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农业气象学知多少?

众所周知,农业生产是在“露天工厂”,与气象条件密不可分,农业气象学就是研究农业与气象条件之间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气象学的一个分支,又是农学中的一个基础学科。农业在生物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过程中,气候因子的影响与制约已成为常识,任一生产活动,若光、热、水、气的时空分布与组合有利,就能成为形成有效的农业自然资源;否则,对农业生产不利,甚至构成农业自然灾害。农业气象学的基本任务就在于研究这些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为农业的区划和规划、作物的合理布局、人工调节小气候和农作物的栽培管理乃至产前产后产品营销等服务。气象部门尤其是农业气象服务单位,要经常开展农业(农用)气象预报和情报服务,对农业生产提供咨询和建议,以趋利避害地合理利用气候资源,规避不利气象条件,采取适当的农业措施,促进农业增产增效。

实际上人类的祖先从狩猎、采集,茹毛饮血,过渡到种植业以后,便逐步积累了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影响的知识。早在春秋时代己知用土圭测日影的办法定季节,有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个节气。在《诗经·豳风·七月》中已经有“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剥枣,十月获稻”对的物候记载。西汉初的《淮南子·天文训》一书中已有二十四节气的全部名称。《逸周书·时训解》中将一年分为七十二候每个节气为3候,每候5天,各有一相应的物候现象。这是中国最早形成的结合天文、气象、物侯知识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这可看作古代农业气象学的萌芽。

随着温度表的发明与作物气象观测应用,作物的生长发育与气象要素的平行观测,相互定量关系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农业气象作为生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定量观测研究植物(或动物)生长发育与环境气象因子的关系而发展起来。如1735年著名的列奥米尔发现可用积温来衡量植物的生长速度,这一学说迄今仍是农业气象学的一个重要基础理论。另一方面农业气象学又是作为地理气候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而发展起来。如:俄国的A.N.沃耶伊科夫、奥地利的A.苏潘、德国的W.柯本、中国的竺可桢等人,对植被、动物、土壤与气候的关系以及地区分布进行了研究,为农业气候学和农业物候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是农业气象学形成一门完整的独立的学科并进行系统的研究,则只是20世纪30~40年代以来的事。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人口增长对粮食需求的压力,加之气候异常引起粮食生产的巨大波动使各国政府对粮食生产极为关注,因此农业气象学在世界农业气候、农田小气候和小气候改良、农业气象预报、农业气象观测等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类专业气象,综合与各类专题农业气候分析和区划、杂交水稻制种、作物冷害和干热风等农业气象灾害的研究,农田小气候的利用与改良等也广泛展开。一些学科或新技术、新方法在农业气象中得以应用,系统工程(运筹学)与各类相关学科也都与农业气象学交叉渗透。

文章作者:荆州农业气象试验站通讯员 黄智敏 叶佩

责任编辑:郑章淋

主编:谢珊

编审:罗辉

监制:田国英

(作者:黄智敏 叶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