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6月29日,十堰市郧阳区柳陂镇扶贫车间里,村民正在机器前忙碌。
把“中国袜业之都”从浙江诸暨市“请到”郧阳区;自建工厂年产拖把、扫帚 500万把,远销四川、陕西、河南……车间建到村组,机器安进农家。近年来,十堰市在产业扶贫工作中,引导企业、能人下乡兴业,开办扶贫车间230多家,带动就业2.1万余人,其中贫困人口 1.14万人,让贫困户就业不出村,力推高质量脱贫。
家门口就业,贫困户笑了
对孔、穿线、连接正负极……6月27日,房县军店镇回龙小区扶贫车间内,贫困户张祖香正在生产线上忙碌,不到30秒完成一件电子零件组装。
张祖香以前跟丈夫在外打工,生小孩后她回到村里,家庭收入减半。今年初,县城的兆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在村里建起扶贫车间,张祖香就来打工:“都是简单手工活,工资计件拿,我一天能挣60多元。”
车间上班时间弹性较大,她可以按时接送孩子上学:“孩子带了,钱也挣了,多好!”这个扶贫车间租用村民闲置的房子,大约150平方米,共有60多名工人。
农村闲置劳动力如何利用?如何让易地搬迁贫困户就近就业?近年来,十堰市支持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项目,进村组开办扶贫车间,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
郧阳区谭山镇华彬鑫玩具有限公司,通过合作社把30多台缝纫机发放到农户家里,村民白天忙农活,晚上抽时间缝制玩具,工资计件拿。
竹溪县蒋家堰镇景顺鞋厂,在当地招聘200多名工人,允许工人把剪线、钉扣等适合单人操作的工序带回家抽时间完成,工人在正常上班挣钱的基础上,每人每天可多挣约40元。
十堰市农办统计显示,目前该市有扶贫车间230多家,带动就业2.1万余人,其中贫困人口1.14万人,人均年工资约1.66万元,最高工资超过3万元。
车间开进村,成本降了
6月29日,郧阳区柳陂镇柳航袜业公司首批50万双袜子正在装车。这批袜子发往浙江后,与公司总部生产的袜子一起出口东南亚。
该公司是郧阳区从浙江诸暨市引进的扶贫车间。公司位于柳陂镇垭子村,一期60台织袜机于4月2日投入生产,二期140台、三期500台项目正在进行工厂改造。
诸暨是“中国袜业之都”,全国70%的袜子产自该市。今年,郧阳区从该市引入16家制袜企业,在18个乡镇建设扶贫车间。“袜业之都”为何转战郧阳?“在郧阳生产的成本要比在浙江低得多。”柳航袜业公司负责人钟晓铭介绍,公司在郧阳区的平均工资3000多元,而在浙江需要5000多元,虽然物流成本有所提高,但综合比较,每双袜子成本低5分至1角钱。
房县兆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清华介绍,公司已在回龙小区等几个村建成4个扶贫车间,由村扶贫合作社调配工人加工,比公司直接请工人到工厂做工,成本节省约10%。
“扶贫车间一般选择劳动密集型产业。”十堰市扶贫办负责人介绍,这些产业用工需求量大、技术要求低、工艺相对简单,能有效降低企业成本。
同时,十堰各县市区纷纷出台政策支持扶贫车间。郧阳区出台了“黄金十条”,从信贷、厂房建设、税收返还等方面给予优惠和奖励;房县出台“关于创办扶贫车间的实施意见”,并筹措1000万元用于设备购置补贴,并给予企业贴息贷款政策,支持扶贫车间做实做大。
产业兴起来,乡村活了
扶贫车间的蓬勃发展,搅热了沉寂的大山。
郧西县农民胡朝柱,在外打工后回村创办了铁扫帚加工车间。经过几年发展,建成铁扫帚种植基地4000多亩和两个扶贫车间,年产拖把、扫帚500万把,产品远销四川、陕西、河南等地,年产值约2000万元。
胡朝柱成了致富“领头人”,被选为郧西县观音镇黄土梁村党支部书记。他带领全村三分之二村民及周边乡镇近2000人发展铁扫帚产业,如今的黄土梁村70%的路面铺上了水泥,街道上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多数村民盖起了楼房,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竹溪县“能人”杨克松过去一直在广东东莞开办鞋厂,去年5月他回到家乡竹溪,投资500余万元,分别在蒋家堰镇和天宝乡建起了两个扶贫车间,吸纳200余人就业。竹溪县统计,该县各类扶贫车间共吸引3.2亿元民间资本,吸引5000余名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扶贫车间让村民增收,也壮大了集体经济。”郧阳区白浪镇会沟村党支部书记周大锁介绍,扶贫车间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企业不直接与农户签约,符合劳动法规定。村级扶贫合作社作为“中间人”参与管理,也有一部分收入。同时,村组通过投资、租赁等方式参与扶贫车间经营,让部分贫困“空壳村”有了集体经济积累。
扶贫车间有效利用了农村闲置的山场、林地、土地及劳动力,为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提供了平台,为留守人员提供了就业岗位,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创业者归雁有巢,就业者乡愁有根。”竹山县柳林乡党委书记沈警钟说,扶贫车间减少了农村闲散人员,村里打牌赌博的少了,邻里纠纷矛盾少了,相互交流技能的多了,村民精神面貌和乡村社会风气明显改善。
责任编辑:卢瑶钰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