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淡水池塘养殖单产现状与对策研究

淡水池塘养殖是我国水产养殖最主要的生产方式,也是我国水产品供给的重要来源。根据《2023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22年我国淡水池塘养殖产量为2414.30万t,占我国水产品总产量的35.16%、占水产养殖产量的43.38%,占淡水养殖产量的73.39%。近年来,受环保和退塘还耕(湿)等影响,我国淡水池塘养殖面积增长趋于平缓。因此,在设法稳定池塘养殖面积的同时,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单位水体产出率,保障水产品稳定有效供给,是值得认真研究的一个问题。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组织成立研究小组,对淡水池塘养殖单产问题进行了研究,力求通过对现有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及问卷调查、现场调研、专家咨询等方式,比较全面地分析我国淡水池塘养殖单产现状,提出影响单产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 一、我国淡水池塘养殖单产总体情况我国池塘养殖历史悠久,距今2400多年前,范蠡编著的《养鱼经》,作为世界最早的养鱼专门文献,对池塘养殖有了描述。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日益受到重视,1959年提出了“以养为主,积极发展捕捞”的方针,1985年提出了“以养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因地制宜,各有侧重”的方针。改革开放后,我国水产养殖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养殖面积、产量持续增加,1988年我国养殖产量首次超过捕捞产量,2022年我国养殖产量达5565万t、占水产品总产量的81%,养殖水产品成为我国水产品供给的主要来源。与此同时,我国淡水池塘养殖业蓬勃发展,为社会提供了丰富多样、新鲜美味的水产品。根据历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结合各省(市、区)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和有关专家提供的材料,研究小组对改革开放以来与我国淡水池塘养殖单产有关的养殖面积、产量、品种、方式等情况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一)全国淡水池塘养殖面积、产量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从1978年至2022年,我国淡水池塘养殖面积呈现快速增长后回落、又趋于平稳的态势,占淡水养殖面积比重逐年上升,由26.51%提高到52.15%;池塘养殖产量逐年增长,占淡水养殖产量比重相对稳定,由65.22%提高到73.39%。2022年,池塘养殖面积3937万亩,是1978年1082万亩的3.64倍,年均增长2.98%,近10年趋于平稳;池塘养殖产量2414.30万t,是1978年49.71万t的48.57倍,年均增长9.23%。1978年~2022年全国淡水池塘养殖面积和产量情况见图1和表1。

◆(二)全国淡水池塘养殖单产情况

在淡水池塘养殖面积和产量不断增加的同时,我国淡水池塘养殖单产水平不断提升,由1978年的91.89斤/亩提高到2022年的1226.46斤/亩,为1978年的13.34倍,年均增长6.07%。我国淡水池塘养殖单产水平提升过程,大致上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1978年~1990年,主要目标是解决“吃鱼难”问题。随着淡水商品鱼基地建设的持续推进和渔用饲料的研发及应用,通过淡水养殖技术进步等措施,淡水池塘养殖产量由1978年的49.71万t增至1990年的337.05万t,为1978年的6.78倍,同期,养殖单产由91.89斤/亩提高到317.52斤/亩,为1978年的3倍多,年均增长10.89%。第二个时期,1990年~2000年,主要目标是为城乡居民的“菜篮子”提供丰富的水产品。随着精养池塘的增加和增氧机、投饵机等养殖设备的研发与推广应用,以及淡水养殖技术水平的提升,淡水池塘养殖产量由1990年的337.05万t增至2000年的1087.65万t,为1990年的3.22倍,同期,养殖单产从317.52斤/亩提高653.24斤/亩,为1990年的2倍多,年均增长7.48%。第三个时期,2000年—现在,主要目标是为社会提供数量足、种类多、质量优的水产品。随着水产养殖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持续推进和淡水养殖科技创新与转化能力的不断提升,淡水养殖转型升级和池塘标准化改造力度的不断加大,水产养殖设施化水平和养殖效率得到提升,养殖产量由2000年的1087.65万t增至2022年的2414.30万t,为2000年的2.22倍,同期,养殖单产653.24斤/亩提高到1226.46斤/亩,为2000年的近2倍,年均增长2.90%。1978年~2022年全国淡水池塘养殖单产情况见图2和表1。

