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品种介绍
泥鳅俗称鳅 、鳅鱼 、泥巴狗子等 。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日本 、朝鲜、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常见小型淡水经济鱼类 。在我国除青藏高原外,全国各地河川 、沟渠 、稻田 、堰塘 、湖泊 、水库均有天然分布 。它具有分布广 、繁殖力强 、抗逆性强 、适合高密度养殖等特点。
泥鳅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含蛋白较高而脂肪含量较低,符合现代营养要求 。泥鳅可食部分占整个鱼体的 80% 左右,高于一般淡水鱼类 。经我们实验测定,泥鳅每 100g 肉中含有蛋白质 17.55g 、脂肪 2.31g 、碳水化合物2.5g 、灰分1.1g 、钙51mg 、磷154mg 、铁3.0mg 、硫黄素0.08mg 、核黄素0.16mg 、维生素 B35.0mg,可供热量4912kJ;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其中维生素A70IU,维生素B130μg,维生素B2440μg;此外,还含有较高的不饱和脂肪酸。
泥鳅无愧于 “水中人参”的美誉,难怪人们常说 “天上的斑鸠,地上的泥鳅”。泥鳅还具有一定的药用功效,《本草纲目》记 载,泥鳅有调中益气 、解渴醒酒 、利小便 、壮阳 、收痔等功效,民间常用泥鳅治疗肝炎 、小儿盗汗 、皮肤瘙痒 、跌打骨伤 、腹水等病症,效果甚佳。
泥鳅是我国传统出口的主要淡水经济鱼类之一,主要出口地是日本 、韩国和东南亚地区 。最近10年泥鳅出口呈加速趋势。
二 、苗种繁殖和培育
泥鳅为一年多次产卵鱼类 。在自然条件下,4 月上旬开始繁殖,5— 6 月是产卵盛期, 一直延续到9月份还可产卵 。繁殖的水温为 18 ~ 30℃,最适水温为 22 ~ 28℃ 。泥鳅产卵喜在雨后晴天的早晨,产卵前,雌鳅在前面游动,数尾雄鳅在其后紧追不舍,发情时,雌雄鳅多活动在水表面和鱼巢周围,当发情达到高潮时, 雌雄鳅的头部和躯体互相摩擦并相继游出水面 。雄鳅追逐纠缠雌鳅,并卷曲于雌鳅体腹,以刺激雌鳅产卵, 同时雄鳅也排出精子,进行体外授精,这种动作因个体大小不同而次数也不相等,个体大的可在 10 次以上, 受精卵先黏附在水草或其他附着物上,随着水的波动,极易从附着物上脱落沉到水底。
( 一 ) 泥鳅的繁殖方式有自然繁殖和人工繁殖两种
1. 自然繁殖
(1) 完全自然繁殖
又叫诱集繁殖,是利用泥鳅的自然资源,人工诱集其产卵群体并获得受精卵的方法 。采用此法时,首先在产卵季节,利用泥鳅的产卵习性,即喜在岸边的水草丛中产卵 。选择相应的环境僻静的水草区,先在浅水区 施2筐草木灰, 然后在诱产区施 0.6 ~ 0.8kg 的猪 、牛 、羊等畜粪水,这样能诱集大量泥鳅到此区域的水草丛中产卵繁殖,但应对此自然区域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以防青蛙等敌害侵入,影响繁殖效果 。也可利用人工鱼巢 收集自然水域中的受精卵,移到特定的容器中孵化,这样可提高孵化率。
(2) 半自然繁殖
在人工条件下,让成熟的泥鳅自行交配产卵的方法,需要建造产卵池和孵化设施,繁殖之前,产卵池与孵化设备都要消毒备用 。若雄鳅个体较大,亲鳅的雌雄配比按1∶2或1∶3,若雄鳅体长仅10cm左右,则雌雄比可调整为 1∶(3 ~ 4),增加雄鳅的数量 。每平方米可放 7~10 组,为保证正常繁殖,水温宜稳定在 18℃以上时进行 。在北方大概要到每年的5月中旬,长江两岸水域在每年的4月下旬,南方在每年的3月底4月上旬就可以进行 。将鱼巢绑扎在竹竿上,悬吊在产卵池的中间或四角,使之浸没在水面下。
泥鳅一般在晴天的早晨产卵,上午10点钟左右产卵结束 。当产卵基本结束后,就立即将粘有卵粒的鱼巢移到孵化池或其他孵化设施中进行孵 化,并更换和补充新鱼巢放到产卵池中,以收集尚未产卵亲鳅的卵 。最后 一批泥鳅产卵后,可以就在产卵池内进行孵化,但一定要将产卵池内的亲鳅全部捕出,以防亲鳅吞食鱼巢上的卵粒,影响出苗率。
