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武汉市新洲区邾城街铁衖村姜上湾,放眼望去一片片金黄的稻田,沉甸甸的稻穗把穗秆都压弯了腰。8月29日上午,姜旭飞和妻子郭芹穿梭在谷地,如往常一样查看稻谷生长情况。秋风拂过,稻浪滚滚。
今年33岁的姜旭飞和郭芹是校友,两人大学毕业后,在写字楼当过白领,又做过生意……一路摸爬滚打之后,两人最终选择返乡创业从事农业。夫妻俩承租乡邻土地,盘活撂荒地种粮食,铁衖村以及附近3个村湾均有他们承租的土地,打理着700亩农田,加上开农机,除去各种成本,年收入30万元左右。
“村里年轻人都是往城市跑,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回来种田,他们可以说是‘另类’,但他们闯出了一片天地,成了村里的种植大户,盘活了村里的撂荒地。”铁衖村村支书姜雄杰说。
从上海回武汉老家种地
黝黑的脸颊,布满老茧的双手,风吹日晒雨淋在田间劳作,让姜旭飞早早褪去了青涩的模样。姜旭飞和郭芹是高中校友,上大学后,两人互生情愫成为了情侣。
2012年,姜旭飞从江汉大学动漫设计专业毕业后,前往上海找到一份月薪1万多元的工作。2013年,郭芹从武汉文理学院毕业后留在武汉上班。2014年两人结婚了,很快有了爱情的结晶,为了结束异地生活,姜旭飞从上海回到了武汉。该做点什么养活自己的小家庭呢?起初两人在武汉上班,后转行做起了服装生意,生意刚刚有了一点起色,姜旭飞的父亲病了,差点中风瘫痪。
思来想去,两人觉得在大城市奔波“心”更疲惫,他们更向往自由的生活,而且可以就近照顾家人。夫妻俩商议后决定回到姜旭飞的老家铁衖村。“城市高楼大厦也能过,农村乡土生活也可以过,我们都是农村出来的,农村怎么不能开辟事业呢?”姜旭飞和郭芹告诉记者。打定主意后,2015年7月,两人回到新洲老家。
这个消息在家人群里一公布,一下子炸开了锅。两家人不理解,作为农村出生的孩子,靠拼命努力读书,好不容易走向大城市,现在又回来,图什么呢?家人们为两人的决定感到惋惜,纷纷劝阻。郭芹的母亲劝说女儿,她可是当年同村中4名考上大学的大学生之一,别人都在外工作,怎么她就选择回到农村呢?姜旭飞的妈妈宋样姣觉得连他们这对老夫妻都选择到广州打工赚钱,而且两个孩子常年读书,缺乏农业知识,怎么种得了地?
夫妻俩共同打理700亩农田
经过沟通,了解了姜旭飞和郭芹的想法和决心后,姜旭飞父母从广州回来帮助他们,岳父郭福泉提出教女婿开农机。
郭福泉是一位农机手,长期从事农业生产。他告诉记者,得知两人的决定后,他就提醒了他们,务农要吃劳作的苦。姜旭飞夫妇向双方父母承诺,既然决定走这条路,就会坚持下去。
姜旭飞和郭芹两人分工,姜旭飞主外,跟着岳父从开农机学起,郭芹主内,照顾好家庭。郭福泉介绍,他是为数不多家里购置了农机设备的,当时村里有农机的很少,到了生产季节,农机需求量较大,几乎是排队等着。他手把手教姜旭飞开拖拉机等机械,再带他到田里实际操作,渐渐地姜旭飞能独当一面。后来,姜旭飞贷款购买了农机设备单干。
“农户都是一大早叫他去干活,每天4时就要起来,中午不能休息,晚上9时、10时才能回家,我从来没有听到他有一句抱怨,而且干得越来越好,找他的人也多了。”说起女婿的表现,郭福泉忍不住称赞道。
仅仅靠开农机并不能维持生活,姜旭飞和郭芹家里有9亩地,已经十几年没有耕种了。夫妻俩准备把地种起来,试种的第一年,在父母的指导下,他们跟着村里人学着种田,从撒秧苗、施肥、收割等学起,但第一年收成并不理想,亩产只有700斤。
2016年,姜旭飞夫妻俩决定扩大规模试一试,于是他们承租乡邻闲置的土地,开发村里的撂荒地,共计30亩农田,全部种上粮食。经过一年的努力,亩产提升了,给了两人很大的信心,决定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
与此同时,两人想办法补习农业知识,在增产增收上想办法。在邾城街道帮助下,两人每年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向授课教授请教问题,找其他产粮大户讨教经验,两人逐渐掌握了种植技巧,还根据自家情况总结出了属于自己的提高产量的办法。
如今,他们承租的土地规模从最初的30亩已经发展到了现在的700亩,平均亩产1200斤左右,加上开农机,扣除各项投入,一年下来有30万元左右收入。
踏实肯干让村民交口称赞
说起小夫妻的努力,宋样姣眼圈红了。今年6月的一天,姜旭飞说好回家吃午饭,当天天气炎热,已到了下午1时,他还未回家,宋样姣担心不已,便出门寻找,发现姜旭飞蹲在田埂里埋头修理收割机,头顶烈日炎炎,这一幕让她心酸不已,背过身悄悄抹了一把眼泪,才转身喊姜旭飞回家吃饭。“每天天不亮他们就要出门了,一直在各个田里打转,看着他们这么努力,我很心疼。”
姜旭飞夫妇的勤奋和踏实肯干,姜上湾村民都看在眼里。村民姜国林将自家的10余亩地交给了姜旭飞打理,姜国林说,他们大部分时间在外面,逢年过节才会回来村里住,地一直闲着,当初姜旭飞向他们提出想把他们家的闲置地种起来,他立马就答应。“种田又累又辛苦,投入多产量低收益也低,我们都选择外出打工,旭飞两口子把闲置田盘活了,是件大好事。”姜国林说,姜旭飞夫妇也十分有心,到了过年会送他们一些口粮。随后,姜国林带着记者来到了他家田地前,指着金灿灿的稻田,发出由衷感叹:“他们把田种得多好,地也不会闲置,产量也提高了,这是双赢。”
57岁的高国萍也拿出了一部分土地交给姜旭飞耕种,“他们种的部分比我们自己种的产量高,他们是大学生,科学种植,要是每个村里都有一个‘旭飞’就好了,那我们的地都盘活了。”高国萍笑呵呵地说道。
下一步,姜旭飞夫妇计划成立合作社,打造自己的大米品牌,再成立粮食加工厂,进一步实现创收。铁衖村村支书姜雄杰说,村里正在积极为姜旭飞夫妇申办合作社。
来源: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孙婷婷
编辑:邵一玲
编审:谢珊
转载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