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赐地造到匠心培育,由躬耕田间到扬名全国。天门张港花椰菜以其原汁原味的地域风情,俘获着全国人民的芳心,成为人们餐桌上的“放心蔬菜”和“健康蔬菜”。张港镇的水土滋养出独一无二的优质品牌,为乡村振兴新画卷增添光彩。接下来就跟随小编的脚步,一起去看看这座坐落于天门的小镇到底有什么神奇之处吧?
发展乡土特色 引领美丽乡村
南宋时期,金兀术兵犯襄南,岳家军名将张俊曾率兵在此截击金兵。后人为表纪念,故将此地易名"张截港"。明朝初年,形成集镇,俗称张港。
张港镇地处天门市西南郊,汉江下游左岸,江汉平原北疆。南通沪蓉高速,西接潜杨公路,东联牛张公路,江汉流经张港。
这样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极具特色的富硒土壤,使得张港镇拥有孕育富硒农产品的绝佳资源。
从1985年摸索起步,30多年的时间里,张港花菜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连片种植规模稳居全国第一。作为“中国花菜第一镇”,如今全镇常年种植面积达10万亩,每年花菜总产量保持在20万吨以上,年产值超10亿元,农民人均增收2300元。2021年11月10日,张港镇被农业农村部推介为2021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
除了花椰菜,张港镇独有的传统食品“火烧粑”、“焌米茶”、“油盐豌豆” 、“腌黄瓜”等民间美食也享誉荆楚,倍受青睐。
据传,朱元璋统领起义军行至汉水流域,把火烧粑作为饱腹易带的军粮,以此为食,星夜兼程,攻打天下,成就大统。这种助朱元璋成为明朝开国皇帝的食物——火烧粑因此名扬天下。
正宗的张港火烧粑都是用老面发酵,用灰火烧熟,外壳呈金黄色,脆而不糊,内肉呈粉白色,软而不粘,有荷叶和南瓜叶的清香,脆软可口,实乃面食中的佳品。
“火烧粑”制作精细,色香俱佳。“焌米茶”更是风味独特,既能充饥,又可解暑,喝上一碗,令人心旷神怡。
相传2500多年前,楚国国君楚灵王喜欢细腰女子,于是,宫廷厨子发明了一种既能饱肚子,而又能瘦身细腰的食品——焌米茶。即糙米经炒熟,用水煮沸后食用。随着楚国的败落,宫庭厨子逃到汉江上游现张港境内,焌米茶也随之流落到了民间,成为今天的张港焌米茶。
梭米茶使用生态制作,解暑消热,健胃清肠,降糖去脂,瘦身养颜,长期食用,还可以延年益寿。
如今,张港特色美食顺应了现代人绿色环保、顺归自然的饮食需求,已经走出了县城,走进了省城,走向了全国。
优化生态业态 打造美丽乡村
张港镇熊刘村位于张港镇西部,辖9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3374亩。一进入熊刘村,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条条绿树掩映的通村公路,一排排靓丽整齐的居民楼房,一片片绿茵铺就的花菜基地。
这样的美景之下,是熊刘村一年又一年的努力建设。熊刘村在市、镇两级的支持下,集思广益,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条适合熊刘村的好路子。
全面展开村庄环境大整洁,清除积存垃圾20多吨,旧房拆改翻新基本完成,功能分区初步确定,旧土地庙、杂木已全部清除;“小三园”示范组初步建成;河渠清淤重点段全面完成,河岸栽植花草近1000平方米,栽种风景树1600余株。
绘制文化墙,全面完成新建公厕,建设了篮球场、健身器材场所,搭建文化舞台……
就这样一步一步地落实,一隅一隅地美化,一幅田间小道、屋舍俨然,古井院落、湖水明净的乡村画卷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
擦亮产业前路 成就美丽乡村
天地孕育的背后,张港镇采取政府推动、企业带动、科技促动,引领群众走上致富路。
2022年5月1日,潜江汉江大桥全线贯通。潜江汉江大桥天门连接线起于天门市张港镇但铺村,止于潜江市竹根滩镇康岭村,顺接潜江汉江大桥。
多年来,张港镇居民向潜江运送蔬菜时,都要绕道岳口、沙洋,得近2个小时才能到潜江,交通不便成了产业发展的“桎梏”。大桥修好后,开车只要20分钟就能到潜江,上高速的便利将使蔬菜运输的成本大大降低。
同时,张港镇完成花菜主产区5万亩国土整治项目和9000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完成23条断头路及12座危桥;全部扩宽花菜营销主干道至5米以上;全面实施农村电网和低压台区改造升级;实施花菜核心区域的排灌设施改造升级,实现农村网络和安全饮水全覆盖。大力支持企业、合作社新建各类冷库,目前全镇冷库已扩增至12家,库容达2.6万立方米。
天门市鑫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2月,主要从事蔬菜、水产品、大豆等生产种植、加工转换、冷链仓储物流及进出口贸易,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第一批湖北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天门市蔬菜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单位和国家一二三产融合示范单位。公司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为运作模式,辐射带动张港镇及周边地区30万亩蔬菜种植面积,生产的“和玉”牌花椰菜,通过“绿色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中国地理标志商标”认证,并出口到了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蒙古、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多个国家。带动16000多人从事农产品生产、收购、加工、包装、销售、物流、餐饮服务等一二三产业生产的相关工作。
张港花椰菜,浓缩着一方山水的馈赠,凝结着一方匠人的匠心。张港镇因地制宜,以其独有的乡土特色,执笔“三农”,绘就美丽乡村。
记者:黄俐琦
编辑:李芬
编审:罗辉
监制:田国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