2. 人工繁殖
(1) 半人工繁殖是采用人工催产自然繁殖泥鳅的方法 。选择成熟亲鳅, 按雌 、雄的比例 1∶(2~3) 组成 。注射催产药物:鲤或鲫脑垂体(简称 PG),每尾鳅用 1 ~ 2 个,或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简称 HCG)每尾注射 800~ 1000IU,或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简称 LRH-A),每尾注射 80 ~ 150μg;另外,最近几年有不少试验生产者,通过实践证明以上的催产药物,在单独使用时没有与其他药物混合使用时效果好,因此试验出这样几 种配合方法:第一种是用 LRH-A8mg/尾加上 HCG500IU/尾,催产的效果好,催产率达 85% 以上;第二种是 用LRH -A5mg/尾加上地欧酮 (简 称 DOM) 3mg/尾,催产的效果较好,催产率达80%以上;第三种是 HCG300mg/尾加上地欧酮 3mg/尾,催产的效果最好,催产率达 90% 以上 。以上的药物无论用哪一种,均要溶解在生理盐水中 。雄鳅的剂量在雌鳅的基础上减半。
由于泥鳅的个体小,每尾泥鳅,注射液的量应不超过 0.5mL,以 0.2 ~ 0.3mL 为宜,以免发生身体肿胀或药液溢出,注射就用 4 号不锈钢针头,1mL的玻璃注射器(用前煮沸消毒),为了有效地控制进针的深度,可把针头锉短到 0.2 ~ 0.3cm 长,或在针头的基部套上胶管,使针头仅露出 0.2~0.3cm的针尖,防止进针过深, 注射部位以背部肌肉为好,其次腹部中线胸 、腹鳍之间也可 。泥鳅身体黏液多 、很滑,为不损伤鳅体,要用湿纱布包住进行注射 。进针角度:注射器与鳅体呈30度为佳 。为了方便注射可用少量的麻醉剂,先对亲鳅进行麻醉 。麻醉后即注射催产针,然后放入产卵池中,很快即可苏醒 。麻醉药:可用可卡因 0.1g 溶于 50kg 水中配制成麻醉液,催产的亲鳅用麻醉液仅需 2 ~ 3 分钟即被麻醉 。还可用普鲁卡因或是 MS— 222,按说明书的方法使用 。无论是用哪种催产药, 都要先用少量的药物做一两次试验,充分掌握好药量和时间后,再用于生产。
在注射激素后,按雌雄比例 1∶2 或 1∶3 放入大水缸或小鱼池中,用棕片或柳树根做成鱼巢 。也可放入悬挂在鱼池水体中用内箱 60 目 、外箱40目的筛绢制作的孵化箱内,在泥鳅自然产卵受精后,受精卵能自动落入 外箱中 。池 (箱) 中在交配产卵后要及时捞出亲鳅,以免亲鳅吞食受精卵 。让黏附在鱼巢上的卵子在原池中自然孵化 。人工催产后,将亲鳅放回 产卵池中产卵 。亲鳅在水温 20℃时,约经18个小时开始产卵 、受精;水 温在 25℃时 , 约 12 个小时开始产卵 、受精,若水温在 27℃时,只需 9 个小时左右即能产卵 、受精,其后的操作与半自然繁殖方法相同。
(2) 全人工繁殖
是在采用人工催产措施的基础上进行人工采卵授精的一种方法 。人工 授精前,应准备鱼巢和授精所用的器具,并将用具清洗干净,放在阴凉处 。授精操作不能在太阳下直接进行,以免阳光杀伤卵子和精子,因此还 要准备遮阳伞。
人工授精的方法,是将人工催产后的亲鳅按雌雄配比放入网箱或其他较大的容器中,经过12 ~ 14小时后,当亲鳅发情,剧烈追逐时,手持纱布将亲鳅捕起,用手从前向后轻压雌雄鳅腹部,把卵子和精子挤入瓷碗 、瓷 盆或脸盆内,并用羽毛轻轻搅拌使卵子和精子混匀,或者是将雌雄鳅捕起后剖开腹部,取出卵粒 、精子混匀,待充分受精后,撒在鱼巢上即可进行孵化。注意获取鳅卵和精子的工作,要同步进行 。因此要预计好雌雄鳅发情的时间和操作时间,尽量一致不能有时间差。
人工授精有湿法和等渗法两种,小规模生产采取湿法授精,大规模生 产常采用等渗法授精。
3. 泥鍬受精卵孵化
粘着受精卵的鱼巢,可以放在不同容器中进行孵化 。孵化水深为 10~ 25cm,静水 、流水都可以,但是要保持水质清新,最好是用微流水 。因受精卵的黏着力弱,容易脱落,所以应防止孵化用水量急剧波动 。每 10L 水 放入 5000 粒受精卵,每天换水两次。
由于泥鳅卵为弱黏性,在生产中,也有常常采用去巢流水孵化法进行孵化,将受精卵脱黏或不脱黏,集中到孵化设施中,调节好流速孵化 。一 般孵化环道 、孵化缸等流水孵放卵密度为每升水放 800~1200 粒卵。
