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举行的湖北农展武汉优质农产品活动周上,武汉本土养殖的石斑鱼受到市民关注,这也是武汉研发的“海鱼陆养”新模式走向商业化的第一步。随着海鲜消费市场的发展以及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进一步重视,这一模式有望在全国生根开花。
陆养海鱼更新鲜也更安全
在湖北农展武汉优质农产品活动周现场,武汉青鱼原种场养殖的石斑鱼用海水袋单独包装,每条重量约600克,根据重量不同,价格为每条60—80元,低于沿海地区的同类产品。
青鱼原种场办公室主任郭麒介绍,青鱼原种场海鲜养殖基地是目前湖北省唯一的海鲜陆养商品鱼基地,今年4月投入使用,具备年产100吨海产品的能力,活动周上带来的是基地出产的第一批珍珠龙胆石斑鱼。郭麒说:“由于省去了运输的时间和成本,我们的石斑鱼更新鲜,也更便宜,口感和肉质都和沿海地区的产品相当。”
对于市民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基地技术负责人陈庆介绍,石斑鱼养殖过程中全程不使用药物和化学添加剂,海水是使用杀菌浓缩海盐调配出来,再通过微生物和物理手段对养殖用水进行过滤和净化,实现循环使用。“全过程可以实现水体环境的洁净无害,从而避免出现各种病害。”陈庆认为,“由于全程可控,我们养殖的石斑鱼实际上比自然环境中的更加安全健康。”
市民熊先生对这种内陆产的石斑鱼表示很有兴趣:“海鲜吃的就是一个鲜。以前这种鱼要从海边运过来,再怎么保鲜、再怎么加快也要十几个小时。现在可以直接到养殖基地现场捕捞,感受到沿海地区‘同款’的新鲜度,值得尝试。”
从养虾到养鱼,新模式从武汉起步
内陆地区养殖海鲜的历史并不算短,但此前养殖的多为基围虾、南美白虾等虾类,海鱼养殖领域还相对空白。2022年起,随着设施养殖技术的发展,武汉企业和研究机构开始探索在内陆养殖海鱼。
“难点主要是海鱼对于海水环境比海虾更加敏感。”为青鱼原种场提供鱼苗的武汉中科瑞渔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瑞渔”)总经理刘大伟说,“目前内陆地区养海虾时,水体的盐度都比海水要低不少,但海鱼就必须在和海水一致的水体环境中才能生长。采用设施养殖海鱼的最大优势就在于环境全程可控。”
中科瑞渔的母公司武汉中科瑞华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生态”)从事生态保护和设施化养殖十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也是他们开拓“海鱼陆养”新模式的底气所在。中科生态副总经理谭冬明介绍,该公司的养殖设备能够实现对水体温度、盐度、氧浓度、流速、菌群等参数的精确控制,还能实现饲料的精确投喂,大大提高了养殖效率。
谭冬明举例说:“每一种鱼适合的水温都是不一样的,比如石斑鱼最合适的温度就是26℃至28℃,自然环境中万一遇到温度变化就会造成大量损失。”而设施养殖通过精确调控,为海鱼提供了最合适的环境、最精准的投喂,从而实现高密度养殖。谭冬明介绍,通过这种方式,1立方米水体鱼类产量可以达到60公斤,对比传统水塘2—3公斤的产能,提升了20倍左右,能够大大节省用地和用水,实现工厂化养殖。规模化量产后,还可以实现批次产出规格一致。
刘大伟介绍,目前中科瑞渔已经实现了石斑鱼从幼苗到大规格鱼苗的商品化培育,“我们现在的幼苗培育可以做到85%以上的存活率,同时畸形率极低,水平已经比沿海地区更高”。下一步,他们将重点突破从受精卵到幼苗的培育过程。这一项目一旦完成,就能掌握石斑鱼设施化养殖全流程的全套技术。
门槛较高但前景可期
武汉市水产技术推广指导中心副主任刘子栋认为,通过设施化养殖实现“海鱼陆养”可以保证品质稳定和食品安全,又能省去长途运输的成本,能够让市民有更多的选择,是未来渔业的发展方向。但这一模式的问题在于前期投入较大、成本较高,留给养殖户的利润空间较小,可能会影响投入的热情。
谭冬明也承认这一点,他表示,由于需要采购设备和物料,建设厂房、供电等配套设施,采用这一模式养殖的前期投入比常规养殖要高不少。此外还有技术门槛,养殖户需要学习掌握全套设备的日常使用和维护,并学习全套的生产管理技术。
陈庆则认为,日常运营过程中,电费也是很大的一部分成本。由于要实现全程调控,各种设备必须保持24小时运转,电力供应不能中断。据了解,中科瑞渔汉南养殖基地一天最高用电量达到近3000度。刘大伟说:“每到夏天和冬天的用电高峰,供电稳定就是我们最担心的问题。”
虽然有这些门槛,但“海鱼陆养”的优势更明显。谭冬明说,目前已经有多个沿海和内陆省市对这一模式表示关注和兴趣,正在推进洽谈合作。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李大鹏教授认为,在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的当下,“海鱼陆养”模式以其节水、省地、无地域限制,产品还能达到无公害食品标准的优势,有助于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践行大食物观,前景值得期待。
来源 | 长江日报
编辑 | 李金霞
编审 | 刘友智
监制 | 田国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