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安“土味”非遗文化“燃”乡村

一曲曲出彩的山歌联唱,一个个出神的非遗表演,一张张出众的甜蜜笑脸……

11月3日,沐着深秋的暖阳,穿越层林尽染的山川,咸宁咸安区宣传口政协委员深入马桥镇、高桥镇、桂花镇,调研全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一路上被乡亲们热情大方、出神入化,丰富多彩的表演吸引和感动,“活起来”的非遗文化正唤醒大家的乡愁记忆。

在修复如旧的马桥记忆馆,青砖黛瓦中,委员们参观学习了麻塘镇氏风湿病祖传秘方马钱子,钱六姐的故事、鱼门拳、花灯、舞狮子、火龙、打糍粑、合菜面、风车、水车等23个国家、省市区级非遗文化项目。

一进入高桥古廊桥,震天的《斤求两》锣鼓打出了丰收的喜悦:一群半百左右村民面带微笑,激情高昂,棒落鼓响,节奏明快。随后,山歌连唱,踩莲船,蚌壳精等非遗表演你方唱罢我登场,引得几百名村民围观,掌声雷动。

“我一拿起鼓棒,瞬间进入忘我状态,为乡亲们表演是我最开心最幸福的享受。”吴丽霞笑言,鼓人合一是我追求的最佳境界。

“正月探妹正月正,收拾打扮去看灯,看灯是假意呀,探妹是真情”“抹抹桌椅扫扫地,忙把酒宴摆起来……”

74岁高桥村游家垅村民、民间歌师游世江直言,不唱山歌不快活,现场带一帮老人唱起《探妹》《摆酒宴》《十杯酒》《十把扇》。

夕阳红老人乐队70岁阮菊英唱起山歌《劝不赌》,教育村民不要赌博,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80岁的刘明歧老人有一肚子的山歌曲目,他特地选了有教育意义的《五个媳妇孝婆婆》《乡巴佬上街》《两老口学毛选》山歌剧本给村文艺队表演。

“月亮弯弯弯上天(喽喂),犁辕(呀哪个)弯弯(呀)弯在田……”热爱文艺,干了20多年文化工作的镇文化中心负责人张春兰与姐妹们瞬间亮起嗓子,笑言热爱非遗文化,愿为其传承保护奉献毕生精力。

在桂花镇,委员们边喝稻米茶,听山歌看表演,渔鼓《防疫新唱》《骑竹马》《四送歌》,大家纷纷表示大开眼界,被村民热情感染。

“感觉乡亲们山歌,锣鼓等非遗表演,笑容都有治愈人的魔力。但他们平均年龄都在50岁以上,要培养年轻人,解决传承问题。”在座谈会上,来自咸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的王剑委员建议。

“要推进剪纸、戏曲等非遗文化进校园,从娃娃抓起,学习非遗文化,热爱非遗文化,保护并传承非遗文化。”咸安区教育局的李朝阳委员说。

针对非遗文化传承保护资金保障问题,高新生委员建议成立乡村非遗文化专业队伍,把非遗融入红白喜事,在大型活动展演中维持运转。同时,针对演出中不够专业等问题,咸安区文旅局可派专业队伍下乡指导,每年有针对性开展非遗培训班。

“在传播上加力,把非遗说唱通过抖音,视频传播,扩大宣传影响。”“让非遗文化进企业,进机关,与市场融合,赢得认可获得收益,真正把非遗文化融入日常生活。”“让非遗文化与文旅融合,产生经济效益,让老百姓受益。”政协委员们纷纷感言。

“大家要做挖掘非遗的有心人,做传承非遗的热心人,做保护非遗的开心人,让非遗文化在传承保护中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咸安区政协副主席周娟一路观摩,一路嘱咐。

多年来,咸安区重普查、深挖掘、广申报、创品牌,已有1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省级5项,市级10项,县级54项。《咸安山歌》《咸安中秋民俗——大屋雷祭月》拟申报为第七批省级非遗项目。

目前,该区建立了国家非遗项目《镇氏风湿病马钱子疗法》传承基地,省级非遗项目《钱六姐故事》走进中小学进行宣讲,与湖北科技学院深度合作,开设咸宁山歌专业课程,累计培训山歌爱好者2000余名。

咸安区文旅局分管负责人表示,正全力打造山歌传承基地建设,使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活态传承,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乡村振兴的抓手,更好地融入人民生活。


来源:荆楚网通讯员 胡剑芳

编辑:黄俐琦

主编:谢珊

编审:罗辉

监制:田国英

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