孵化期间为防备寒潮与暴风雨的袭击,可以在寒潮来临之前用塑料薄膜将孵化设施盖上,但要留下气孔, 也可以采用其他保暖方法进行处理。 孵化用水的水温变化要控制在±3℃以内 。泥鳅受精卵孵化水温范围为 18~ 31℃,适宜水温为 20~28℃,其中以 25℃时受精率 、孵化率最好 。孵化时 间的长短随水温而异 。水温与孵化率也有很大关系,水温低,孵化率低;水温高,孵化率高 。水温为 15℃时孵化率为80%,20℃时孵化率为94%,25℃时孵化率为 98%。
(二) 鳅苗培育
刚孵出的泥鳅苗全长 3.5 ~ 4 毫米,身体透明,不能自由活动只能用头部的吸附器附在鱼巢或其它物体上,以腹部的卵黄为营养 。在不投饵的情 况下,第五天开始死亡,到第十天全部死亡 。因此,鱼苗放进孵化池或孵化槽中培育的最适时间,是孵化后第三天的鱼苗 。经过三天左右,卵黄被吸收完,鳅苗才能游动并开始摄食,此时应将其转移到鳅苗池饲养 。培育泥鳅苗种,土池培育比水泥池好,水泥池铺土培苗比不铺土的好 。因为底层土壤有利加速水体的物质循环,使各种营养物质得到充分利用,有利于底栖生物的生长繁殖 。更好地培育浮游生物,可为泥鳅苗种提供更适口的开口饵料,土池水质比水泥池更加稳定。
1 、清塘放苗:鳅苗培育是指将泥鳅水花培育到体长 3 厘米左右 。培育池面积一般 200 ~ 500m,水深 0.3 ~ 0.5 米 。鳅苗入塘前,需彻底清塘并培肥水质 。清塘大约在鳅苗下塘前15 天左右,方法是先排干池水,曝晒 4~5 天,再用生石灰消毒,(每平方米用 50~75 克),然后注入约 20~30 厘米深的新水,在施生石灰后约 7 天药性消失,放入少量牛粪 、猪粪等畜粪肥,过 3~5 天,待轮虫大量繁殖时即可放鳅苗入池 。池水以黄绿色为好,泥鳅苗在孵化后半个月左右即开展行肠呼吸以前,水中溶氧量必须充足,这时如果水中氧气不足,往往出现泥鳅苗在一夜之间全部死亡 。泥鳅苗生长的适宜水温为 20℃-30℃,当水温达到 33℃以上时,死亡率急剧增加,水温达到36℃时,死亡率可达 70% 以上。
2 、鳅苗放养密度:静水池每平方米放 800~1000 尾,微流水或网箱饲养每平方米放1500 ~ 2000 尾,放养规格要齐整,以防大鳅吃小鳅 。放养数量及规格应根据半流水池及静水池而定 。据我们研究观察,10毫米以上的泥鳅苗可以吞食 5 毫米以下的小泥鳅苗,因此,在同一池中,应投放规格一致的泥鳅苗 。如果规格相差太大,就会出现大鱼吃小鱼的现象,从而降低泥鳅苗培养的成活率。
3 、施肥投饵:泥鳅苗放入池塘后要勤施肥 。水温较低时,每立方米水每次施速效硝酸铵 2 克,水温升上来时,每立方米水施尿素2.5 克 。一般隔天施一次,连续施 2~3 次,以后则根据水质肥度调节施肥浓度与间隔时间;在施化肥的同时,结合施发酵过的有机肥,则效果更好 。在水温比较高时一般不再施肥,直接投饵料。
饲料有蛋黄 、奶粉和粉末状配合饲料,每天投喂数次,每次投喂数量以1小时内吃光为准 。具体投喂量为每100万尾鳅苗投喂一个蛋黄,或每100万尾鳅苗投喂100 克-150克豆浆(以豆的湿重计算) 。天然饵料有枝角类等,尤以轮虫为最好 。投喂轮虫时,应使轮虫的密度达到每毫升水体5个以上 。培育10天后,鱼苗长到 1 厘米左右即应转入鱼种池培育 。如果鱼苗池较大,鱼的密度较小,也可继续培育达到3厘米左右时再转入鱼种池, 或者直接转入稻田 、成鱼池进行成鱼饲养。
(三) 鳅种培育
鳅苗经过一个月时间的培育,长到2~3厘米左右时,就要分池进行鳅种饲养,将个体达到 3 厘米以上的可直接进行成鳅饲养,小的进行鳅种培育 。在分塘时,用夏布或聚乙烯网操作,要谨慎仔细,以免使娇嫩的鳅苗 损伤或死亡 。鳅种的培育一般有池塘培育和稻田培育两种。
1 、池塘培育:培育池有土池和水泥池两种 。实践证明,利用土池饲养泥鳅苗,池埂 、池底都应锤打坚实,以防渗漏 。严密防逃,池的进出口必须安装拦鱼设备 。池中要挖鱼溜,池水深20厘米,鱼溜水深30-40 厘米 。在鳅苗放养前半个月,先将池水排干,曝晒1-2天,然后用生石灰进行清塘 。再放入20厘米左右的新水,并施少量人畜粪,过几天浮游植物繁殖,水质变绿,接着轮虫 、水蚤等浮游动物繁生,此时泥鳅种下池, 即可获得充足的天然饵料 。泥鳅种下水以前必须先用泥鳅种试水,证实池水毒性完全消失后才能投放泥鳅种 。池塘面积200 ~ 600m2,池水深40 ~ 60厘 米,有良好的防逃设施,放养前除野消毒,施好基肥,详见鳅苗培育清塘 部分 。投放鳅苗后,每天投喂米糠(煮熟)饼粉 、蚕蛹粉等 。日投喂量及投喂次数同前( 鳅苗培育后期管理)每平方米放养 50 尾,饲养当年可达10厘米左右,体重约11克 。每平方米放养1000尾密养当年也可长到5-6厘米,体重约 2克左右,部分可达8厘米,体重约4克左右。
