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中华鳖(甲鱼)
I.腮腺炎
[病原]报道病原有病毒和细菌。
[临床症状]病鳖颈部肿大、全身水肿、脏器出血,腹甲上有出血斑,但体表光滑。病鳖因水肿导致运动迟缓,不愿入水,常静卧食台或晒台引颈呼吸,不食不动,最后伸颈死亡。
[流行规律]该病主要发生于5-9月,发病水温25-30℃。其中5-6月越冬甲鱼移入池塘时可出现明显的发病和死亡高峰。
[预防方法]①养鳖池应经常换水,保持水质良好。②每10-15天15-30克/立方米生石灰全池泼洒,进行消毒杀菌预防。
[治疗方法]外用聚维酮碘、三氯异氰尿酸、板蓝根煎汁等,全池泼洒。内服恩诺沙星、氟苯尼考等,拌饲投喂,药物使用剂量参照产品说明书。
2.白底板病(出血性肠道坏死症)
[病原]病毒性为中华鳖病毒,菌性为嗜水气单胞菌迟钝爱德华菌、大肠埃氏菌等。
[临床症状]病鳖头颈肿胀伸长,全身性水肿,背甲稍微发青。体表完好无损伤,底板大部分呈乳白色,解剖可见腹腔内大量积液。病鳖在濒死前主要表现为浮于水面不下沉,显得焦躁不安。
[流行规律]该病流行时间长,春、夏秋均可发生此病。主要流行季节是5-7月,6月为发病高峰期。25-3O℃是发病高峰期。该病在湖北、福建、河南等养殖地区较为流行。
[预防方法]①定期用生石灰全池泼洒消毒。②经常投喂免疫多糖、维生素C等,根高鳖体抗病力。③严格检疫,不从疫区引种。
[治疗方法]外用三氯异氰尿酸、聚维酮碘、二氧化氯等全池泼洒,内服硫酸新霉素、烟酸诺氟沙星预混剂、板蓝根、金银花等,药物使用剂量参照产品说明书。
3.败血症
[病原]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和豚鼠气单胞菌等。
[临床症状]病鳖皮下水肿,腹甲出现斑块充血,局部出现腐皮或类圆形坏死,颈部红肿、肿胀,严重时,颈部失去伸缩能力,部分鳖有口鼻流血,眼失明等现象。肠道充血、发炎,肠内含脓状液。肝脏肿胀,呈“花斑肝”。患病鳖神态萎靡,食欲缺乏,漂浮于水面或上岸钻入沙中,不久即可死亡。
[流行规律]流行季节在春、秋季,水温25℃左右时为发病盛期,温室养鳖则不受季节影响。水质恶劣、有机质含重高的鳖池容易发生此病。发病后死亡率在40%左右。
[预防方法]①彻底清塘消毒、勤换新水,避免不同来源鳖混养。②春季和秋季发病高峰季节,定期用生石灰、三氯异氰尿酸等全池泼洒,调控水质。
[治疗方法]外用二氧化氯、三氯异氰脲酸、聚维酮碘等消毒剂全池泼洒。内服氟苯尼考、恩诺沙星等,拌饲投喂,药物使用剂量参照产品说明书。
4.腐皮病(鳖溃烂病)
[病原]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假单胞菌等多种细菌。
[临床症状]发病初期,鳖精神不振,反应迟钝,腹甲轻度充血;后期,病鳖的四肢、尾部、头颈部、背腹甲、裙边等任何部位的皮肤上均可发生糜烂或溃疡。随病情发展,溃疡面向周围扩大,并连成片,表皮脱落,严重时露出肌肉,爪脱落。
[流行规律]本病主要流行季节在5-10月,当水温在20℃以上即可发病;28-32℃时,7-8月是此病流行的高峰期。
[预防方法]①放养的鳖种要确保健康无伤,入池前用聚维酮碘溶液浸洗。②放养密度合理,规格整齐,亲鳖要注意雌雄合理搭配。③定期用含氯消毒剂消毒,约10天1次。
[治疗方法]外用生石灰、三氯异氰脲酸等全池泼酒。内服氟苯尼考粉、硫酸新霉素的一种拌饲投喂,按产品说明书使用。定期用芽孢杆菌、光合细菌等有益微生物等调节水质。
5.疖疮病
[病原]嗜水气单胞菌、普通变形杆菌和产碱杆菌。
[临床症状]症状初起时,背甲、腹甲或四肢、裙边等部位出现芝麻大小的白点,随后逐渐增大形成疥疮,揭开疖疮表面,则内含脓状或豆渣状物,腥臭味重。随着病情发展,疖疮溃破或结成痂疮,痂疮下烂成孔洞,孔洞深时可窥见内脏。疖疮病后期,病鳖内脏常发生充血发炎现象。病鳖活动减少,摄食少或停止,最后衰竭死亡。
[流行规律]主要流行季节5-9月,发病高峰是5-7月。本病也是温室养殖常发生的疾病,流行水温20-30℃。
[预防方法]①加强饲养管理,采用合理的养殖密度与雌雄比例,室外池搭建有效的晒背台,温室要为鳖营造一定的陆地休息场所;投喂新鲜、营养合理的饲料。②定期更换薪水,保持良好的养殖水质。
[治疗方法]外用二氧化氯三氯异氰尿酸等含氯消毒药全池泼洒。内服氟苯尼考、恩诺沙星、大黄五倍子散等,拌饲投喂,药物使用剂量参照产品说明书。
以上来源于“湖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经湖北省渔业科技超市授权发布。
来源:湖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编辑:刘昭恒
编审:谢珊
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