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有人来做这件事,让孩子们知道,我们的父辈曾这样生活。”7月10日,“百年民俗 湖北记忆”影像展在湖北省博物馆揭幕,展览展出了百年来反映湖北民众物质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的照片、影像资料和部分代表性民俗实物,用“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历史发展,见证时代力量。
展览策展人之一、湖北省群艺馆研究馆员、湖北省民协民俗摄影专业委员会主任吴志坚在接受极目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农耕时代的很多痕迹都已从现代人眼前消失,“我们这个展览最重要的意义,就是让子孙后代们知道,我们这一代一代人是怎么在荆楚大地上生活的。”
找回消失的记忆
站在“百年民俗 湖北记忆”影像展展厅门口,率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覆盖了整面墙的湖北地图。吴志坚告诉记者,这张地图的原图珍藏于湖北省图书馆,“它描绘的是清朝时的湖北全境,我们展览里提到的所有历史事件、民俗文化,都是发生在湖北这片土地上,虽然这张地图与现在的湖北地图有所不同,但它很有意义,非常珍贵。”
进入展厅,参观者会通过岁时节令、生产习俗、商业交通水利、人生礼仪、衣食居育、文艺娱乐六大板块,溯源百年民俗,领略荆楚风貌。
在“岁时节令”板块,数百张照片为参观者详解了元宵、三月三、清明节、端午、六月六、中元节、中秋节、寒衣节等湖北岁时习俗,现场陈列的一艘8米长的扎纸龙舟,更是将西塞神舟会锣鼓喧天的气氛带入了展厅。
据吴志坚讲解,端午民俗进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湖北的西塞神舟会也因此享誉世界。为了让参观者更直观感受赛龙舟,展览方特邀请湖北黄石非遗传承人制作了这艘龙舟,“它和西塞神舟会上的龙舟造型是一样的,寓意送走瘟神,留下平安吉祥。”
吸引观众目光的是,不止是这艘龙舟。一位参观者在春节民俗展区看到了一张除夕“送灯亮”的图片,立刻联想到了电影《寻梦环游记》里的情节,“在最重要的节日里,人们没有忘记祖辈,而是去墓地里点亮灯火,悼念祖灵。”
吴志坚告诉记者,这张照片是22年前的除夕,他在郧西县守了一夜才拍到的珍贵画面,“很多民俗如今都慢慢消失了,但有了这些影像资料,大家就会想起来,哦,以前我们是这样过春节的。”
荆楚民俗 瑰丽多姿
100年前的汉口刺绣作坊里,绣娘们是如何劳作的?90年前的湖北街头,男女老少都穿什么风格的衣服?
50年前的湖北老乡,如何完成春播秋收?
荆楚人民如何面对“生养死葬”,又依靠哪些文艺娱乐习俗排解痛苦与悲伤?
古诗中的黄鹤楼,最初长什么样?传说中的三峡纤夫,在岸边留下了哪些痕迹?
这些问题,都可以在“百年民俗 湖北记忆”影像展中找到答案。
据吴志坚介绍,此次展览筹备时间长达一年半,征集了数千张珍贵照片和大量视频资料和民俗实物,最后精选出部分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与观众见面。
“百年民俗 湖北记忆”影像展由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湖北省档案馆联合主办,湖北省博物馆、省群众艺术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省摄影家协会共同承办。展期将持续至10月7日,市民可通过省博预约系统进行预约,免费入馆参观。
来源: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戎钰
编辑:邵一玲
编审:谢珊
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