如果用新建的水泥池饲养泥鳅种,放苗前一定要用清水反复浸泡冲洗,除去灰质,不然水泥中碱性物质消除不尽,会伤害鱼种。还应在水泥 池底铺上10-15厘米厚的肥泥 。放养泥鳅种时,水泥池一般每立方米水体 用1克漂白粉消毒。
放养后的前10-15天饲喂粉末状配合饲料,调成糊状投喂 。也可每天 泼洒3 -4次豆浆(每100平方米水面需干黄豆0.5千克-0.75千克), 以培育轮虫 、水蚤等供泥鳅食用 。随着鱼体的长大,逐渐掺加成鱼饲料,即将米糠、菜屑 、小麦粉等植物性原料煮熟,加上鱼粉 、动物内脏等动物性原料,剁碎后拌上配合饲料投喂,粉末状配合饲料应逐渐减少,一个月后就可以完全不用 。值得注意的是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时,动物性和植物性饲料的比例应为 6∶4 。当水温升高到 25℃以上时,动物性饵料需增加到 80% 左右。
日投饵量随水温的高低而不同,一般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2%-5%,最高达到10% 。当水温在 20℃-25℃的范围内时,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2%- 5%;水温 25℃时,日投饵量为 5%-10% 。分上 、下午两次投喂,投喂的饵料以 1-2 小时内吃光为好。
饲喂期间要注意水质变化,应经常注水,保持池水黄绿色,当池水变成黑褐色时,应立即换水。
鳅苗放入池塘后要勤施追肥。水温低时,每立方米水体每次施速效硝酸铵 2 克;水温较高时,每立方米水施尿素2.5克 。一般隔天施一次,连续施2-3次,以后则根据水质肥度调节施肥浓度与间隔时间 。在施化肥的同时,结合施经发酵过后有机粪肥,效果更好。
鱼苗长到 3 厘米左右时,即可转入成鱼塘。
鱼种越冬池底要有软泥,不漏水 。当水温下降到 5℃左右,鱼种即潜入泥下 10-25 厘米处越冬, 鱼溜深水处越冬的鱼种,常较密集 。次年春天 当水温上升达 5℃以上时,鱼种又从泥中钻出,当鱼种全长达 6 厘米,即可捕起转入成鱼塘春季饲养 。可在食场上用罾网捕捞,捕捞时操作要谨慎,尽量避免损伤鱼体,以免病原菌的感染,导致死亡。
2 、稻田培育:用面积较小的稻田(100m2 以下),在放养鳅种前,要对稻田进行一些改造 。适当加固田埂,进 、出水口要加设金属网栏,以防泥 鳅外逃 。在田中开挖1个或几个面积为1-2m2深 50 厘米左右的坑 。与沟相通,开纵横数条沟,沟宽 、深均30-40厘米 。坑和沟的总面积占稻田面积 的1.5% -2%,便于集种 。放养前,要施入基肥,每 100 平方米施50 千克,放养后在傍晚注新水时每 100m2 投饲料 7.5-10 千克,施肥 、投饵交替每周进行一次。5 周后可每隔2 周施一次 。到 7 月份水田除草时,稻苗隔行敷入干或烂稻草,以培养鳅的天然饵料。
采用稻田培育鳅种,一般每平方米投放鳅苗10-20 尾,不需专门投喂饲料 。要做好施追肥 、防逃和稻田施药等田间管理工作 。先用较小面积的 稻田 (200 平方米以下)。 放养前施基肥每 100m2 施 50 千克 。待数日后长出 浮游生物,即可放鳅苗,每平方米放 40~50 尾 。放养后在傍晚注新水时每 100 平方米投饲料7.5 ~ 10千克,施肥 、投饵交替养殖,每周进行一次 。5 周后可每隔 2 周施一次 。到 7 月份水田除草时,稻苗隔行敷入干草,或烂 稻草,以培养泥鳅的天然饵料 。饲养管理初期,只把鱼溜注满水,在鱼溜内投饵饲养,待鱼苗习惯以后,再加水到应有深度,使鱼种分布全池。
(四) 苗种培育管理
1 、鳅苗鳅种培育管理
(1)要配备专人管理,每天检查防逃和吃食情况。
(2)经常注入新水 、保持溶氧丰富和良好的水质 。注意防止缺氧,因为鳅苗在孵化后半个月左右才开始进行肠呼吸,在此之前往往会因氧气不足而造成鳅苗全部死光。
