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城“宅改”三年,转移农民4万人

8月1日,宜城市雷河镇七里社区23栋2单元2楼,胡友林老两口打扫刚装修好的两套房子。房屋门对门,一套是儿子的,一套是老两口的,面积分别为150平方米和63.8平方米。

“老屋面积260平方米,占了4分地。政府鼓励搬迁,老屋按1067元/平方米补偿,现在这单元房按770元/平方米购买。”胡友林告诉记者,他们村子整体搬迁,宅基地腾出来建厂,自己的宅基地资格还在村里。

宜城市委书记郭静介绍,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推进3年,今年迎来验收。该市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对农户闲置宅基地和农房集体回购、合作共建、租赁经营、入股分红、抵押贷款等,适度放活使用权,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让老屋场焕发新活力。

2层楼房抵押,贷了8万元——

农宅抵押,农民创业有本钱

肖龙是流水镇黄冲村6组村民,有开挖掘机技术。2016年,他看到农村基础建设工程多,想买机器创业。他试着去银行,用自家2层楼房贷了8万元,买了1台挖掘机。“生意出奇的好,去年用赚的钱添置两台挖掘机,今年已赚30万元。感谢农房抵押贷款这个好政策。”

宜城市负责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工作的政协副主席余大水介绍:2015年3月,宜城成为全国15个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县市。经过3年探索,宜城市创造性地阐释了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和使用权内涵及外延,今年出台了《关于推进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的实施意见》。

余大水称,宜城市坚持农村宅基地集体所有权、切实保护农户宅基地资格权,探索多种形式放活宅基地使用权。该市规定,农民宅基地使用权按照自愿、有偿原则,可采取转让、出租、抵押、入股、赠予、继承等方式流转。市政府拿出500万元资金,作为农民住房抵押贷款基金,宜城农行、农商行、建行、国开村镇银行、邮储银行等5家金融机构,分别出台农民住房产权抵押贷款办法。据统计,该市已发放“农房贷”3615万元,惠及217户。预计今年底,“农房贷”余额可达5000万元。

400平方米宅基地补偿118万元——

老宅回购,助力新型城镇化

雷河镇七里社区,一排排住宅楼拔地而起,广场、超市、汽车维修、餐馆、电信服务等设施一应俱全。雷河镇副镇长张仁华介绍,七里社区是在七里村基础上新建的,占地205亩。七里村有670户农民,该村结合“宅改”,对宅基地和房屋回购拆迁,以优惠价让村民搬进定居点。七里村原有宅基地腾退后,村里统一回购,增加耕地近800亩。

补偿标准,农民最关心。为给宅基地回购、退出提供地价参考,宜城市收集房地出租、房地买卖、集体建设用地转让等450多个样点资料,评估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建立农村集体用地定级与基准地价评估体系。

该市规定,自愿退出的宅基地移交时,由村委会给予补偿和奖励:法定面积部分按当地征地补偿费标准补偿;超占面积部分按当地土地补偿费的70%补偿;在退出协议约定时间内向村委会移交土地的,另按法定面积补偿费的20%给予奖励。根据资金状况,村委会经村民代表大会认可后,可在上述补偿标准的0.5倍至1.5倍之间,确定具体补偿标准。

怎么确定法定面积?宜城市土地改革办公室有关负责人称,他们搜集全国21个省的宅基地标准,以及省内14个县市2900多个宅基地样本,确定了宜城市宅基地面积标准。

七里村的贾强学,原有400平方米老宅基地,根据核算,得到118万元补偿款,在新建的聚居区按照每平方米770元的价钱,购买了120平方米的单元房。贾师傅说:“百把万元活钱出来了。自己还能就近打工,生活和城里人也没有什么两样。”

宅改三年,转移农民4万人——

带着农地、宅基地转化为市民

余大水介绍,宜城市严守土地公有制性质不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不得以买卖宅基地为出发点、不得以退出宅基地使用权作为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等改革底线,把改革的选择权、主动权、话语权交给农民。

该市所有村都成立村民事务理事会,将宅基地分配、有偿使用、自愿有偿退出等事项纳入工作范畴。黄岗村党支部书记刘汉生说,理事会要开3次征求意见会,公示4次。

据介绍,目前有三个因素导致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不够活跃:农民的权利意识逐渐觉醒,对宅基地权益及农民身份未来附加值有较高预期,致使宅基地即使破旧、闲置,宁愿交有偿使用费,也不愿放弃宅基地及农民身份;村集体财力薄弱,导致宅基地回购标准偏低,现行政策对农民未形成足够的利益刺激,部分农民退出宅基地积极性不高;城郊接合部与城市基本等值化,农民更愿意保留宅基地和农民身份,选择本地居住。

宜城市宅基地“三权分置”结合新型城镇化规划,优化村庄布局,启动建设农民聚居区6个,建成后可容纳6300多户,节约宅基地5400多亩。以合法稳定住房为唯一条件,允许农民带着土地、宅基地资格权转为城镇居民,并享受城镇养老医疗、教育等。宅改三年,4万宜城农民转化为城镇居民。

郭静介绍,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与其他涉农政策整合使用,按照“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模式,坚持把宅改与村庄环境整治相结合,一批美丽乡村如雨后春笋:“胡坪农旅”“醉美莺河”“高康美食”等为代表的农村发展新业态,每年吸引100万人(次)观光旅游,吸纳3万多农民就近就业。

责任编辑:卢瑶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