◆(三)各地淡水养殖池塘面积、产量及单产情况

我国淡水池塘养殖区域广泛,遍布全国31个省(市、区)。根据《2023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按照养殖面积大小排序,位居全国前10位的省份依次是湖北省、江苏省、湖南省、广东省、安徽省、江西省、黑龙江省、四川省、河南省、山东省等地,这些省份淡水池塘养殖面积合计3198万亩,占全国的81%;按照养殖产量高低排序,位居全国前10位的依次是广东省、湖北省、江苏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浙江省、四川省、山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省(区),这些省份淡水池塘养殖产量合计1928万t,占全国的80%;按照养殖单产水平排序,单产超过1000斤/亩的省份有20个,依次是辽宁省、海南省、福建省、广东省、山西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浙江省、河北省、江西省、天津市、重庆市、贵州省、四川省、山东省、江苏省、上海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湖北省等20个省(市、区)池塘养殖(见表2)。分区域淡水池塘养殖单产水平差异很大,东南沿海的广东省、福建省、海南省在2000斤/亩以上,约为中部地区的2倍,约为西北、东北地区的4倍。2022年我国各地淡水池塘养殖面积、产量及单产情况见表2。

◆(四)我国淡水池塘养殖品种情况根据《2023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我国淡水养殖的主要品种有青鱼、草鱼、鲢、鳙、鲤、鲫、鳊鲂等大宗淡水鱼,鲇、鮰、黄颡鱼、鲑鳟、长吻鮠、黄鳝、鳜、鲈、乌鳢、罗非鱼等特色淡水鱼,还有罗氏沼虾、青虾、克氏原螯虾、南美白对虾、河蟹等甲壳类和贝类,这些品种均在淡水池塘中有养殖。2022年,年产超百万吨的品种依次为:草鱼、鲢、鳙、鲫、鲤、罗非鱼,分别为590.48万t、389.98万t、326.85万t、284.95万t、284.32万t和173.89万t;年产在50万t至100万t的品种依次为:鲈、鳊鲂、草鱼、黄颡鱼、乌鳢,分别为80.25万t、76.73万t、74.8万t、59.98万t和55.32万t;克氏原螯虾、南美白对虾、青虾年产量位居虾类前三位,分别为289.07万t、75.84万t和22.63万t。

◆(五)我国淡水池塘养殖方式传统上,我国淡水池塘养殖分为单养和混养两种模式。单养模式,即放养单一品种的养殖模式;混养模式,即混养习性不同、食性各异的品种,或是养殖同一种类规格不同的品种。此外,若按投饲方式分,有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活饵或冰鲜幼杂鱼和不投饵、种草养殖等方式;按水体性质分,有静水养殖、流水养殖、生态养殖等方式;按管理精细度分,有粗放式养殖、集约化精养和智能化养殖等方式;按养殖周期分,有一次放足、一养到底、同批上市和多池配套、轮捕轮放、均衡上市等方式。近年来,我国淡水池塘设施化养殖发展较快,包括池塘工程化(三池两坝)生态循环养殖、池塘+流水槽循环水养殖、池塘+圈养养殖、池塘+网箱养殖、池塘鱼菜共生、池塘+集装箱式循环水养殖、高低位池循环水养殖模式、漏斗形池塘循环水养殖、池塘立体生态多营养层次养殖等,这些模式不同程度地在各地得到了示范和推广应用。

◆(六)我国淡水池塘养殖主要品种单产情况

目前,我国单养模式的养殖对象主要是特色淡水鱼,混养模式的养殖对象主要是大宗淡水鱼。在单养模式中,也有将草鱼、鲫、鲤、鳊鲂作为单养品种的;在混养模式中,大多以青鱼、草鱼、鲤、黄颡鱼等为主养品种,鲢、鳙、鲫、鳖等为套养品种。各地的主养品种有所不同,但鲢、鳙作为混养品种的情况非常普遍,主要是其能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根据各地提供的材料,各地淡水养殖的精养池塘面积不同,占池塘养殖面积的比例不一,单产水平也有差异。淡水养殖大省和部分经济发达省份,精养池塘面积占比高,一般在50%以上,广东省、湖北省、辽宁省和上海市等省(市)在70%以上;少部分省的精养池塘面积占比低,在30%以下。在单产水平上,精养池塘高于普通池塘,一般在两倍以上,如:湖北省分别是1120斤/亩和470斤/亩,福建省是2000斤/亩和1000斤/亩、山东省是1447斤/亩和877斤/亩,安徽省是2500斤/亩和500斤/亩,四川省是2740斤/亩和1128斤/亩,海南省是3600斤/亩和900斤/亩。

各地主养品种单产水平不一。这既与养殖模式有关,与是否为精养池塘有关,还与养殖设施装备配备和养殖技术水平有关,与池塘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有关。草鱼、鲤、鲈等作为主养品种单产一般在1000斤/亩~3000斤/亩,鲢、鳙、鲫、鳖等作为套养品种单产一般在200斤/亩~500斤/亩。