(3)要勤观察水质变化,根据水质和浮游生物的多少,确定施肥的数量 和投饵的次数。
(4)泥鳅贪食,为防止投喂过多而引起消化不良,特别是投喂高蛋白饵 料或单一饵料时,易造成鳅种腹部膨胀而浮至水面导致泥鳅苗种死亡 。所以要适量投饵,合理搭配投饵种类和数量,除了应根据苗种大小而定,还要参照水温考虑,水温 22℃以下时,以植物性饵料为主;水温 22℃~28℃ 时,鳅种食欲旺盛 、生长快速,多投喂些动物性饵料 。饵料要混成团状, 沉入水底。
2 、泥鳅苗种规格与养殖效果的关系:最近几年人工养殖泥鳅的人越来越多,有好多养殖者都有这样的经验,无论是购买的野生鳅苗种还是人工养的鳅苗种,在放养 5~7 天内大批死亡,放养时间越迟,小鳅苗种有死的大鳅种死的更多,不大不小的鳅种倒是死的不多,具体规格是:体长1.5 厘米~2.5 厘米的鳅苗死亡较少;体长 3 厘米~5 厘米的鳅种,放养后几乎没有死亡;体长 6 厘米~8 厘米的鳅种,放养后有部分死亡,操作不当, 死 亡会更多。
根据我们观察分析原因,认为是:体长 1.5 厘米~2.5 厘米的鳅苗,刚完成体型结构的变态发育,进入食性的转变阶段,对外界的环境适应能力还比较差,这时侯出塘放养,容易引起死亡;体长 3 厘米~5 厘米的小规格鳅种,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已明显加强,已能适应人工饲料,这种规格的鳅种已具钻泥习性,但钻泥不深,容易起捕,这时出塘放养比较理想 。体长 6 厘米~8 厘米的大鳅种,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很强,但是它的活动能力也很强,在受惊吓后会钻入较深的泥土层,给起捕出塘造成困难,且捕捞过程中极易受伤,受伤后又易感染细菌而生病死亡 。因此认定泥鳅苗种 3 厘米~5 厘米,放养效果最好,成活率高,比大规格的鳅种还要便宜 、实惠。
3 、野生泥鳅苗种和人工泥鳅苗种成活率的比较:野生泥鳅苗种的成活率一般在 40%~60%,最高也不过 80% 。人工养殖的泥鳅苗种一般在 80% 左右,好的在 90% 左右,最高的在 99% 左右 。野生泥鳅苗种的养殖成活率偏低,分析原因主要是:
⑴捕捞方法:野生泥鳅苗种是在外收购或捕捞的,其方法多种多样,且又没有按照规范的技术操作,容易造成泥鳅苗种的伤害。
⑵中间过程复杂:泥鳅捕获后,一般都经过长时间的高密度暂养,并筛选和运输,有的还是多次筛选和运输,使泥鳅受伤且长时间处于不安状态,体表粘液大量外泄,体质十分虚弱。
⑶营养不良:在暂养及筛选运输过程中,一般不喂食,这样长时间的停食,泥鳅根本没有营养来源,体质明显下降。
⑷放养时间较迟:野生的泥鳅苗种放养一般都比较迟,是因为泥鳅每年要在 3 月份以后,气温上升才会被农民捕捞起来;因是野生不可能一次捕捞,在较长时间内,不断捕捞,暂养累积一定数量后,经筛选再出售 。
这样时间往往都已在 6 月份甚至 7 月份,气温较高,而这些泥鳅因长时间的暂养 、筛选及运输,已是伤痕累累,极易发病死亡。
(五) 泥鳅苗种运输
1 、装运前的准备工作 。泥鳅苗种在运输前需先拉网锻炼 1-2 次,运输 前一天停止投喂饲料,装运前先将苗种集中于捆箱内暂养 2-3 小时,让鳅 苗排出粪便,减少体表分泌的粘液,以利于提高苗种运输的成活率。
2 、装运泥鳅的规格与密度 。容器运输装水量为容积的 1/2-1/3 。每升水体的装苗数量要按苗种的规格大小而定,一般是 1 厘米的鳅苗装 3000- 3500 尾;1.5-2 厘米的鳅苗装 500-700 尾;2.5 厘米的鳅苗装 300-350 尾;3.5 厘米的鳅苗装 150-200 尾;5 厘米的鳅苗装 120-150 尾;6.5-8 厘米的鳅苗装 30-40 尾;10 厘米的鳅苗装 20-30 尾。
3 、运输工具 。鳅苗还可用塑料袋充氧进行长距离运输,运输用的塑 料袋规格为 60-120 厘米 、双层,每袋装 1/2-1/3 清水,放 3-5 厘米的鳅苗 300-400 尾,装好后充足氧气,扎紧袋口,再放入硬质纸箱内可起运。运输期间如果遇高温天气,可在袋中放入少量冰块降温。
