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田县新建的跨马墩水厂,设计规模为1.0万立方米/天,解决下游白庙河镇、大河岸镇约20个行政村2.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并与凤凰关水厂管网连通,向县城区补充供水。
九资河镇汪家畈村12组村民陈忠胜拧开水龙头,看着哗哗流出的自来水,高兴万分。
移民美丽家园
盛夏时节,罗田处处绿意葱茏。村民用着干净清澈的自来水洗衣、做饭、浇花、种菜,好不快活;移民村内,平整的小道、整齐气派的村居、完备的基础设施、贴心的物业,一幅幅美丽乡村图景跃然眼前。
“十三五”以来,罗田县水利和湖泊局立足长远、科学规划,累计投资2.56亿元,建成各类饮水工程1237处,有效解决了520739名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全县农村饮水达标率达98%。农户不仅能在家中喝上干净水,还纷纷添置起洗衣机、太阳能,种上了莲米,养起了龙虾,生活越来越好。
“十三五”以来,罗田县紧紧围绕打造生态美、村容美、庭院美、生活美、乡风美的移民美丽家园为目标,先后投入移民项目资金3.35亿元,整合撬动涉农项目资金和社会投资5.15亿元,在全县100人以上的移民村全面开展移民美丽家园建设,建设示范点288个、创建点612个,初步形成了“两带三区”(罗九百里画廊带、318国道沿线带,北丰河试验区、河东试验区、白莲河库区)的移民美丽家园建设新格局,为全县移民群众脱贫、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移民村环境美了,配套设施跟上了,大批能人返乡创业,移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真正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罗田县委委员、副县长张卫兵说。
村民喝上了自来水
“自从村里建了水厂,水质好了,现在我们家也用上了和城里一样的干净卫生水!”6月28日上午,家住海拔360米高山的罗田县九资河镇汪家畈村12组村民陈忠胜拧开家里水龙头,看着哗哗流出的自来水,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汪家畈村原来饮用水源不足,每到雨季水质浑浊、旱季水时有时无。有些湾落尚未用上自来水,旱季时甚至要走好几里路挑水吃。镇政府、县水利和湖泊局了解情况后,在今年“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中,对邱家湾、葫芦石、汪家畈3个村的水源、水质和水路等采取了净水处理、水管改进等措施,现今水质清澈了,水压增大了,全年有水不缺水。
与城市自来水公司专业的运作和管理不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模小、地理位置分散,工程建成后,谁来管、怎样管等日常管理维护也是个不小的难题。
“我们多次开展农村饮水安全达标情况拉网式排查,从水量水质、供水保证率、取水方便程度全方位开展认定。”县水利和湖泊局局长张弓表示。大量实地调查摸底和科学规划相结合,罗田确定了集中供水和分散饮水相结合的模式,以贫困山区和水源不足地区为重点的,确保了饮水安全工程项目的科学性、最优性和可操作性,实现了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除了“有水喝”“喝好水”,大部分农村劳动力更是从找水、挑水、节水中解脱出来,靠水过上了富足日子。
为管理好这些关系到群众安全的饮水工程,罗田县坚持“三分建、七分管”理念,按照“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在水厂建成后,由当地村委会成立“管水组织”,合理收取水费用于日常维护和水质检测,定期组织对饮水管网进行巡查维修管理,确保工程“建得成、用得好、管得实、长受益”。
“十三五”以来,罗田县累计投入2.56亿元,全县12个乡镇实现千吨万人以上规模水厂全覆盖,初步形成规模水厂主导、小型集中供水工程辅助、特殊区域分散工程补充的供水格局,有效解决了520739名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全县农村饮水达标率达到98%。村民们喝着、用着干净水,过着安全富足生活。
移民踏上了致富路
白庙河镇付家庙村位于罗田县百里生态画廊中段。从前,这里农田荒芜,村庄破败,鸡犬之声不闻。
自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启动后,县水利移民主管部门投入整合资金510多万元,按照“道路硬化、鱼塘洁化、建筑美化、村庄绿化、院落亮化、产业优化”的六化建设要求,先后扶持整治自然湾落4处、硬化及拼宽通村通组道路5公里、整修水塘5口、绿化面积2000多平方米、安装太阳能路灯100多盏、新建沼气100余户、新建文化活动广场4个、生态停车场2个,将付家庙村打造成了不折不扣的乡村移民“样板村”。
如今的付家庙村,刷黑硬化道路旁树木花草枝繁叶茂,花园式的农庄、桃园、池塘、亭榭相互映衬,生机盎然,吸引游客纷至沓来,也招来北京企业在此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
十三五期间,为了解决部分移民群众居住环境存在安全隐患或者生存条件较为恶劣、不搬迁难以致富的问题,罗田县争取实施了《罗田县白莲河水库移民避险解困》试点项目,完成了933户3180人的避险搬迁工作任务,实施范围涉及7个乡镇123村,总投资14645.89万元。匡河镇是罗田的“移民大镇”,这里新建避险解困安置点两处,安置移民629户2314人(含购房安置)。怎样让这些二次搬迁的移民们过得舒心、自在、便利,成了相关部门关注的问题。
“幼儿园就在小区里,隔壁两三百米还有小学,走路不到10分钟就能到镇卫生院。”匡河镇党委书记马子飞介绍。
“来的时候不愿意来,现在不愿意走,如今的生活真快活。”今年72岁的付长坤提起现在的居住生活环境乐得合不拢嘴。曾经,付长坤和妻子住在绵羊畈村水库旁的土房内,交通极其不便,老两口靠着种地和儿女接济为生。2017年,付长坤一家搬进了匡河镇移民避险解困学府花园安置点,宽敞明亮的房子、完善的基础设施、热心负责的小区物业、和睦的邻里关系、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这些是付长坤及家人从前想都不敢想的。
“现在我不需要儿女给生活费,还可以攒点支援子女们哩!”付长坤夫妇还当上了小区的摩托车管理员,过上了自给自足的快活日子。在学府花园安置点,在家门口工作已经不是稀罕事。今年上半年,在上海打工的段微回乡创办了丹微服饰,从事酒店工作服制作,产品出口国外。目前丹微服饰有10名员工,大部分是小区内的妇女,公司组织免费培训,采取计件报酬的方式,让居民在家门口挣上了零花钱。
移民后扶项目促使一个个移民村基础设施大变样,招徕一批批能人加入其中,带动移民群众发展产业致富。“‘老教授’石德林把原只在云南种植的羊肚菌引进罗田,试种成功并在多处建设种植基地,带动千余人创业就业致富;‘新农人’文家旺致富不忘家乡,返乡投资1.5亿元发展现代智慧农业,带动近万人脱贫致富;‘土专家’方永贵扎根大山苦心钻研中药材种植技术,进一步擦亮了九资河茯苓、天麻等一批地标优品金字招牌,带动万余户群众增收致富。”县水利和湖泊局局长张弓说道。能人的安家落户,为罗田的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注入社会活力,移民同步迈上乡村振兴“快车道”。
来源:农村新报
编辑:邵一玲
编审:谢珊
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