鳊鱼养殖不再愁:轻松应对常见疾病的实用指南!

鳊是鲤科鱼类中鳊属和鲂属鱼的统称。鳊生长迅速、适应能力强、食性广,是我国主要的大宗淡水养殖品种。据《2024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23年鳊鲂的养殖总产量达73.9万吨。养殖区域主要分布在湖北、江苏、安徽、湖南和江西等,占全国鳊养殖总产量的 84.9% 。

鳊养殖主要以池塘单养,与鲫鱼、白鲢、花鲢等池塘混养的两种模式为主。养殖鳊主要疾病有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指环虫病、车轮虫病、锚头鳋病和头槽绦虫病等,其中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对鳊鱼养殖危害较大。现将鳊养殖过程中易发疾病的防控要点介绍如下。

01  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

主要病原:嗜水气单胞菌、维氏气单胞菌等细菌(气单胞菌为革兰氏阴性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环境,如水体、底泥以及健康鱼体表、鳃和肠道等)。

流行特点:该病流行范围广、流行季节长,在6—9月易发,且在水温10—35℃ 时均可发病。

主要症状:病鱼头部、眼眶周边、下颌、鳃盖、胸鳍基部或背鳍后的体表充血发红,肛门发红,轻压腹部,肛门有淡黄色积液流出。鳃丝淤血或苍白;肝、脾、肾或胆囊肿大;肠系膜及肠壁充血,肠内无食物,有淡黄色或红色积液。

治疗措施:

外用:全池泼洒消毒剂溴氯海因粉(水产用) 、聚维酮碘溶液(水产用)或次氯酸钠溶液(水产用)(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介绍)。

内服:饲料拌喂恩诺沙星粉(水产用) 、盐酸多西环素粉(水产用)或氟苯尼考粉(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介绍)。

注意事项:

1、加强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2、治疗期间,开动增氧机,保障充足溶氧。

3、及时打捞死鱼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调控水质、底质,保持水质清新良好。

4、避免大剂量频繁使用消毒剂、杀虫药。

02  指环虫病

主要病原:斧颈指环虫、大钩指环虫等指环虫(指环虫是雌雄同体的卵生吸虫,虫体扁平;虫体前端具有4个黑色眼点;虫体后端有固着器,由一对大锚钩和多对边缘小钩组成,借此固着在鱼的鳃、鳍条、皮肤等)。

流行特点:流行于春末夏初和秋季,水温15—25℃易发。 

主要症状:病鱼鳃粘液增多,全部或部分呈苍白色;严重感染的鳃明显浮肿,鳃盖微张,病鱼浮游近水面,游动缓慢。显微镜检查发现鳃丝附着大量虫体。

治疗措施:

外用:全池泼洒敌百虫溶液(水产用) 或甲苯咪唑溶液(水产用),灭鱼体寄生虫。

内服:采用饲料拌喂复方甲苯咪唑粉、阿苯达唑粉(水产用)(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介绍)。

注意事项:

1、池塘泼洒敌百虫或甲苯咪唑后,需要开增氧机防范缺氧。

2、5—7天后应从池塘抽检鱼样,显微镜检查鱼鳃丝,如果仍有较多虫体,需重复杀虫 1 次。

03  车轮虫病

主要病原:显著车轮虫、网状车轮虫等车轮虫(车轮虫的活体侧面观扁平如毡帽状,反面观圆碟形;虫体中部有众多齿体构成齿环,如车轮辐状;运动时如车轮样转动。主要寄生在鱼鳃、皮肤、鳍条等)。

流行特点: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可引起病鱼大批死亡。水温15—25℃ 时易发。

主要症状:病鱼体色发黑,摄食下降,在水面离群缓游,惊扰后成群绕池边狂游;体表和鳃丝粘液增多,鳃丝肿胀、泛白;显微镜检查鳃丝表面附着大量虫体。

治疗措施:

外用:杀虫剂可选择全池泼洒硫酸铜硫酸亚铁粉(水产用)(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介绍)。 

内服:可采用饲料拌喂苦参末、雷丸槟榔散等中药类驱虫药(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介绍)。

注意事项:

1、硫酸铜有杀藻作用,使用后注意增氧、肥水和培藻。

2、硫酸铜不能与含氯石灰同时使用。

04  锚头鳋病

主要病原:鲤锚头鳋(成虫虫体较大,肉眼可见;虫体细长,分头、胸、腹三部分;头胸部有发达的背、腹角各一对,呈锚形;雌虫的头胸部钻入鱼体皮肤、鳍或口腔等处寄生;雄虫一般不寄生在鱼体上)。

流行特点:流行于春末夏初和秋季,水温15—25℃时易发。 

主要症状:病鱼在水中跳跃,打转或狂游,食欲减退,离群独游,鱼尾鳍上翘露出水面。鱼皮肤、鳍条或口腔等部位,出现红肿溃疡斑点,肉眼可见挂有白色“针状物” ;病鱼鳃丝末端呈现发炎、肿胀、发白乃至溃烂等症状,俗称“鳃蛆病”。

治疗措施:

外用:可采用全池泼洒敌百虫溶液(水产用),或高效氯氰菊酯溶液(水产用),杀灭鱼体寄生虫体。

内服:可选用饲料中拌喂苦参末、雷丸槟榔散等中药(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介绍)。

注意事项:

1、池塘泼洒敌百虫或高效氯氰菊酯,需要先稀释,后全池均匀泼洒,并开增氧机防范缺氧。

2、5—7天后应从池塘抽检鱼样,如果仍有较多虫体,需重复杀虫1次。

05  头槽绦虫病

主要病原:头槽绦虫(虫体带状,前端头节有2个较深吸槽,头节后有许多节片,虫体长度2—230 mm,成虫在鱼体肠道发育成熟,虫卵随鱼的粪便排入水体,孵出钩球蚴,钩球蚴被剑水蚤摄食后在其体内发育为原尾蚴,鱼摄食了感染绦虫幼虫的剑水蚤后被感染,幼虫进入鱼肠道发育为成虫)。

流行特点:流行于春末夏初和秋季,水温15—25℃ 时易发。 

主要症状:病鱼体色发黑、瘦弱,在水面离群独游,口常张开。解剖鱼肠道有大量白色带状虫体且头部呈心形。 

治疗措施:

内服:饲料拌喂吡喹酮预混剂(水产用)、阿苯达唑粉(水产用)、雷丸槟榔散或川楝陈皮散(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介绍)。

注意事项:

内服驱虫药物7—10天后,水体泼洒敌百虫溶液(水产用),控制水体中绦虫幼虫和剑水蚤。


来源 | 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

编辑 | 李金霞

编审 | 刘友智

监制 | 田国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