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西:用活一方好水 壮大渔业经济

近年来,郧西县抢抓“十年禁渔”政策机遇,依托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优势,本着“绿色、低碳、生态、智慧”发展理念,探索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打造集生态养殖、休闲文旅、水产品加工、品牌营销于一体的数智化渔业全产业链体系,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以“绿”为基,生态养鱼。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依托汉江丰富水资源优势,全力推动生态渔业高效发展。一是种苗繁育强基础。指导十堰郧西金钱湖渔业科技有限公司打造鄂西北最大水产苗种繁育中心。建成土门镇家竹村亲本孵化基地2000平方米、城关镇小河村名优水产培育基地100亩,年种苗繁育能力达12亿尾。开展名(特)优水产种苗工厂化孵化研究,翘嘴鲌、鳜鱼工厂化孵化成功并量产。二是渔稻(藕)共生促发展。实施绿色生态稻(藕)鱼共养模式,实现“一水双收”“一田多用”,综合效益明显提升。在关防乡沙沟村、夹河镇陡岭子村及土门镇关帝庙村建成“渔稻共生”“渔藕共生”示范基地750余亩,户均增收1万余元。三是建强基地扩规模。按照“以渔养水”“以渔治水”思路,大力发展生态养殖。推广陆基设施渔业,尾水经过处理后导入养殖池循环利用,鱼粪则作为优质有机肥还田,实现“静水”鱼池“活水”养鱼。每年整合财政衔接资金1000余万元,用于支持生态渔业项目建设。

以“智”为擎,科技兴渔。引进培育产业链核心技术人才,建立“产学研用”创新机制,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资源链,促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模式创新。一是选优配强专家技术人才。成立专家工作站,聘请省水产研究所黄永涛教授作为首席技术专家和招才大使,与武汉市农科院签订技术服务战略合作协议。通过“远程会诊+现场教学”对企业进行一对一帮扶指导,开展地方特色品种繁育,制定翘嘴鲌、鳜鱼设施养殖地方标准。二是推广现代科技成果运用。运用物联网和5G技术,把养殖池温度、溶氧、氨氮等核心指标实时传送到生态渔业智慧监管平台,自动进行监测预警,通过在手机上远程投喂、补水、控温等,实现自动化管理,达到降本增效。三是大力发展“渔光互补”节本增效。发展“光渔融合产业”,棚下养鱼、棚上发电,为渔业生产提供绿色动力能源。目前,在设施渔业基地上安装光伏板3000多平方米、装机20兆瓦,年提供绿色电能2200万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万吨,节能减排的同时实现节支增收。

以“融”为魂,延链富渔。进一步优化全县生态渔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全力以赴补链延链强链。一是品牌建设初见成效。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按照“区域公用品牌+企业产品品牌”模式,强化品牌资源整合力度,创建了“天河生态鱼”商标和区域公用品牌。扶持引导有实力、有意愿的市场主体开展“两品一标”认证,提升品牌价值,加快从“卖产品”向“卖品牌”转变。二是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坚持“抓龙头企业就是抓产业”思路,整合资金资源等要素,培育养殖主体35家、水产品加工企业2家。建立田螺、大白刁等深加工自动化生产线,延伸开发鱼丸、鱼糕、鱼块、生鱼片等各种深加工即食、冰鲜和熟食系列产品,远销北美(美国)、非洲(赞比亚)及国内大中城市。三是渔旅融合持续见效。围绕全域旅游战略,以汉江水电新城开发为契机,打造汉江沿线孤山船说、夹河月亮湖垂钓园等,集垂钓、旅游、观光、餐饮、娱乐为一体的渔旅融合休闲产业,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来源 | 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十堰市水产局

编辑 | 李金霞

编审 | 刘友智

监制 | 田国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