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全国十佳农民”的农耕研学梦

王建兵,2020年度“全国十佳农民”,来汉创业十余年,先后创办了武汉金色惠农生态农业合作社、湖北食汇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华豆源农业产业园,带领农户年销售近1亿元。

眼下,他又萌生了新的创业想法:将230亩新种植基地打造成农耕研学基地,让更多青少年感受中国农耕文明的伟大与智慧,“让更多孩子了解农业、爱上农业。”

明清农具展现中国农耕智慧

12月8日,走进武汉金色惠农生态农业合作社,一座占地1500平方米华豆源农耕研学馆,呈现在眼前。

其中,进门左侧便是核心区域——中国传统农具展示区。

“一犁杏雨”“三径桑云”,该区域以清康熙《御制耕织图》中21幅耕图为纲,展示了浸种、耕、耙、耖、碌碡、布秧、淤荫、拔秧、插秧、一耘、二耘、三耘、灌溉、收刈、登场、持穗、簸扬、砻、舂碓、筛、入仓等水稻生产的主要耕作环节。同时,每一幅图后还对应着使用的农具,如耙、耖、蒲滚、耧车、翻车、砻、水车等。

王建兵介绍,这些农具都是他过去十多年间从长江流域、湘江流域以及古云梦泽一带收集而来的,其中年岁最大的是明代用于磨米的木器“砻”,还有清代的量器升、斗、斛等,其他农具基本也是解放初期的老物件。“整个展厅的设计布置都是在湖北设计工程学院、华农、江大的专家教授指导下完成的。”

“我们马上要开办的农耕研学班,这里就是第一课堂,希望让孩子们通过这些实物感受到中国古人农业耕作的智慧与不易。”王建兵表示,目前正在抓紧研发相关课程,并已试课20余节,非常受中小学生的欢迎。“预计到中小学恢复线下教学后,研学课程将正式上线。”

“全国十佳农民”率领农户致富

王建兵是河南开封人,14年前来到武汉打拼。2012年,他成立了武汉市金色惠农生态农业合作社,开始探索“合作社+公司+农户+基地+市场”的五位一体的全产业链生产、经营模式。他按照标准化生产的思路,给入社农民统一提供农资和技术指导,把田间地头变为“生产车间”,对于按照标准种植的农产品进行回购、统一销售。

经过艰辛探索,金色惠农生态农业合作社开启了基地到餐桌无缝对接的直供模式,凭借优质的食材、快捷的服务,实现了线上与线下无缝对接的营销模式。目前,订单直供的企事业单位共116家,已连续11年为省委老干处生活服务中心供应食材,经过八年的发展,2021年合作社销售收入达到9600多万元,社员人均纯收入超5.7万元。通过加入合作社,已有269户社员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为给广大市民提供绿色、安全、放心的食材,王建兵还推行生态种植、全程可追溯、长效运行的安全生产机制。在他的带领下,通过实施绿色防控和测土配方施肥等科学技术以及土壤改良,实现食用菌和蔬菜产业协同发展;投资60多万元修建沼气池,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累计拥有近30项著作权、专利发明和“绿色农产品”认证。

在2020年武汉“战疫”期间,王建兵为武汉部分医院、学校、方舱医院、社区和隔离点配送各类农产品4590吨;收购农户积压农产品420吨,并向武汉几大医院和社区捐赠蔬菜、水果24吨,当年获评2020年度“全国十佳农民”、2021年度“全国抗疫突出贡献农民”。

在这里看到农业的现在与未来

2020年,王建兵与江汉大学湖北省豆种植物工程中心合作成立华豆源农业科技创新园,开展育成豆类蔬菜种子资源保护、新品种和新技术新模式的示范推广应用工作。

两年来,华豆源已成功将鄂豇豆12号、14号在全省推广种植了1.1万亩,产量增加了15%,平均每亩提高了收入3700元左右。目前,华豆源已被中国农技协评为湖北东西湖豆类科技小院,被武汉市科协评为武汉市专家科创工作站,同时获得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湖北省第一批创新中小企业、武汉市重点龙头企业等称号。

有了这些科技的“加持”,如今,整个种植基地都被王建兵改造成了农耕研学教学以及品种试种示范展示基地。

在种植大棚里,学生们可以看到正在试验种植的3个豌豆品种,其中两个品种处盛花期,一个已经挂果,将打破春节前后武汉吃豌豆、荷兰豆没有本地产品的空白。

在合作社入口处,学生们可以看到抛荒土地如何复垦:将土地表层50厘米深度以内的水泥块、砖渣、玻璃等建筑垃圾进行清理后,首先种植豆科植物。因为豆科植物具有生物固氮效率高、根系发达、抗逆性强、生长迅速、生物量大等特点,仅需1—2年就可以使土地恢复肥力,有效实现土壤二次改良。

在生产基地里,学生们还可以看到如何通过建立农业物联网和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做到“生产有标准、产销有记录、质量有检测、全程可追溯”,确保食材的安全性和原味性。

“如果说,中国传统农具展示的是中国农业的过去,那么,整个生产基地展示的则是中国农业的现在与未来。”王建兵表示。


来源: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成熔兴 通讯员 刘仪聆

编辑:邵一玲

主编:谢珊

编审:罗辉

监制:田国英

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