不同主养品种单产情况:青鱼,2500斤/亩~3000斤/亩左右;草鱼,高的为2500斤/亩,一般的2000斤/亩左右,低的1000斤/亩左右;鲤,大多1000斤/亩~3000斤/亩;鲫,高的2600斤/亩,低的1000斤/亩;鲈,高的可达7000斤/亩以上,一般的2000斤/亩左右,低的1600斤/亩;黄颡鱼,大多2000斤/亩~3500斤/亩;罗非鱼,大多3000斤/亩~6000斤/亩;乌鳢,高的可达10000斤/亩以上,低的2000斤/亩;鳊、长吻鮠、鮰鱼,3000斤/亩左右;鳜,高的可达5000斤/亩以上,一般的1600斤/亩;南美白对虾,高的可达3000斤/亩以上,一般的1000斤/亩左右,低的500斤/亩以下;克氏原螯虾,在200斤/亩~400斤/亩之间。

● 二、湖北省、广东省淡水池塘养殖单产专题调研情况

为做好淡水池塘养殖单产现状和对策研究,研究小组选择湖北省和广东省两个淡水养殖主产省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期间,研究小组与当地渔业主管部门、水产技术推广人员和水产养殖企业负责人、养殖户代表进行交流和座谈,既调研了当地不同经营主体、典型养殖模式和主养品种的单产情况,还了解苗种选择、饲料投喂、病害防治、质量安全、成本核算、经济效益等方面情况。

◆(一)湖北省池塘养殖单产情况

湖北省是我国淡水养殖主产省。2022年淡水养殖产量498.02万t,位居全国第一,淡水池塘养殖产量398.26万t,位居全国第二;青鱼、鲢、鳙、鳊鲂、黄颡鱼、黄鳝、鲈、克氏原螯虾等养殖产量位居全国第一,草鱼、鲫等养殖产量位居全国第二。此次调研对象为7个经营主体。

1、潜江市某渔场1956年建场,国营渔场,主要从事四大家鱼池塘养殖,养殖品种以草鱼为主,合理搭配鲢、鳙、青鱼、鲫、鳊等。该渔场实施以优质草鱼为主的养殖、鱼鳖混养、小龙虾池塘养殖及池塘套养名优水产品等模式,实施轮捕轮放,常年生产销售水产品。自2018年起,对精养鱼池养殖区实行养殖尾水治理,建成生态沟渠、沉淀池、曝气池、过滤坝和人工湿地等设施。现有池塘113口,养殖面积1810.6亩,2022年销售鲜鱼产品400余万斤,混合养殖单产2209斤/亩。重点调研养殖户,养殖面积15亩,水深2.5m,2021年、2022年养殖单产分别为2780斤/亩、2870斤/亩。该养殖户反映,去年因成鱼价格低于生产成本,不盈利。

2、潜江市某公司2016年成立,利用废弃鱼塘专养小龙虾。坚持生态、循环、绿色、精准投食、零排放,通过种草(轮叶黑藻),替代部分饲料(近50%),降低成本,还可净化水质,减少保健及化学用品的使用,养殖辅助以少量生物有机肥和有益菌,基本不用其他药。通过调节水位、分期出苗,捕大留小,全年可为市场提供大规格高品质小龙虾,池塘养殖面积1400亩,水深1.5m,养殖单产350斤/亩~400斤/亩。

3、枝江市某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2018年成立,低洼地上建池塘,为池塘零排放圈养模式,主养加州鲈、长吻鮠等名优品种。建成标准化鱼池40余亩,池塘圈养系统64套,陆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池18口。单个圈养桶直径4m,桶深3.5m,约30m³水体,单产50斤/m³~60斤/m³;每个圈养桶投放加州鲈苗种2000尾,销售成鱼1500斤~1800斤,规格0.8斤/尾~1.2斤/尾。

4、枝江市某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2017年成立,低洼地上建塘,为流水槽养殖模式、池塘养殖模式和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精养鱼池200亩,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场一座,主要养殖品种为银鳕鱼、长吻鮠和加州鲈,年产生态鱼100万斤。流水槽银鳕鱼单产50斤/m³;外塘长吻鮠单产4000斤/亩~5000斤/亩。