鳅种的运输一般用鱼篓带水运输,鱼篓长 60 厘米,宽 40 厘米,高 20 厘米 。每篓可装泥鳅种 20 公斤, 装水 5 公斤 。一般可运输 20 小时,成活率 可达 95%以上。
4 、注意事项 。容器运输过程中要注意容器内水体溶氧情况,如鳅苗浮头则应及时换水,每次的换水量为总水体的 1/3 左右,换水时的温差不要超过 2℃ 。如途中换水有困难,可击水或使水晃动,运输中还应及时捞出死鳅,用塑料管虹吸排尽水体中鳅苗的粪便和剩饵。
三 、成鳅养殖
泥鳅的成鱼健康养殖,包括苗种的选择 、饲料的投喂 、水质的控制 、 病害防治等方面。
国内泥鳅健康养殖的方式主要有池塘养殖 、水泥池养殖 、稻田养殖 、 网箱养 殖 、泥鳅套养 、泥鳅流水养殖 、泥鳅家庭养殖等几种方式 。本章重点讲泥鳅池塘健康养殖技术。
在池塘中饲养泥鳅,能提高泥鳅的产量,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 。投放规格为 600 尾/kg 左右的鳅苗, 每亩放养量为 1.2~1.5 万尾,经过 4~5 个月 的饲养,平均个体可达 40g 以上,亩产可达 450~550kg。
( 一 ) 鳅池的选择与清整
饲养泥鳅的池塘应是东西长 、南北宽的长方形,长与宽的比为 2 ∶ 1 或 3 ∶ 1,面积可大可小,以 1~5 亩为宜,要求日照充足,温暖通风,注排水方便,交通便利;池塘底质为腐壤土,带中性或弱酸性。
在放苗前 15 天左右,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清塘消毒,杀灭池中的致病菌 、野杂鱼和敌害 。施用生石灰时,将池水排干或保持水深 6~10cm,每亩 用 75~150kg,化水全池泼洒,然后灌水 20~40 厘米;施用漂白粉可带水清 塘,每立方水体用 20g 漂白粉,化水全池泼洒 。清塘后再在池塘四角和鱼溜中堆放经过发酵腐熟的混合有机肥,如猪粪 、牛粪 、鸡粪等,培育池塘 中天然饵料生物,使鳅苗一下塘便可摄食到天然饵料 。有机肥的施用量为每亩 150~250kg 。施肥后 7~10 天,池水毒性消失,池水变肥,池中天然饵料生物如枝角类 、桡足类等出现,水体透明度达到 20~25cm,即可投放鳅苗。
(二) 放养密度
池塘饲养泥鳅,鳅苗的放养量与鳅苗规格 、池塘条件 、饲料来源和饲养水平等因素有关 。规格为600 尾/kg 左右的鳅苗,一般每亩放养量为 1.2~ 1.5 万尾;规格为 1000 尾/kg 左右的鳅苗,一般每亩放养量为 2~2.5 万尾。
(三) 饲料投喂
泥鳅为温水杂食性鱼类,在进行池塘饲养时,除了施肥培育天然饵料生物外,还应投喂鱼粉 、鱼浆 、蚕蛹 、猪血 、动物下脚料,以及麸皮 、米 糠 、菜饼 、豆饼 、 豆渣 、瓜菜叶子等植物性饲料,也可用上述饲料作为原 料,制成配合饲料进行投喂, 泥鳅最适饵料配比见表 3-2-1。
泥鳅的食性与水温有密切联系。水温在 16~20℃时以植物性饵料为主,占 60% ~70%;水温在 21℃~23℃时,动植物性饲料各占 50%;而水温超过 24℃时,增投动物性饲料为 60% ~70% 。
(四) 日常管理
池塘饲养泥鳅, 日常管理主要集中在水质管理 、防病 、防害和防逃等 几个方面。水质管理。池塘水质的好坏,对泥鳅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饲养池塘的水质要求 “肥”“活”“嫩”“爽”。当池水的透明度大于 25cm 时就应追施有机粪肥,增加池塘中的桡足类 、枝角类等泥鳅的天然饵料生物;透明度小于 20cm 时,应减少或停施追肥。坚持每天早晚巡塘,注意 观察鱼的活动和摄食情况,了解是否缺氧。夏季清晨,如果只有少数泥鳅 浮出水面,或在池中不停地上下蹿游,这种情况属于轻度缺氧,当太阳升起后便会自动消失 。如果有大量的泥鳅浮于水面,驱之不散或散后迅速集 中, 同时伴有水色发暗,池水过浓,成茶褐色或黑褐色,有大量蓝藻繁生, 池水透明度小于 20cm 时,就表明水质恶化,缺氧比较严重,此时要加注新水或者泼洒增氧剂,缓解池塘缺氧症状;在高温季节要暂停施追肥,适当加深水位,定期开启增氧机。
在饲养过程中,要每星期全池泼洒一次生石灰 、漂白粉或光合细菌,进行水质调节和水体消毒,杀灭致病菌 。生石灰的用量为每亩 5kg,化水全池泼洒;漂白粉的用量为每立方水体 1~2g,化水全池泼洒 。一般在养 殖中后期每个月施用一两次光合细菌,每次用量为使池水成 5~6g/m3 水体浓度 。施用光合细菌 5~7 后,池水水质即可好转。
