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节气话“霜冻”

今年10月23日即进入24节气的霜降了,当人们读了“霜飘枝结泪,花落蝶含愁”的诗句后,不免会感同农作物与蝴蝶那般凄凉!

霜冻是发生在晚秋到早春,农作物生长旺盛末期或者生长初期发生的一种冻害。它是指近地面气温或地温低于或接近0℃,作物表面温度在0℃或以下时,植物组织中的液态水因此而凝结成冰晶,这对于喜温作物,会使其细胞原生质直接结冰,导致死亡;对于耐寒作物,会在降温中使原生质脱水至胞间结冰,而原生质在0℃以下不结冰,保持着过冷却状态,但若出现过强降温,因胞间冰晶反常膨胀,可造成细胞机械损伤,或胞水过多使原生质浓度过大,致使细胞内的三磷酸腺苷合成受阻,甚至中毒而死亡。同时,一般霜后常常增温急剧,因胞间冰晶迅速融化或蒸发,植株又会因生理失水而萎蔫。若升温比较缓慢话,水分逐渐渗回细胞内恢复膨压,则受害较轻。

通常霜冻的形成有三种原因,一是平流霜,是由冷空气侵袭而成;二是辐射霜,是在天气晴朗的夜晚,由于地面强烈的辐射冷却所致;三是平流兼辐射霜,是冷平流与夜间辐射冷却共同作用所致。然而,若空气湿度大,在降温中近地面水汽达到饱和,会在地面凝结成冰晶,就是通常所见的“白霜”;若湿度很小,地面水汽达不到饱和,不出现冰晶,被称为“黑霜”。从表面上看,白霜似乎厉害,其实水汽在形成冰晶时,需要释放出潜热,加之其冰晶层有隔热的作用,使降温不剧烈,这样冻害反而减轻。而黑霜则不然,由于无水汽凝结,当然就无潜热提供,加之它是在暗中作祟,容易被人们忽视,往往危害严重。

为了防御霜冻危害,一般应选择抗寒力较强或生育期较短的品种,或调整好适宜播种期,提早成熟,以躲避霜冻的危害。若出现霜冻,可采取熏烟法,即燃烧以不污染环境为度、易形成烟雾的植物废弃物,既能增加近地层温度,又能形成烟幕抑制辐射冷却;也可通过事先田间灌溉,增加土壤的热容量、导热率,使夜间土温下降缓慢,加之空气中水汽含量会增多,如在植物表层凝结,可放出潜热。此外,还可在作物表面加覆盖物,既防外来冷空气侵袭,又减少地面长波辐射冷却;事前增施有机肥对冻害也有减逊的作用。

文章来源:荆州农业气象试验站 邓超

编辑:郑章淋

主编:谢珊

编审:罗辉

监制:田国英

(作者:邓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