5、公安县某渔场国营农场,池塘生态养殖,现有“18221”、加州鲈单养、翘嘴鲌单养、鱼鳖混养等养殖模式。精养池塘2000亩,2014年改造,水深2.4m。近几年对“18221”养殖模式进行了转型升级,调整为黄颡鱼专养模式,黄颡鱼单产3500斤/亩、鳖400斤/亩、鲢300斤/亩、鳙200斤/亩。加州鲈单养,单产加州鲈2700斤/亩、鲢300斤/亩、鳙200斤/亩。翘嘴鲌单养,翘嘴鲌单产3600斤/亩、鲢300斤/亩、鳙200斤/亩。鱼鳖混养,草鱼单产2000斤/亩、鲢300斤/亩、鳙200斤/亩、鲫150斤/亩、鳖400斤/亩。

6、监利市某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池塘网箱养殖模式,人工仿生态网箱繁殖黄鳝苗,网箱养殖成鳝。建有黄鳝亲本培育池38亩(800口网箱),孵化池25亩(3000口网箱),培苗池20亩(1200口网箱),培苗大棚1200㎡;成鱼池75亩(900口网箱)。每亩放置30口网箱,每口网箱规格6㎡、收成鳝85斤,黄鳝单产2550斤/亩。

7、监利市某水产养殖合作社长江退捕上岸后打造的第二个加州鲈养殖基地,2022年建成,单养模式,养殖面积430亩。精养池塘20个,每个池塘水深3.5m、面积19亩,加州鲈单产3500斤/亩。

◆(二)广东省池塘养殖单产情况广东省也是我国淡水养殖主产省。水产品总产量位居全国第一,淡水养殖产量位居全国第二,淡水池塘养殖产量400.58万t、位居全国第一;草鱼、鲈、乌鳢、罗非鱼、鳜、河鲀、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等养殖产量位居全国第一,鮰鱼养殖产量位居全国第二。此次调研对象为10个经营主体。

1、广东某公司广州基地池塘单养模式,主养品种有杂交鲶、斑点叉尾鮰、乌鳢,典型的高密度养殖。主体基地面积约500亩。“桂花钳”即杂交鲶,单产3万斤/亩;斑点叉尾鮰,单产为8000斤/亩~10000斤/亩;乌鳢,单产3万斤/亩。2023年,因水产品价格下降,盈利减少。

2、中山市某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池塘生态养殖模式,主养乌鳢,即“乌斑杂交鳢”,混养鳙和鲫,养殖面积1256亩。该主体依托海大集团研发平台,全程数据化、系统化(水产生鱼养殖系统)管理,全程推行水产健康养殖技术,精准机械化全价配合饲料投喂,准确到天数的养殖周期控制,保障鱼肉质的同时提高养殖效率,实现全年稳定供应。规格1.8斤/尾的杂交鳢,单产2万斤/亩~2.2万斤/亩,鳙单产500斤/亩左右。生产成本8.7元/斤,近3年杂交鳢价格下降,2023年为7.5元/斤,已出现亏本。

3、广东某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池塘套养模式,主养脆肉罗非鱼。有三种套养模式:脆肉罗非鱼+云斑尖塘鳢+小鲮鱼套养;脆肉罗非鱼+罗氏沼虾套养;脆肉罗非鱼+桂花鱼+小鲮鱼套养。养殖面积1080亩,年产脆肉罗非鱼1000万斤。2斤/条的脆肉罗非鱼,单产6000斤/亩;其他套养的品种,云斑尖塘鳢1800斤/亩,罗氏沼虾150斤/亩,桂花鱼600斤/亩。

4、中山市某养殖专业合作社池塘套养模式,主养脆肉鲩(草鱼),合理混养少量鳙、鲮,面积500亩。构建“小榄镇脆肉鲩产业园智慧渔业云平台”,推行脆肉鲩“瘦身鱼”(吊水鱼),饲料投喂智能化,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一般选择2斤~3斤草鱼苗种,鱼塘养殖至7斤~10斤左右再过塘喂食蚕豆。脆肉鲩成鱼规格10斤/条~13斤/条,单产5000斤/亩~5500斤/亩;套养品种单产1000斤/亩,其中鳙单产400斤/亩~500斤/亩,鲮400斤/亩~500斤/亩。

5、顺德区某鲈鱼养殖户池塘单养模式,面积46.3亩,单产7000斤/亩。池塘水深2.5m,增氧机配备充足。

6、顺德区某鳜鱼养殖户有近20年的养殖经验,池塘单养模式,面积14亩,2022年产量42.3t,单产6000斤/亩。使用活饵(广东鲮)喂养。

7、江门市某水产养殖公司池塘生态养殖,南美白对虾单养。与高等教育院校深度合作,高效利用生物絮团技术,养殖尾水“零排放”。每茬单产1300斤/亩~1500斤/亩,每年可养三茬或三茬半,年单产3900斤/亩~4500斤/亩。

