成茎秆空心,水分及养分运输受阻,使得姜苗上部叶片枯黄凋萎,茎秆易于折断。

2、发生规律

一年2-4代,以老熟幼虫在作物及杂草上越冬。一般6月上旬开始出现幼虫,7-8月发生量大,危害重,一直危害至生姜收获。

3、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1)大姜钻心虫食性杂,除危害生姜外,还危害玉米、高粱、甘蔗等作物。根据这个特点,可有目的的在姜田周围栽植诱杀作物,待成虫产卵后,可进行药剂防治或拔除沤肥;(2)大姜收获后,把姜秸清除干净,带出园外深埋或集中烧毁;(3)剥除虫叶虫鞘,在不影响生姜生长情况下,把附有虫害的姜叶、姜地上茎剥除掉;(4)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生物防治:赤眼蜂是大姜钻心虫卵期的主要天敌。在成虫产卵初期或初盛期、每亩多次放蜂 l万头为宜,每3天放一次,防治效果也很好。

药剂防治:0.3%印楝素乳油600-800倍液或0.5%苦参碱可溶液剂600-800倍,于卵孵盛期喷雾防治,间隔7-10天喷施一次,连续用药2-3次。

(二)甜菜夜蛾

1、为害症状

1-2龄幼虫群集在叶背卵块处吐丝结网,啃食叶肉。3龄后分散危害,4龄后食量大增,4-5龄为危害暴食期。大龄幼虫白天潜伏在植株的根基、土缝间或草丛内,傍晚前后移到植株上取食危害,直到第二天早晨。幼虫主要取食生姜(寄主植物)的叶片,将叶片吃成空洞或缺刻,严重时整个叶片被咬食殆尽,只剩叶脉和叶柄,导致植株死亡,缺苗断垄。

2、发生规律

一年一般发生4-5代,以蛹在土壤中越冬,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全年可生长繁殖,成虫夜间活动,最适应的温度20-30℃,相对湿度50-70%,成虫有趋光性,大龄幼虫有假死性。

3、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1)晚秋与初冬,对土壤进行翻耕,并及时清除土壤中的残枝落叶,消灭部分越冬蛹,减少来年的发生量;(2)夏季结合农事进行操作,进行中耕或灌溉,摘除卵块或幼虫。

物理防治:利用成虫的趋光、趋化等特点,并喜欢在一些开花的蜜源植物上活动、取食、产卵,据此可以利用灯光诱杀、性诱剂诱杀、种植诱集植物、杨树枝把诱杀等。灯光诱杀通常采用20W黑光灯。

生物防治:利用夜蛾类的天敌进行防治,捕食性的有鸟类、步甲、马蜂、蛙类等,寄生性的有茧蜂、小蜂和姬蜂等。

药剂防治:(1)害虫初发期用0.5%苦参碱可溶液剂600-800倍液喷雾,5-7天喷洒一次,害虫发生盛期可适当增加用药量;(2)于1-2龄幼虫盛发期施用0.3%印楝素乳油600-800倍液喷雾;(3)30亿PIB/克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稀释1500倍,防治甜菜夜蛾二至三龄幼虫。

(来源:蔬菜种植联盟)


加入垄上蔬菜圈,获取更多蔬菜资讯!

↓ ↓ ↓

微信号:17343206025

(请转发到微信再打开扫描二维码)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