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忽视保护地栽培(养殖)热量增值效应

10月上旬,江汉平原荆州市等地出现历年同期罕见的最高气温连续3天类似盛夏的37.1-38.2℃高温,有农民朋友说,今年冬季可能会出现暖冬,这样对保护地栽培(养殖)技术的把握可能会放松。

这里所说保护地栽培(养殖),是指在冬季采用塑料大棚增温反季栽培蔬菜或养殖特种鱼类。现以早在20世纪80年代《四湖研究》岑河镇“菜-椒-棉”连套作模式(冬季大棚增温培育辣椒苗)、冬季大棚增温“食用菌-菌渣养蚯蚓-蚯蚓喂月鳢”种养优化组链模式为例,来说说保护地栽培和养殖的热量增值效应。

前者冬季塑料大棚栽培辣椒苗,增温效应明显,其棚内比棚外气温有显著增高:12月份平均气温增加5.8℃、1月份增加4.6℃、2月份增加4.3℃、3月份增加5.6℃。江汉平原四湖地区年平均气温虽然为16.3℃,但由于12月至翌年3月大棚内气温平均高出棚外5.1℃,在这种热量条件下及以后自然条件下生长的作物,其年平均气温值可达到17.9℃,由于热量被挖掘,冬季用大棚培育的辣椒苗,4月初移栽棉田用地膜栽培,辣椒产量平均667m2达2691kg,这研究是热量增值而获得的生物增量效应。

后者利用冬季大棚增温喂养月鳢,12月中旬至次年4月中旬,大棚内平均水温为13.03℃,比棚外(8.06℃)高出4.87℃,这样月鳢在露天鱼池已处于“冬眠”的情况下,因大棚内水温大都保持在月鳢摄食起点温度(9℃)以上,故能继续生长。由于大棚增温明显,冬季在棚内喂养了4个月的月鳢,每尾增重49.03g。

文章来源:荆州农业气象试验站 叶佩 杨青青

编辑:金杨露

主编:谢珊

编审:罗辉

监制:田国英

(作者:叶佩 杨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