8、江门市某生态渔业有限公司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池塘单养和混养模式。养殖面积1.2万亩,主要养殖乌鳢、草鱼、斑点叉尾鮰、鲫、鳙、鲢,南美白对虾等品种。池塘单养精养模式,主要品种为乌鳢、斑点叉尾鮰,乌鳢单产1.8万斤/亩,斑点叉尾鮰单产5000斤/亩;鱼虾混养模式,主要品种为鲫、南美白对虾,配以少量鳙、鲢,鲫单产1500斤/亩,虾一年可养两茬,合计单产800斤/亩,鳙单产400斤/亩,鲢单产150斤/亩。

9、广东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池塘专养南美白对虾。台山北陡养殖基地1000亩,为高位池精养模式;广海烽火角养殖基地6300亩,80%面积为小棚养殖模式,20%为传统池塘生态养殖模式。两个基地都配有集中养殖尾水处理系统,达标后排放。北陡水泥高位池(400㎡/口),单产3500斤/亩;北陡地膜高位池(3亩/口),单产4500斤/亩~6000斤/亩。广海小棚虾(352㎡/口),单产3000斤/亩;广海烽火角池塘养殖(5亩/口~7亩/口),单产800斤/亩~1000斤/亩。

10、珠海市某农业有限公司池塘单养模式,主养花鲈。面积3000亩。成鱼单产8500斤/亩~10000斤/亩。池塘水深2m,增氧机配置多。

◆(三)调研对象对池塘养殖单产的看法两省调查对象普遍反映,养殖单产并非越高越好。他们认为,在鲜鱼销售价格相对稳定和供需平衡的情况下,养殖单产的高低决定经营者的养殖效益,一般情况下,单产越高,效益越好。但是,不能一味地追求高产,单产越高,意味着养殖密度要加大,养殖风险随之增加,还可能引发养殖病害、水体污染、质量安全等一系列问题,造成经济损失,同时,养殖成本增加,高产也不一定高效。所以,他们提出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控制养殖密度,制定合理的单产目标。湖北省池塘养殖小龙虾企业认为,大量对比实验表明,池塘精养小龙虾产量控制在350斤/亩~400斤/亩时,效益最好,又不易发病,虾养得大、养得好,效益又好,单产曾增至1000斤/亩以上,但养殖风险加大,虾规格小、价格低,高产并不高效。湖北国营渔场养殖户认为,水产养殖单产未必是越高越好,需要把握一个度,2017年~2019年,该场黄颡鱼单产一度达到4500斤/亩~4800斤/亩,但导致鱼病频发,饵料系数偏高,反倒没有单产为3500斤/亩时养殖效益好。广东省杂交鳢养殖企业认为,杂交鳢养殖模式经过十多年的优化,已经比较成熟,单产18000斤/亩~20000斤/亩比较适中,养殖成本、成活率、“动保产品”的投入和成品鱼的质量安全水平处于一个相对比较好的平衡状态,单产不是越高越好,单产过高,养殖效益和商品鱼质量安全水平会下降。广东省脆肉罗非鱼生产者认为,经过几年的经验总结,脆肉罗非鱼单产6000斤/亩比较合适,单产太低,亩效益不高,而如果投苗太多、密度高,可能会影响脆化效果、脆化不均匀,还有可能引发病害。调研对象还对影响单产的因素给出了他们的想法。他们认为,影响单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水源水质、苗种质量、饲料质量及投喂技术、病害防治、养殖密度、养殖模式、管理水平等。最重要的是要合理确定养殖密度,做好水质调控、饲料投喂、病害防治等养殖技术的把控。

