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蒸盆走出深山 力争年营收5亿元

2月16日,记者走进位于武汉市楚汉路的“竹溪蒸盆”旗舰店,门前“非物质文化遗产”“随国家科考队走进南极的楚菜代表”等字样的灯牌格外醒目。

推门步入大厅,竹溪贡米、魔芋面、腐乳等产品陈列两侧,竹溪马鹿山云海的巨幅海报悬挂于正厅上方,而后是餐饮区,营业总面积800平方米。

“二十多年前,我在十堰开第一家餐饮店时,竹溪蒸盆只是店里一道特色菜,没想到现在成了代表十堰的美食品牌。”竹溪蒸盆汉街旗舰店负责人陈华文介绍,从正月十一营业至今,每天都是满座,大家都是冲着竹溪蒸盆而来。

洗好的腊蹄、土鸡肉、笋干、香菇、天麻、大葱、姜块等装进陶盆,大火蒸90分钟左右,加上土豆、红萝卜、鸡蛋盒子等,再以文火蒸30分钟。出锅前,加入青菜、蒜苗,焖5分钟,一份蒸盆大功告成。

伴随翻腾的蒸汽,外围金黄的鸡蛋盒子,宛如一片片花瓣。翠绿的菜叶,鲜红的枸杞,镶嵌其间。挑开表面,红的胡萝卜、黄的土豆,还有棕色的香菇、深红的腊肉,组合起来,已不是一道简单的菜品,而是为客人精心准备的艺术品。

“去年10月,曾有两位七旬老人花了一个多小时找到店里,就想回味当年在竹溪工作时吃过的蒸盆。”老人那句“就是这个味”,让陈华文再添信心。“这里不仅是餐饮店,还是竹溪‘832平台’及周边地区农产品的销售窗口和体验中心。”陈华文准备将现有180余种产品增加至300多种,并计划再开一家分店。

蒸盆,是竹溪当地最具特色的美食之一,曾被中国烹饪大师戴涛带到中国南极中山站,还多次亮相央视,为竹溪赢得“中国蒸盆之乡”的美誉。

在竹溪,有着“吃蒸盆,过大年”的习俗,数百年来经久不衰。如何让藏在深山的“蒸功夫”,拓宽销路、打响品牌,走向更大的市场?竹溪县文旅局局长喻泉源给出答案:进行品牌化经营、连锁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信息化管理。截至去年底,已在武汉、珠海、襄阳、十堰等地发展了5家旗舰店。

线下拓展市场的同时,竹溪蒸盆飞上“云端”。“今年网上订单特别多。”位于竹溪县秦巴电商产业园的竹溪蒸盆饮食文化中心,湖北大卫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兵介绍,自腊月初八以来,线上共售出竹溪蒸盆5000余盆,并带动销售竹溪腊肉、笋干、香菇等特产大礼包3000余份,创收160多万元。家住电商产业园附近的村民肖春燕开心地说,平时在家照顾小孩,有时间就到此务工,平均每天可煎制700多个蛋饺,能挣300多元。

“去年培养了600多名制作竹溪蒸盆的大厨,今年将扩大至1000人。”竹溪县就业局相关负责人柏林介绍,以劳动就业训练中心为主阵地,把竹溪蒸盆等本地菜肴列为教学重点,搭建“培训、鉴定、职介、就业”一站式服务平台。

新的一年,竹溪蒸盆产业化之路将踩满油门:在北京、杭州、深圳等地新增3至5家旗舰店;力争到“十四五”末期,全国连锁店发展到200家以上,从业人员达到1万人以上,年营收达5亿元。


来源:农村新报全媒记者 胡俊涛 通讯员 郭军

编辑:邵一玲

主编:谢珊

编审:刘友智 罗辉

监制:田国英

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