最适宜泥鳅生长的水温为 23~28℃,当池塘水温高于 30℃时,泥鳅便会停止摄食,钻入池底淤泥中避暑 。为了延长泥鳅的生长时期,在饲养过程 中的高温季节,应经常加注新水,并在池塘宽边或四角栽种莲藕等挺水植 物遮阴,降低池水水温,使泥鳅能快速生长。种草的面积应控制在15%左右。
每天投喂饲料前,要先检查和清扫食台,观察泥鳅的摄食情况,及时捞出食台上的残饲,防止残饲腐化分解,败坏水质,引发疾病。
防止疾病的发生。泥鳅在饲养过程中发病很少,泥鳅发病的原因多是因为日常管理和操作不当而引起,而且一旦发病,治疗起来也很困难,因 此,对泥鳅的疾病应以预防为主。
防敌害生物。泥鳅的敌害生物种类很多,如水蛇 、鸥鸟 、鸭子 、鲶 鱼 、乌鳢等凶猛肉食性鱼类,以及与泥鳅争食的生物如鲤鲫鱼 、蝌蚪等 。 泥鳅个体小,容易被敌害生物猎食,在饲养期间,要注意杀灭和驱赶敌害生物 。鲶鱼 、乌鳢由于有辅助呼吸器官,能够在饲养泥鳅的池塘中生存,并且由于其食量大,吞食池塘中饲养的泥鳅,影响泥鳅的饲养效果, 因 此,这些凶猛肉食性鱼类要彻底清除出养鳅池 。预防的方法是:在鳅苗下池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杀灭池中的敌害和肉食性鱼类;在进水口处加设 拦鱼网,防止凶猛肉食性鱼类进入养鳅池;对于池中的凶猛肉食性鱼类, 可采用钩钓的方法清除 。禽鸟可采用药和枪杀的办法清除;驱赶池边的家 畜。鲤鲫鱼可采用同凶猛肉食性鱼类相同的方法清除; 由于青蛙是益虫,应从保护生态的角度出发进行预防,池塘中如果有蝌蚪及蛙卵时,请千万不要用药物毒杀或捞出干置,应用手抄网将蛙卵或集群的蝌蚪轻轻捞出, 投放到其他天然水域中。
防逃。泥鳅善逃,当拦鱼设备破损 、池埂坍塌或有小洞裂缝外通 、汛期或下暴雨发生溢水时,泥鳅就会随水或钻洞逃逸 。特别是池塘高密度饲养泥鳅,即使只有很小的水流流入饲养池中,泥鳅便可逆水逃走,往往在 一夜之间逃走一半甚至更多。防止泥鳅逃跑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在清整池塘时,清除池埂上的杂草,夯实和加固加高池埂,避免因池水浸泡发生坍塌龟裂。
二是加强巡塘。在饲养的期间,要经常割除池埂上的杂草,便于查看池埂是否有小洞或裂缝外通, 如有则应即时封堵; 进排水口的拦鱼设备是否损坏, 一旦有破损,就要及时修复或更换。
三是在汛期或下暴雨时,要主动将池水排出,整固池埂,疏通进排水口及渠道,避免发生溢水逃鱼。
(五) 收捕
泥鳅具有钻泥的特性,因此捕捞时就不像捕捞其他鱼类那么容易 。根据泥鳅逆水钻泥的生理习性,可采用冲水捕捞 ,网片或鱼笼诱捕,也可进行干池捕捞等方法。
冲水捕捞。可在靠近进水口的地方铺上网片,网片的大小以进水口的大小而定,一般为进水口宽度的 3~4 倍,网目大小为 1.5~2cm,网片的四角系上提绳,放置于进水口处的池底,然后从进水口放水,用微流水刺激泥鳅就会慢慢群集到进水口附近,间隔一段时间后,提起网片即可捕捞,连续进行多次,即可将池塘中的泥鳅捕起约 70%~80%。
网捕 。将网片铺设在食台底部,当投饲后泥鳅便集群摄食,此时提起网片即可捕获。
笼捕 。在鱼笼中投放泥鳅喜食的饲料,然后放置于池边浅水区,泥鳅会因觅食而钻入笼中,数小时后提起鱼笼即可捕获 。采用此法诱捕泥鳅最好是在夜间进行,因为泥鳅多在夜间活动和觅食 。此法在闷热天气或雷雨前后施行,效果最佳。
采用食物诱捕方法捕捞的泥鳅无损伤,但受水温的影响较大,当水温超过 30℃或低于 15℃时,泥鳅因食欲减退或停止摄食,诱捕效果较差 。草堆诱捕 。将喜旱莲子草或野杂草堆成小堆,放在岸边或塘的四角,过 3~4 天用网片将草堆围在网内,把两端拉紧,使泥鳅逃不出去,将网中的草捞出,泥鳅便落在网中 。草捞出后仍堆放成小堆,以便继续诱泥鳅进草堆然 后捕捞。
迫聚诱捕 。此法是利用药物的刺激,造成泥鳅不能适应水体,强迫其逃窜到无药性的小范围水域集中捕捞 。药物可用茶枯 (油茶籽榨油后的渣饼),先用急火烤热 、粉碎,装入桶中用沸水浸泡 1 小时,然后泼洒入泥 鳅养殖池中,用量为每亩 5kg 左右 。需要注意的是,泼洒药物时要留小部分水域不施药,使泥鳅集中到这部分水域,然后捕捞。