◆(四)研究小组对两省池塘养殖单产情况的分析从现场调研情况看,研究小组认为,湖北省近几年水产养殖设施渔业发展较快,池塘圈养、跑道鱼养殖、网箱黄鳝养殖及养殖尾水处理三池两坝设施都有应用,不是一味追求单产提升,而是考虑池塘养殖的综合效益,特别是去年以来饲料价格的大幅度上升(30%左右)、淡水鱼价格的不稳且有所下降,加上高密度养殖会增加病害风险、会增加“动保产品”的使用量等等,导致养殖生产成本上升,有的养殖品种生产效益不是很好,鲢鳙养殖出现亏本,鲈、黄颡鱼等经济鱼类的效益也下滑,利润空间减少。所以,湖北省大部分养殖者相对比较注重养殖的综合效益,单产目标一般设定得不是很高,精养池塘鱼的单产一般在3000斤/亩左右。相比之下,广东省与湖北省有所不同,广东省设施化上主要是增氧机配备数量多、饲料投喂机械化程度高,有小棚养虾、“瘦身鱼”、生物絮团养虾等新养殖模式,但个别池塘养殖尾水处理设施相对不足,同样面临着饲料价格大幅度上升(30%左右)、淡水鱼价格不稳且有所下降问题。广东省塘租较高,一般在4000元以上,有的甚至接近万元,远高于湖北省的1000多元。所以,他们把增加养殖密度、提高单产作为目标,以期获得量大的水产品、较高的经济效益。广东省有的池塘养殖单产在10000斤以上,有的甚至达到3万斤,是湖北省的2倍~3倍,甚至更高。为增加产量、提高单位水体产出率,广东省池塘单体水面大,塘深一般在2.5m以上。因养殖密度高,为减少病害风险和保持水体溶氧度,而使用大量“动保产品”,并配备大量的增氧设备且常开常用,由此也大大增加了生产成本。在经济效益上,广东省的特色养殖种类,如南美白对虾、海淡水鲈鱼、鳜等,以及新的生态养殖模式加上品牌优势,如生态虾、瘦身鱼、脆肉罗非鱼等,经济效益相对较好,但大宗鱼类出现亏本,特别是作为预制菜的主要原料鱼,包括乌鳢、鲶鱼等出现亏本。研究小组还认为,这次专题调研选择的调研对象,代表了湖北省和广东省比较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养殖模式、主养品种、经营主体都具有本地特色。所以,这些调研对象的单产水平普遍比较高,远高于本省的平均水平,比如广东省调研的养殖户加州鲈单产高达7000斤/亩,一般地区为3000斤/亩;而湖北省的合作社加州鲈单产为3500斤/亩,一般地区为2000斤/亩左右。从现场调研看,广东省的单产水平大约是湖北省的两倍;依据《2023中国渔业统计年鉴》,广东省淡水池塘养殖平均单产是湖北省的两倍。现场调研与统计结果一致。

● 三、收获与启示

从对现有资料分析和现场调研情况看,我国淡水池塘养殖单产情况比较复杂,影响因素很多,既与养殖场的水源水质、苗种质量、饲料质量及投喂技术、病害防治、养殖密度、池塘深度、养殖模式、设施装备、管理水平等有关,还与当地的气候条件、地理位置等有关,也与池塘租金、燃电费用等生产成本有关。尽管复杂,但还是要抓住关键。通过对现有资料的再分析和专题调研的再凝练,有五个与池塘养殖单产有关的问题特别值得关注。

◆(一)池塘老化影响养殖单产的提升

我国淡水池塘多为20世纪八九十年代建设的老旧池塘,池塘标准化程度低,表现在池塘不规则、养殖水体浅、塘底不平整,淤泥严重,护坡坍塌、设备设施老化,进排水设施陈旧、技术装备仍不配套,养殖池塘基础设施缺乏常态的维修保养,增氧及投喂等机械设备更新慢、缺少水质监控设备,高温季节容易出现泛塘、引发病害,养殖产量和效益受到严重影响。有的省反映,由于投入不足,即使是精养池塘,多年未改造清淤,也存在养殖水体深度不够的问题,池塘有效蓄水深度不足1.5m,影响单产水平的提高。尽管近十年各地加大了池塘标准化改造的力度,但因缺少资金或资金补贴比例不高等问题,覆盖面还不广。目前,多数地区的池塘存在进排水设施不完善,缺少养殖尾水处理设施设备的问题。

◆(二)苗种问题影响养殖单产的提升

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业存在良种覆盖率不高的问题,还存在部分品种良种供应不足、部分品种种苗供应过剩等不均衡问题。比如,大宗淡水养殖品种是水产业的主导品种,其产量占比大,但由于其育种周期长,新品种少,导致目前“四大家鱼”仍以养殖未经改良的品种为主;大部分淡水养殖地区缺乏经济价值高、附加值高的养殖品种,加州鲈成为多数地区的选择;部分水产新品种苗种因繁苗量有限,推广应用普及率还不够广泛;苗种繁育基地数量还不够,不能满足需要,养殖者自繁自育的现象比较普遍等等。这些问题,影响着淡水池塘养殖产量的进一步提升,进而影响单产水平的提高。据对专题调研情况的分析,17个生产经营主体的水产苗种大都来源于本省内,少量来源于外省;选择的品种,有一半以上是经过国家原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水产新品种,其他的则根据以往的养殖经验确定。有养殖场反映,一些从外省调入的苗种无水产苗种产地检疫证明,有的苗种质量不好,有的携带病毒,这不但影响到养殖场的正常生产,还影响到水产品质量安全、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对养殖单产水平也有不利影响。

