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赤皮病
[病原]荧光极毛杆菌。
[临床症状]病鳝体表局部出血发炎,皮肤脱落,尤其在腹部和两侧最为明显。在病灶处常继发水霉菌感染。病鳝身体瘦弱。
[流行规律]春末、夏初较常流行。
[预防方法]①捕捞及运输时小心操作,避免鳝体受伤。②放养前用食盐水浸浴。
[治疗方法]外溴氯海因、五倍子末等全池泼洒,内服复方磺胺二甲嘧啶、氟苯尼考等,拌饲投喂,药物使用剂量参照产品说明书。
2.打印病(腐皮病、梅花斑病)
[病原]点状气单胞菌点状亚种。
[临床症状]患病部位先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红斑,皮肤充血发炎、坏死和微烂,露出白色真皮,有时可见骨骼和内脏,尾柄部分烂掉。病鳝不入穴,游动缓慢,头常伸出水面。
[流行规律]该病终年可见,尤以4-9月份多发。
[预防方法]用生石灰彻底消毒,消灭病原体。保持水质清新,定期用15-20克/立方米生石灰全池泼酒消毒。
[治疗方法]外用药同赤皮病。内服药可选用氟笨尼考、复方磺胺二甲嘧啶、地锦草末等一种拌饲投喂,按产品说明书使用。
3.肠炎病
[病原]点状气单胞菌。
[临床症状]病鳝离群独游,游动缓慢,鳝体发黑,头部尤为明显,腹部出现红斑,食欲减退。剖开肠管可见肠管局部充血发炎,肠内没有食物,肛门红肿,轻压腹部有黄色或红色黏液流出。
[流行规律]该病传染性强,病程较短,死亡率高。水温25-30℃是该病的适宜流行温度。
[预防方法]①加强饲养管理,不投喂腐烂变质饲料,及时清除残饵,防止水质恶化。②定期用15-20克/立方米生石灰调节水质。
[治疗方法]外用生石灰全池泼洒。内服盐酸多西环素、复方磺胺二甲嘧啶、地锦草末等,拌饲投喂,药物使用剂量参照产品说明书。
4.出血病
[病原]嗜水气单胞菌。
[临床症状]病鳝浮游水面不食,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体表出现大小不等的红斑,指压不褪色。部分病鳝头部红肿,从口、鳃流出血液,肛门亦见红肿,随后大量死亡。肠道发炎充血无食物,内含黄色黏液。
[流行规律]流行季节为4-10月份,6-9月份为高峰期。
[预防方法]①在笼捕、运输、放养时避免损伤。②鳝种放养时用食盐水浸泡。
[治疗方法]外用三氯异氰脲酸、二氧化氯等全池泼洒。内服复方磺胺二甲嘧啶、氟苯尼考等,拌伺投喂,药物使用剂量参照产品说明书。
5.水霭病
[病原]水霉菌。
[临床症状]主要寄生在黄鱔的伤口处和鳝卵上。病鳝头部附着灰白色棉絮状水霉菌丝,形成肉眼可见的白毛,患处肌肉腐烂。
[流行规律]晚冬早春最为流行。
[预防方法]①每亩水体用100-150千克生石灰彻底清塘。②鳝种用食盐水浸泡。。
[治疗方法]外用食盐水和小苏打水合剂全池泼洒,内服五倍子末等,拌饲投喂,药物使用剂量参照产品说明书。
6.毛细线虫病
[病原]毛细线虫。
[临床症状]毛细线虫寄生在肠壁黏膜层,引起肠壁充血发炎。虫体大量寄生时,病鳝离群分散,身体呈卷龙状运动,头部颤抖,消瘦直至死亡。
[流行规律]主要危害当年鳝种,大量寄生引起幼体死亡。
[预防方法]用生石灰清塘消毒,以杀死虫卵。
[治疗方法]内服阿苯达唑、川楝陈皮散等,拌饲投喂,药物使用剂量参照产品说明书。
7.发烧病
[临床症状]主要是在运输过程中密度过大,黄鳝体表分泌黏液过多,致使水中微生物加速分解消耗水中溶解氧,使黄鳝因缺氧,互相缠绕,造成大量死亡。
[预防方法]①严格控制装运密度。②及时更换新水。③放入少量泥鳅,利用泥鳅上下蹿游,防止黄鳝相互缠绕。④放养密度适当,夏季及时换注新水或在池中种植水生植物,以降低水温,保持水质清新。
[治疗方法]用硫酸铜溶液全池泼酒,药物使用剂量参照产品说明书。
以上来源于“湖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经湖北省渔业科技超市授权发布。
来源:湖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编辑:刘昭恒
编审:谢珊
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