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场科技创新研发中心落成仪式暨第四代“数码渔桶”发布会圆满举行!

聚势发展,立足民生,大场科技以革新的数字化形式,开启渔业未来新方向!2023年1月10日,大场科技创新研发中心落成仪式暨第四代“数码渔桶”发布会在武汉圆满举行!

武汉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文高,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教授、重点实验室主任谭鹤群,中华科技产业园党委书记、常务副主任陈春明,阿拉善SEE长江中心主席、奥山集团董事长邬剑刚等作为重要嘉宾出席。

大场科技创新研发中心主要针对我国淡水养殖设施不完善、全程机械化水平低、养殖环境污染严重等重大产业问题,围绕工厂化育苗、设施化池塘养殖、陆基循环水养殖等设施化养殖模式,开展绿色化养殖工艺、标准化养殖设施、智能化作业装备、数字化管控系统研究,为我国水产养殖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工程技术与装备支撑。

第四代“数码渔桶”重磅亮相 集多项创新技术于一体

“数码渔桶”作为大场科技创新研发中心推出的首款产品,历经了2年的潜心研发与反复实验。“数码渔桶”基于陆基循环水(RAS)工厂化养殖理念与模块化架构设计,通过融合了大数据、云计算、边缘计算、物联网、图像识别与人工智能等前沿数字化技术,与现代化养殖技术相结合,构建了一套软硬一体的养殖装备。截至2023年,“数码渔桶”已累计获得9项发明专利,2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

发布会上,大场科技董事长甘泉对“数码渔桶”的核心技术创新点和商业价值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数码渔桶”集2大过滤净化创新技术、3大节能环保创新技术、3大智能养殖创新技术于一体,攻克了养殖渔业行业的诸多难题。基于“数码渔桶”的模块化架构设计,其生产制造除了全面的自动化设备之外,还采用了焊接机器人与3D打印机等智能化辅助加工,极大提高产品工艺质量、生产效率,并将制造成本降低到行业的50%水平。

甘泉表示,大场科技的“数码渔桶”,作为新一代养殖技术的代表型产品,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例如在培育“武汉活鱼”优质产销供应链项目中的运用,就充分体现了“数码渔桶”的商业价值。相较于传统养殖,“数码渔桶”具有超高养殖密度、超强净化能力、超低运营成本、超大规模生产、超稳定供应等优势,为加快形成活鱼消费进社区、进餐桌流通格局提供强大助力,为推进水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特色的水产新业态提供新动力。

国产替代自主可控 科技助力渔业再掀新风向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的创新,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但科技创新必须建立在自主可控的基础上,特别是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农业产业。正是深刻的意识到这一点,大场科技创新研发中心的养殖设备及其配件,包括制造养殖设备的核心技术全部采用国产技术,是真正意义上的国产替代。不仅能替代国外进口的大型工厂化养殖设备,而且功能更强、价格更便宜、服务更好!这是信创产业技术助力现代农业产业升级的典范,也是国家所倡导的发展方向。

湖北是千湖之省、鱼米之乡。水产养殖的技术创新除了需要在专业领域上的攻坚克难,还需要将前沿的数字化技术应用到实际的商业项目中来。大场科技是一家新型的农业数字化产业企业,通过先进的培育、养殖技术和具有创新理念的数字化平台,打造了全国领先的现代化、标准化、高密度的数字渔场,为市场输出高品质的水产品。大场科技还与华中农业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湖北长江传媒集团、中国电建集团、阿拉善公益基金组织等权威科研院所以及知名企业机构展开了全面的合作。

武汉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文高指出,大场科技创新研发中心落户武汉,对武汉高效设施渔业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近两年来,武汉市争取财政资金2450万元,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用于扶持池塘流道养殖、绿色圈养、集装箱等高效设施渔业发展,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发展高效设施渔业养殖面积31万立方米。武汉市将全力支持设施渔业发展,从政策资金方面大力支持模式探索创新。既鼓励企业按照外地的模式进行应用,又支持企业创新模式,打造较大规模的设施渔业养殖基地。

在“乡村振兴”、“长江大保护”与“长江十年禁渔”的社会发展大背景下,大场科技希望能与当地政府一起联手,推动当地“智慧渔业”项目落地,并以此为基础打造地方淡水养殖产业集群,最终推动水产养殖产业技术升级,实现“让百姓吃上鲜活健康好鱼”的伟大愿景。

通讯员:樊菲

编辑:李芬

主编:谢珊

编审:罗辉 焦子焰

监制:田国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