◆(三)饲料质量影响养殖单产的提升专题调研中,饲料问题是贯穿始终的一个问题,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调研对象反映,2022年以来,饲料价格连续上涨了7次,比往年高30%。在饲料价格上涨的同时,饲料质量下降,饲料系数普遍增加,有的由原来的1.1现提高到1.3以上,甚至更高。究其原因,主要是近年来饲料原料成本不断上涨,2023年5月我国豆粕价格比2017年同期上涨48%,进口鱼粉价格比2017年同期上涨21%,饲料企业为了保持盈利,主动降低饲料优质蛋白含量,使得饲料质量下降、饲料系数提高。饲料在淡水池塘养殖生产成本中占生产成本70%左右,因饲料价格上涨,养殖生产成本增加,导致有的渔民减投饲料或使用低质量饲料,不能满足养殖对象营养需求,造成生长慢、产量下降、单产降低。另一方面,因饲料质量不佳,还影响养殖对象的消化系统,残饵粪便增多,造成水体环境污染加重。目前,我国鳜鱼养殖中大多使用活饵料,虽然养殖单产不低,但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应加快推进配合饲料的研发和推广应用。

◆(四)养殖密度影响养殖单产的提升

在专题调研中,调研对象认为,高产未必高效,影响单产最重要的是要合理确定养殖密度。研究小组也认同这一观点。关于高产未必高效,湖北小龙虾和广东乌鳢的案例已说明了这一点。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广东养殖乌鳢和杂交鲇,或是亏本,或是微利,主要是因为水产品价格走低,利润空间变小,此外,大企业介入,养殖量太大,也是一个原因,但对于他们来讲,养殖的目的主要是作为预制菜的原料,利润空间在加工业上,他们可享受到加工增值带来的效益,而一般小散户做不到。养殖密度的控制确实非常重要,养殖密度越大,水质调控和病害防控的难度就越大,也未必高效。专家研究表明,水产养殖密度与养殖成本和病害、药残密切相关,只有达到多方利益平衡的养殖密度,才能实现水产养殖效益长期最大化;最适的养殖密度,可以保证鱼体健康,减少病害发生,保证水产品质量安全。专家经过综合分析,给出了广州市有代表性养殖品种的养殖密度建议,包括草鱼、罗非鱼、鲈鱼、乌鳢等,其建议与我们对广东调研的单产水平基本一致。目前,我国还缺少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养殖方式、不同养殖品种养殖密度方面的专题研究,需要加强。

◆(五)养殖模式影响单产的提升

先进的养殖模式可以充分发挥池塘水域立体空间效率,增加单位水体产出率,提高单产水平和生产效益。2008年,湖北省某渔场探索出“18221”养殖模式,即1亩池塘产出800斤黄颡鱼、200斤鳖,实现亩产值2万元、亩效益1万元,这一模式在省内广为推广。随着市场对水产品品种需求的改变,该渔场不断创新养殖模式,实现了单产和效益双丰收。湖北省某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银鳕鱼和长吻鮠等品种,并通过工厂化养殖进行“瘦身”管理,改善产品品质,养殖单产下降10%,产值却提升30%,真正做到了提质增效。广东省某养殖专业合作社率先使用“小榄镇脆肉鲩产业园智慧渔业云平台”,通过该平台可以实现养殖智能化控制,使脆肉鲩在相同生长周期内重量提升3%~5%,养殖生产效率提高30%,运营成本降低15%以上。在专题调研中了解到,池塘+圈养、池塘+流水槽循环水养殖、池塘+网箱等方式是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养殖新模式,这些新模式的水产品产量统计问题也需要加强。

● 四、对策与建议

从1978年到2022年,我国淡水池塘养殖面积、产量、单产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98%、9.23%和6.07%。近年来,养殖面积趋于稳定,养殖产量、养殖单产增速放缓,2017年~2022年养殖产量、养殖单产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61%和1.84%。在池塘养殖面积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保障水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途径之一,还是要增加产量、提高单产。从目前我国淡水池塘养殖单产水平现状看,通过增加产量来提高单产,具有提升的空间和可能。根据《2023中国渔业统计年鉴》,各省之间的单产水平有较大差异,高的可达2000斤/亩,低的只有400斤/亩,达到1226.46斤/亩全国平均单产水平的省份只有15个,一些池塘养殖产量比较高的省比如湖北省、江苏省、湖南省、安徽省、山东省等未达到平均水平,在同一区域内的省份之间单产水平差异也较大。所以,在推进水产养殖业高质量发展中,把提高单产水平作为水产品稳产保供的重要手段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结合这次调研情况,针对五个关注的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加大池塘标准化升级改造力度

