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平原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研究又取得新进展

近日,荆州农业气象试验站联合中国农科院环发所、长江大学农学院等开展的江汉平原不同稻作模式下温室气体排放特征研究又取得新进展,该研究揭示了江汉平原早稻、晚稻、中稻、虾稻和再生稻等主要稻作模式温室气体季节排放规律、综合温室效应及排放强度特征,相关研究论文在《应用气象学报》核心期刊一经发表便被转载50余次,为江汉平原水稻安全、优质、丰产和高效的绿色低碳生产模式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该项研究表明, 中稻由于水旱轮作的特性具有较低的温室气体排放,从低碳角度而言是值得推广的轮作模式;双季稻连续种植两季,稻米总产高,对保证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但温室气体排放较高;再生稻是在种植一季中稻的基础上发展再生稻,具有节水、节肥、稻谷产量高和经济效益高的特点,是一项相对低碳高产的稻作模式;稻虾田高排放主要原因为持续淹水时间长、秸秆还田和饲料投入,探究该模式甲烷(CH4)减排举措最为关键。为更好发挥稻田生产与生态功能,农户应当合理选择稻作模式以适应水稻绿色低碳生产发展新要求,兼顾粮食安全和减排增效的双赢。

文章作者:荆州农业气象试验站 叶佩

责任编辑:金杨露

主编:谢珊

编审:罗辉

监制:田国英

(作者:叶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