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湖北省武穴市龙坪镇油面师傅周启童在精心制作油面。只见他和面、盘条、醒面、拉抻……一系列动作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这位有30多年油面制作经验的师傅动作的熟练程度,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庄子笔下那位解牛的庖丁。
晾晒前,一根根乳白色细长的面条被再次拉长,变得越来越细,细得像一根银丝。周启童将根根银丝绕到筷子上,再将筷子插入一个高约两米的面架,面架上依次排列着上百个孔洞。
晾晒面条的院子里,排排银丝面条仿佛一架架钢琴的琴弦。
周启童说,每年这个时候,都是龙坪油面生产和销售的旺季。他预计今年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方式能销两万公斤左右油面,每公斤20多元。
据《广济县志》记载,龙坪油面,又叫龙坪银丝面,是武穴市的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武穴市档案馆原馆长、文史专家朱泽民说,龙坪油面细如丝、白如玉,煮后不断条、不糊水、不粘连,是千年古镇龙坪的三大传统特产之一(另两大特产是“鼎罐”和“木屐”),已成为龙坪人值得骄傲的地域文化象征。
朱泽民说,龙坪人制作油面的历史至少有五六百年,到明朝万历年间(1573年至1620年),龙坪油面的原料以及制作工艺已基本定型,即以小麦粉、水、菜籽油和食盐为主要原料,有的还加入当地的佛手山药粉,制作过程包括和面、盘条、醒面、上面筹、落面箱、上架、晾晒等。相传清代龙坪人金德嘉当翰林院检讨时,曾将家乡的油面带到京城献给皇室,皇帝食后大悦,从此“银丝油面”便成了宫廷贡品,名声响彻海内外。
清末民初,作为长江沿线重镇的龙坪,商贸繁盛,风味独特、既好看又好吃的龙坪油面成了往来客商的抢手货,畅销海内外,龙坪人将油面坊开遍长江沿岸大中城市,曾涌现出朱氏、孙氏、伍氏、宋氏四大面坊,这一时期是油面历史上的全盛时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龙坪一带每个生产队都有面坊,武穴人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要吃油面,平时能吃上一碗油面成了当地人生活水平奔上小康的标志。
龙坪镇党委书记胡超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物流的便捷,生活节奏的加快,可供人们选择的食品越来越多,今天的油面在武穴人民生活中的地位下降了,但无论社会怎么改变,食品多么丰富,都无法替代传统手工艺品银丝油面带给人们的“老味道”。一把把龙坪油面是一代代龙坪人勤劳智慧的结晶,也是每位武穴人乡愁的载体,历久弥新,焕发出新的光彩。
来源:极目新闻记者 董淑健 通讯员 耿文辉 杨阳 游启超
编辑:黄俐琦
主编:谢珊
编审:罗辉
监制:田国英
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