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市渔薪镇:古传始皇赐名,而今再铸辉煌

不愁柴米古渔薪

渔薪镇名,据传大有来头。传说秦始皇“一统天下”后,有一次南巡到此,看到水草丰美、积薪(柴火)高耸,河湖水欢鱼跃,此情此景,让秦始皇情不自禁亲书“渔薪”而得名。还有一种说法,此地原为湖滨,因多产鱼虾、柴草,故称渔薪湖。后来由于河沙淤积,渔薪湖消失仅剩下河流,改名渔薪河,渔薪镇的名字也来源于此。

渔薪河,九道湾,算路还有三里三。

渔薪,是天门的一座小镇。建镇历史两千多年,是名副其实的古镇。清道光元年(1821)为天门县上白湖村上二里(中港里)渔薪团;民国时期,先后为渔薪区、第八区、第五区。新中国建立后为渔薪区(火箭渔薪人民公社)。1950年设区,1956年分设赵场、金场2个生产指导组,1957年复区,1958年与黄潭合并为公社。1959年与黄潭分开,为渔薪公社。1984年为县辖镇,1987年为市辖镇。

它依青山傍县河,素有天西重镇之称,也被人称作“小汉口”。过去,这里是不愁柴不愁米的好地方。

天门县河流到渔薪的这一段, 叫柘江。这样的名字,可以想象当年河面宽阔,两岸不辨牛马。这水,日夜流淌,流进汉江,流进长江,流进大海,流进永恒岁月。这水,日夜流淌,引来船只, 引来人群,引来商机,引来生活种种。

再铸辉煌今渔薪

如今,地处江汉平原腹地的渔薪镇,北枕青山,南望汉水,天门河蜿蜒流淌,荷沙线穿境而过,是天门市综合实力“五强”乡镇之一。

如今,碎土路变成柏油路,连起家家户户;一排排小洋楼前,桃树、银杏树随处可见;千亩农田说丰年,收割机、播种机、旋耕机等各式农机在寒来暑往中来回穿梭。

如今,渔薪镇先后被评为或列为全国民政工作全优乡镇、全国全民健身运动先进乡镇、全国小城镇建设重点镇、湖北省泵阀产业生产基地、湖北省优质棉生产基地、湖北省卫生乡镇、湖北省文明乡镇、天门市综合实力“五强”乡镇。

如今,渔薪镇根据各村实际,因地制宜打造个性化风格,发展四大特色产业。

以蔡庙村为辐射的休闲农旅观光区。依托蔡庙村交通区位优势和葡萄种植传统,成功举办蔡庙村葡萄采摘节,积极发展集旅游、观光、采摘、美食一体的观光休闲农旅产业园。
   


以朱文台村为辐射的四季果蔬采摘园,借力采摘游趋势,以特色农业为基础,以一年四季可采摘为目标,发展西瓜、香瓜、哈密瓜、桃子、草莓等10余种有机果蔬品种,成功打造出“杨港香瓜”、“朱文台中华圣桃”等村级农产品新名片,积极引进千亩银杏种植基地项目,不断完善采摘园功能布局。


以杨场村为中心的高效农业示范区,依托国家级示范合作社天门市鑫荣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和本镇龙头企业杨场酱制品有限公司,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订单”的模式,打造以杨场村为中心,向王韩、观音湖、灰市等村辐射的豆角种植基地,打造高效农业示范区。

以潘渡村为辐射的万亩中药材产业园。引进湖北泽桦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康科德中药农旅发展项有限公司,总投资1.25亿元,流转土地11685亩,建设半夏种植、中药健康观光园及深加工提取项目。

如今,美丽渔薪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景。美丽乡村成为靓丽风景。

曾经,渔薪江河汹涌,土地辽阔;如今,渔薪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未来,渔薪生态宜居,生活富裕。

光阴易过,岁月易老。千年农耕,壹品天门。在这个激情奔涌的夏天,让我们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吧!去感受渔薪浓郁的乡土人文气息,领略渔薪特有的田园风光、人文风情和新农村风貌。

图片来源:天门网全媒体记者刘银斌

记者:王艳平

编辑:李芬

编审:罗辉 焦子焰

监制:田国英

(作者:王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