干池捕捞 。池养的泥鳅在入秋以后, 由于水温下降,泥鳅活动减弱,开始钻入池底泥中越冬,此时可采用排干池水的方法捕捉泥鳅 。先是将池水缓慢地排出,使泥鳅集中到排水口处的鱼溜中,待池水排干后,即可在 鱼溜中翻泥捕捞 。如果要将池养的泥鳅回捕 80%~90%,在捕捉完鱼溜中的 泥鳅后,还应将整个池底分 区,中间挖出排水沟,使泥鳅集中到排水沟中,然后用手抄网捕捞,最后在池底各小区进行翻泥捕捉 。干池捕捞多在水温为 10~20℃时采用。
四 、病害防治
( 一 ) 水霉病
病原体是水霉等真菌 。发病是由于在生产操作过程中鱼体受伤被细菌感染所致,严重时常导致死亡。
症状:病鳅活动迟缓,食欲减退或消失 。初期在病灶四周出现浑浊的小白斑,而后菌丝向外伸展,呈灰白色 、柔软的絮棉状,肉眼即可识别。
防治方法:生产操作一定要规范,避免损伤鱼体;定期用生石灰化水全池泼洒,加注新水或开增氧机, 保持池水清新;在鳅苗下池前彻底清塘消毒,可减少此病的发生 。对鳅卵防治是,用 5‰ 食水盐浸洗卵1 小时连续用 2 ~ 3 天;或用 0.04% 的食盐加 0.04% 的小苏打浸洗 20 ~ 30 分钟 。对 病鳅用 2%~3%浓度的食盐水浸洗 5 ~ 10 分钟;也可用医用碘酒或 1%浓度的高锰酸钾涂于鳅病灶;还可用 0.04% 的食盐加 0.04% 的小苏打合剂浸洗鱼体,或者全池泼洒。
(二) 赤鳍病 (腐鳍病 、烂鳍病)
病原体由短杆菌感染所致 。腐鳍病发生的原因是养殖水体水质恶化 、 暂养时间过长或鱼体受伤。
症状:初期症状表现为鳍条基部充血,鳍条附近的皮膜腐烂,严重时鳍条脱落,肌肉红肿,腹部及肛门周围充血。泥鳅不摄食,衰弱至死亡。
防治方法:用聚维酮碘溶液 1%,浸洗 10 ~ 15 分钟 。每天浸洗 1 次,连续浸洗 5 天。
(三) 打印病
病原体是由点状产气单胞杆菌点状亚种感染而致。
症状:病灶一般椭圆形、圆形,浮肿并有红斑 。患处主要在尾柄基部。
防治方法:每立方米水用 1g 漂白粉或 2 ~ 4g 的五倍子进行全池泼洒或用漂白粉和苦参交替治疗法:第一天,每立方米水泼洒 1.5g 漂白粉,第 二天,每立方米水用 5g 苦参熬成的溶液,全池泼洒。连续 3 次交替使用,用药 6 天;对患病成鳅还可用 2%浓度的漂白粉直接涂于患处。
(四) 小瓜虫病
病原体为多子小瓜虫寄生。
症状:肉眼观察,病鳅在皮肤 、鳍 、鳃上布满白点状孢囊。
防治:有小瓜虫的病鳅,每立方米水用高锰酸钾 10 ~ 20g,浸泡 15 ~ 20 分钟。
养鳅池发此病,每立方米水可先用高锰酸钾 5 ~ 7g 化水全池泼洒;第 二天每立方米水用甲醛溶液 20 ~ 30mL 溶水全池泼洒;第三天换入洁净水 1/2 左右,或者每立方米水体用硫代硫酸钠 1.5g 化水全池泼洒;第四天每 立方米水用聚维酮碘 (含有效碘 1.0%) 1 ~ 2g 化水全池泼洒。
(五) 气泡病
因水质变化,水中氧气或其他气体过多所引起 。所以,在培育鳅苗时,应避免投饵过多或用肥过量。
症状:鳅体肠肚膨胀,身体失去平衡,不由自主的浮在水面,时间长 了就死亡。
防治方法:定期加注新水或用生石灰进行水体消毒,保持水质清新。 发此病后,赶紧换水,换水量在 1/3 以上 。平时投饵要均匀适量,避免因 泥鳅饥饿而误吞气泡。
(六) 出血病
此病是近年来出现的,具体是由哪种细菌 、病毒引起感染还有待证实。
症状:病鳅体表呈点状 、块状或弥散状充血 、出血, 内脏也有出血,呈败血症症状 。
防治方法:用漂白粉全池泼洒。
(七) 肠炎病
是由肠型点状气单胞菌感染引起。
症状:病鳅肠壁充血发炎,腹部膨大,有红斑,体色变黑,肛门红肿,肠道紫红色,有黄色黏液 。此病常与烂鳃病 、赤皮病并发 。
防治方法:全池泼洒漂白粉。
(八) 烂鳃病
此病是由于养殖密度大 、水质差 、鳅体感染寄生虫 、细菌或霉菌,引起鳃组织腐烂所致。
症状:病鳅体色发黑,鳃丝腐烂发白,尖端软骨外露,鳃上有污泥,多黏液,严重者会“开天窗”。
防治方法:用漂白粉泼洒消毒。
来源: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
编辑:殷明
编审:谢珊
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