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始鼓励村级组织自主经营,28个乡村“办公司”闯市场

眼下,正是传统农闲时节,可建始县的田间地头,村集体经营公司一片繁忙:种油菜、运菇棒、搞建设……

去年以来,建始县出台政策,鼓励村级组织迈开自主经营“脚步”,28个村率先成立公司,从曾经坐着“收租子”向主动闯市场“要票子”转变。

“听”出一家塑料筐厂

11月2日中午,一辆满载40多吨小麦的大货车,驶进龙坪乡黄金淌村,停在凉乡硒菇种植专业合作社门口。

“这是制作菌棒的原料,明年我们的平菇将超过100万袋。”合作社负责人孙波华说。

合作社斜对面,龙坪乡百兴农业包装有限公司,8名工人正操作机器,开足马力生产塑料框,数千只塑料框堆满了大半个车间。

“仅凉乡硒菇合作社每天就需要2000个塑料筐。”黄金淌村党支部书记冷德录讲述了“听”出一家塑料筐加工厂的故事。

2021年,黄金淌村引进凉乡硒菇合作社,利用130个大棚种植平菇,年收租24万元。

新鲜平菇装筐运输,孙波华需从外地采购塑料筐,4.3元一个。

“太贵了。”孙波华时常抱怨。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冷德录和村干部商议:“合作社一年需要70万个筐,我们何不自己建一个加工厂?”

经测算,每筐生产成本不到3元。说干就干,黄金淌村成立龙坪乡百兴农包装有限公司,利用新型村级集体经济扶持资金等160万元建厂房、买设备。今年9月,公司投产,年产100多万个筐。

第一批筐出来后,孙波华立即以4元一个的价格签订了全年采购协议。“每年可节省成本20多万元。”孙波华说。

冷德录介绍,投产仅2个月,公司订单达90万个。明年,村集体经济纯收入将超过100万元。

撂荒地上迎“丰收”

11月1日,建始县景阳镇大树垭村稻米加工车间,机声隆隆,自动化精米生产线上,金黄色的稻谷经过清理、砻谷、筛选等工序,变成颗粒饱满、色泽透亮的大米。

“每斤最低可卖到20元。”抓起一把白花花的大米,90后村党支部书记黄彩森十分高兴。

大树垭村位于清江河畔,素有种植水稻的传统,由于人均地少、收益低,村民们陆续外出务工,150多亩稻田渐渐撂荒。

“这样荒着太可惜了!”村里老年人纷纷摇头。

2021年,大树垭村决定将这块撂荒地流转过来,发展集体经济。“最初我们也想引进一家市场主体经营。村‘两委’商议,我们打消了这个念头,与其出租给市场主体收租金,不如自己闯一闯。”黄彩森说。

在县镇两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大树垭村成立村集体经营公司,依托紧邻野三峡景区等自然资源优势,轮种高端优质稻和油菜苔,打造农耕文化体验区。同时利用对口帮扶资金200万元,新建一座大米加工厂,形成水稻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带动90多户村民“家门口”就业。

“今年水稻丰收,产量5万多斤,可加工大米3万多斤,村集体经济纯收入可达20万元。” 黄彩森介绍。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更加坚定我们的信心。”黄彩森说,将进一步正推动“稻田栖居”综合体建设,通过农旅融合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农民增收、乡村和美宜居。

四村“共盈”石牌湖

11月3日,阳光洒在石牌湖上,温馨静谧。湖边停放着20多艘摩托艇、电动游船,不少游客坐在草坪上休憩。

石牌湖为灌溉型水库,水面面积200亩,周边有地心谷、黄鹤桥等多个景区。

去年上半年,石牌湖社区准备以年租金10万元的价格,出租该湖面经营权,多家企业前来洽谈。

“交给市场主体轻松,坐享其成,但优质资源并没有得到优质回报。”石牌湖社区党支部书记黎景峰说,但村里只有50万元新型村级集体经济扶持项目资金,自主经营又不够,一时进退两难。

周边马坡村、窑场村也遇到类似问题:要么没有好项目,要么资金不足。

“我们三个村何不抱团发展呢?”黎景峰提议。另外两个村强烈反对:“项目是好项目,但我们村的资金不能用到别的村!”“资金投进去了,没有收益怎么办?”“赚的钱会不会都进石牌湖的口袋吧?”

在三里乡政府协调下,村民们反映的3个问题一一化解。石牌湖社区以石牌湖作为资产和50万元入股,马坡村、窑场村各以50万新型村级集体经济扶持资金参股,三方共同出资150万元成立石牌水上运动公园管理有限公司,相邻的龙飞村闻讯,也主动投资10万元入股。

今年5月,石牌湖水上运动公园试营业。“生意火爆,当天吸引了上万人。”三里乡党委书记冉云峰说,受疫情影响,水上游乐项目仅经营4个月,收入就超过了24万元,还带动村民打造了吃货一条街。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这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正进行环境提档升级,并如期启动二期项目,冲刺明年营收过百万元目标。”冉云峰说。


来源: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泉 雷闯 蔡俊 通讯员 何傲 蒋婷婷

编辑:邵一玲

主编:谢珊

编审:罗辉

监制:田国英

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