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江夏斥资1.03亿元让“梁子”牌梁子湖大河蟹“重出江湖”

进入11月,秋意渐浓、温度下降,位于武汉市江夏区鲁湖EOD项目水上牧场的万亩有机大河蟹生态牧场,大河蟹完成了最后一次蜕壳,进入鲜甜肥美的最佳形态。

10月30日上午6时30分,记者来到江夏水上牧场,8名工人,每2人一组,分别在4个塘口现场捕捞螃蟹。一个小时内,2000余只鲜活肥美的螃蟹就被打捞上来。这些蟹就是知名水产品“梁子”牌大河蟹。

据介绍,“梁子”牌大河蟹品种为中华绒鳌蟹,螃蟹壳青、白肚、脚红、金爪、黄毛,甲壳坚硬、光洁。大的重约4至5两,一般也有2至3两。其营养丰富,含有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口感鲜甜,是淡水河蟹中的精品。

武汉产梁子湖大河蟹曾实现产值3亿元

梁子湖大河蟹是湖北省梁子湖保护区域特产、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

梁子湖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地跨鄂州市和武汉市江夏区,是湖北省第二大湖,湖水清澈,水质达二类标准,有“天然绿宝石”之称。梁子湖水域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河蟹生长,所产梁子湖大河蟹个大、肚白、肉鲜、味美。

业内人士介绍,梁子湖大河蟹分为两个产地,一种是鄂州产的“梁子湖”牌大河蟹,另一种是武汉江夏产的“梁子”牌大河蟹。2003年底,梁子湖大河蟹通过了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原产地标记注册评审,获原产地标记注册,从此,江夏螃蟹养殖业开始打造自主品牌。

2010年,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全省“水产三艘品牌航母”的工作目标,“楚江红”小龙虾、“洪湖渔家”生态鱼、“梁子”牌梁子湖大河蟹成为“水产三艘品牌航母”。同年,湖北省成立河蟹产业协会,共同打造“梁子”牌大河蟹这一区域公用品牌,其在全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

就在当年,梁子湖大河蟹产量近3000吨,产值1.76亿元。2011年,江夏区河蟹放养面积达30余万亩,完成河蟹产量近3000吨,实现产值3亿元。

江夏斥资1.03亿元重塑“梁子”牌大河蟹

2020年1月1日起,国家开始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为“呵护好一湖清水”梁子湖完成全面退养。

从此,梁子湖大河蟹离开了梁子湖的大面积水域。在江夏“搬”入了部分养殖场和渔场进行养殖。

为了重塑“梁子”牌大河蟹品牌,进一步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2023年,江夏区国资集团成立子公司——武汉灵毓生态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抓住江夏生态优势,在鲁湖EOD项目规划总面积约1万亩的有机生态牧场,其中一期工程2200亩,总投资1.03亿元。项目于2023年7月开工建设,今年4月投入使用。

“作为国有企业,我们有义务保护好这个属于湖北的全国知名水产品。”武汉灵毓生态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胡承主介绍,目前水上牧场一期2200亩中,螃蟹的养殖范围600余亩。“蟹的品质好不好,除了苗种和吃食,关键还要看水环境好不好,”胡承主称,江夏区水域面积占整个武汉市的45%,这里没有工业和生活污染,水资源环境十分好。此外,公司为水上牧场配备一整套水体净化系统,建起了人工复合湿地,通过四层净化的自然生态过滤,水质几乎可以达到二类标准。

每日1000余斤可售空,最远销至三亚

胡承主介绍,由于受气候影响,今年螃蟹成熟比较晚,产量受到一定影响,价格也相较去年每斤便宜3至5元,但“梁子”牌大河蟹上市以来很受消费者青睐,现在每日1000多斤蟹基本可售空,有不少客户都是提前两天来预定。目前基地已出蟹约6万斤,预计今年螃蟹总产量可达10万斤。

记者在现场看到,一只螃蟹从捕捞、初选、掉水、精选、过秤、捆绑、打标到装盒发货,共需经过7道工序,最终才能发往全国各地,端上食客们的餐桌。针对个别个头不达标或缺胳膊少腿的螃蟹,就直接淘汰。基地工人告诉记者,螃蟹淘汰率接近10%。眼下正是出货量最大的时节,他们10多人每日工作量很大,一般要从早上6点多忙到晚上6点。

“我们的螃蟹主要销到省内,也有很多外省订单,最远销至三亚。”胡承主介绍,为了保证螃蟹品质鲜活,他们通过航空物流冷链运输,除部分偏远地区外,省内客户可实现24小时内收货,外省客户可在48小时内收货。

值得注意的是,捆绑好的每只“梁子”牌大河蟹都有一个标签,上面印有一个二维码。扫码后显示出产品身份证码、产品详情、保护范围、生产工艺、质量特色等信息,是否为正品,消费者一扫便知。胡承主介绍,这个标签经过特殊加密处理,具有防伪功能,一物一码就像身份证一样,保证了每只蟹的溯源信息的独立性。

最大困难:市场上太多“非正品”,重塑品牌存在瓶颈

如何区分普通螃蟹和“梁子”牌大河蟹?胡承主坦言,“梁子”牌大河蟹除了每只都有标牌外,目前只有礼盒版包装,没有进行散装售卖,且只有该基地在售,他们在武汉市内并未开设直营店。

胡承主表示,目前市面上自称是“梁子”牌大河蟹的水产品太多,对真正的品牌影响很大,这是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他认为,光靠国有企业的力量重塑“梁子”品牌还存在瓶颈,对湖北和全国来说,梁子湖大河蟹面对的市场很大,“我们现在相当于在做一个示范中心,”他说,未来的规划,一是要做苗种培育,二是制定品牌标准,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等我们有了自己的苗种和养殖模式、技术,再加上政策和资源优势的加持,为品牌创造附加值,带动周边老百姓共同养殖致富,才能真正实现品牌重塑。


来源 | 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编辑 | 谢珊

编审 | 刘友智 何聆溪

监制 | 田国英 刘迎春

声明 | 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