坚持政府主导、省级统筹、多方参与、合力推进的思路,以高质、高效、绿色、生态为目标,按照池塘规整、深度适宜、灌排配套和设施先进的建设要求,加快推进池塘标准化改造。用好中央财政渔业发展补助资金,积极争取并统筹其他渔业发展相关资金,加大对池塘标准化改造的支持力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提高资金补贴比例,调动养殖者参与池塘标准化改造的积极性。通过实施池塘标准化改造,提高池塘养殖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养殖尾水的达标排放或循环利用,为保障水产品稳定有效供给、改善养殖水域生态环境、促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水产种业体系建设加强水产育种技术创新,选育生长快、抗病能力强的水产养殖新品种,并加强水产优良品种的推广力度,不断提高水产良种覆盖率。以实施《“十四五”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规划》为重点,聚焦资源保护、育种创新、测试评价和良种繁育四大环节,建立健全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提高品种测试能力,加强水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加强水产原良种场建设、运行和监督管理,提高水产原良种的保种、供种能力。全面实施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制度,加强跨省水产苗种流动管理,大力推行水产苗种产地检疫证明在省际的使用,并加强水产苗种监管,避免带病水产苗种进入水产养殖企业。

◆(三)加强渔用饲料研发力度和饲料质量监管加强鳜鱼等渔用配合饲料的研发与驯化力度,推行养殖全程使用配合饲料,推广精准投喂技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加强鱼粉替代蛋白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不断优化渔用配合饲料配方,降低渔用饲料生产成本和饲料系数。加强饲料质量监管,开展饲料质量监督抽查、风险监测、风险预警和专项检查等工作,稳定渔用配合饲料质量。加强饲料行业自律,推进诚信体系建设,推动企业按标生产,为养殖者提供质量有保证的产品。

◆(四)开展水产养殖密度研究

选择合理的养殖密度,可以有效地提高单位水体的产出效益。虽然有专家学者做过同一养殖品种在不同放养密度下梯度实验,掌握了生长性能、鱼体应激情况和免疫系统应答等情况,从鱼类生理意义上研究确定了最佳养殖密度,也有专家结合生产实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给出了特定地区的水产养殖密度建议,但由于我国池塘养殖品种众多、养殖方式各异,各地的基础条件相差甚远,所以还是需要结合各地的实际,开展不同养殖方式、不同养殖品种的养殖密度研究,在综合考虑生态环境承载力以及养殖成本、养殖疾病发生与药物残留等情况的基础上进行评估,给出最适养殖密度建议,以指导养殖者合理投苗,实现养殖效益最大化。

◆(五)积极推广池塘养殖新模式

以深入实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为抓手,加快推进池塘养殖模式转型升级,大力推广集约、生态、高效池塘养殖模式,因地制宜推广池塘工程化(三池两坝)生态循环养殖、池塘+流水槽循环水养殖、池塘+圈养养殖、池塘+网箱养殖、池塘鱼菜共生和池塘立体生态多营养层次养殖等生态健康养殖与设施渔业模式,促进提升池塘养殖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单位水体产出率和养殖生产综合效益。同时,不断集成创新池塘养殖新技术和新模式,并进行集成熟化、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特别是要针对我国池塘养殖小散户多的实际,加大技术示范与培训力度,加快新技术新模式的宣传与普及,推动小散户养殖水平的同步提升。积极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提升我国池塘养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水平,有效提高养殖生产效率,促进节本提质增效。

◆(六)开展池塘养殖新品种新模式统计指标研究

随着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的不断推进,我国水产养殖品种及养殖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渔业分品种产量统计中,统计品种大多为传统鱼类,而特色、名优品种生产情况掌握得不够全面,所以,建议在地区渔业统计报表中增加当地特色名优品种统计。同时,加强与国家统计局的沟通,将更多的名优品种纳入渔业产值统计中,更加全面地体现渔业高质量发展成效。对池塘工程化循环水、池塘圈养、池塘流水槽、池塘网箱养殖等新模式的产量统计方法进行研究,以便在渔业统计指标中能够反映我国池塘养殖方式的发展与变化。


来源 | 中国水产微信公众号

编辑 | 黄俐琦

编审 | 刘友智 纪晶

监制 | 田国英

声明 | 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