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好心”给水稻补硒,大米却不合格
硒是人和动物维持生命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之一。研究表明,硒能促进作物生长发育、增强光合作用、提高抗逆性等,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大米口味、健康、营养、功能等追求日益提高,富硒大米成为新风口。
嗅到商机的杨丛娥从2014年起,利用当地富硒土壤种植水稻,可加工出来的大米硒含量总是无法达到富硒大米国家标准。她尝试给水稻施硒肥,大米硒含量虽然达标了,镉含量又超标,无法销售。每次看到同行把富硒农产品卖得风生水起,她既羡慕又懊恼。
转机出现在今年11月。湖北省农科院农经所研究员、富硒研究团队负责人、研究员郑威和博士余侃来到企业。
二人是湖北省“三区”(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科技人才,今年被选派至恩施地区开展公益专业技术服务。他们查看了企业的种植基地和加工车间,又详细询问基地田间管理情况,逐渐发现问题所在。
郑威表示,硒在土壤中的分布极不均匀,即使同一块富硒土壤产出的不同农产品,其硒含量也存在较大差异,难以精准把控。仅依靠富硒土壤种植的农产品不一定能达到国家富硒食品质量标准。在种植过程中配合采用外源硒生物强化技术,可以促进作物生长,并且精准提高农产品硒含量,但要注意硒源的选择。硒在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有两种:无机硒和有机硒。无机硒是从金属矿藏、含硒元素的矿石粉末副产品中获得的无机化合物,价格便宜,但有较大毒性且不易被作物吸收。一些商家出于成本考虑,以无机硒作为硒源生产硒肥,极难将硒矿中的重金属分离干净,施用后易对作物以及环境产生二次污染。基地此前正是施用的这类肥料。
专家配制“营养餐”,水稻科学“进补”
有没有办法给水稻安全、科学补硒?杨丛娥很心急。
“有机硒是指硒的有机化合物,通常与含有有机元素的物质结合,如蛋白质、氨基酸,具有安全性高、溶解性好、吸收率高等优点,是一种优质硒源。利用微生物合成的生物有机硒优势更是突出。”余侃告诉杨丛娥,团队此前从烟叶废弃物中发现一种富硒微生物,对无机硒的耐受浓度每升可达三万毫克,14-18小时就能把99.9%的亚硒酸钠转化为生物有机硒。利用其生产的种养殖专用生物有机硒营养液,可精准控制农产品中的硒含量,动植物吸收率超70%。
2017年以来,团队在武穴、天门、潜江、钟祥、监利等30余地开展富硒水稻试验示范,累计推广面积10万余亩,相关技术在2019年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大会上获评千项优秀成果。经过多年试验,他们在重金属超标水田中,利用生物有机硒肥配合土壤调理剂、复合微生物菌剂和重金属钝化剂,同时配套标准化的科学种植技术,也能种出无公害富有机硒稻米,并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这些新技术、新成果能在我们这推广吗?”杨丛娥迫不及待地问。
“每个产区土壤条件、种植习惯、管理水平不一样,必须因地制宜,结合水稻品种、种植技术、绿色防控等方面综合施策。我们可以先做试验。”余侃说完,对基地土壤进行取样检测,详细介绍富硒水稻试验技术方案。
在场的利川市科经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卓勇算了一笔账:“市面上普通大米的价格通常在每斤3到4元左右,富硒大米可卖至每斤10元以上,大大提高了水稻的经济效益。”他同时建议,除了技术,企业还要重视标准、品牌,借助恩施“世界硒都”金字招牌“外力”,练好“内功”,在市场上建立信任度和辨识度。
杨丛娥听后,信心越来越足。郑威和余侃也觉得,这趟出差来回1000公里,有些辛苦,但是值得。
群众感言
农民种粮能赚钱,国家粮食就安全。当前,科学家已研发出越来越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提高种粮效益,让广大农民尝到“科技种粮”的甜头。我们相信依靠科技,粮农“钱袋子”会越来越鼓,市民“米袋子”越来越稳、越来越优。
——利川市八月香米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杨丛娥
12月2日上午9时,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南坪乡,八月香米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杨丛娥收到一条手机微信。看完微信,她信心满满:“湖北省农科院专家帮我们制定了明年富硒水稻合作生产试验方案。等试验成功,我们就能生产出达标的富硒大米,每亩水稻种植效益可提高2倍以上!”
来源: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彤 通讯员 杨文 夏立村
编辑:邵一玲
主编:谢珊
编审:罗辉
监制:田国英
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