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捞出最后一笼小龙虾,打开田埂上的阀门,放水,撒种。
6月18日,监利市周老嘴镇,阿武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吴立斌在田埂上,指挥工作人员将3400多亩虾稻田种上稻谷,盼着今年有个好收成。
之前,这些田被一家企业承包,只专注养虾,稻谷种下之后没人管。吴立斌从他人手上流转过来,实现养虾种稻两不误。
这一变化,源自今年3月监利市发出的一条新规:“严防只养虾不种稻,确保水稻亩产500公斤以上。”
监利是全国水稻、小龙虾“双料”第一县,水稻种植面积220万亩,其中108万亩推行“虾稻共作”模式。
虾与稻,两者本是和谐体。因比较效益相差悬殊,种养户“重虾轻稻”苗头显现,作为粮食主产区,监利早发现、早制止,严防“非粮化”倾向,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生命线。
“虾稻共作”兴起,破解“种粮不增收”困局
“不种粮食,愧对这片土地。”虽是80后,吴立斌却有着浓浓的种粮情结。
阿武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注册于监利市周老嘴镇。这是一个因粮食而闻名的乡镇。镇上,一块红色大理石碑醒目矗立,上面刻着金字——全国基本农田保护发祥地。
这块碑2009年由原国土资源部、原农业部和湖北省政府共同立下,见证了中国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的坚定决心。
监利,因“监收鱼稻之利”得名,粮食总产量常年稳定在130万吨左右,2018年前一直位居全省县市区之首。
“米袋子”装得满满的,日子却过得紧巴巴的。勤劳聪慧的江汉平原农民,利用低洼田做文章,稻子收割后,在周边水沟里放入小龙虾苗。无意间的发明,获得了意外收入,效益是单一水稻种植效益的3至4倍,周围农民纷纷仿效。这就是后来风靡全国的“虾稻共作”模式雏形。
“一田两收”探索,有效破解当时“种粮不增收”的难题。因“虾稻共作”模式的强大生命力,2018年10月,湖北省政府将其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口,出台三年行动方案在全省推广。
2014年至2019年间,监利出台细则,对新开发连片500亩以上的稻田综合种养基地,按每亩50元的标准给予奖励。
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激励下,监利“虾稻共作”模式在全省一马当先。监利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兵介绍,2014年全县“虾稻共作”面积仅有6万多亩,2019年突破百万亩。
“虾稻共作”模式有效稳定了粮食种植面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田热情。在监利,农田成了“俏馍馍”,基本实现应种尽种,一亩田的流转费从300元涨至800元左右。
2017年5月,“全国水稻第一县”再添金字招牌,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认定监利小龙虾养殖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授予“中国小龙虾第一县”称号。
虾多了,稻少了,好模式“变味”了
星兴湖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徐幼堂,是监利“虾稻共作”模式的最早探索者之一。
徐幼堂养殖的小龙虾,以“品质好、个头大”著称,价格比周边要高出10%左右。
“养好虾的秘诀是什么?”徐幼堂不假思索:“养好虾,必须先种好稻。”
朴实的话语,道出“虾稻共作”的内在生态逻辑。徐幼堂介绍,在规范的“虾稻共作”模式下,水稻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微生物为小龙虾提供了饵料,小龙虾产生的排泄物又为水稻提供生物肥,在优势互补的生物链中,虾与稻的品质都近乎天然。
然而,随着小龙虾市场的日渐火爆,虾与稻的平衡逐渐被打破——
一般情况下,每亩小龙虾收益是水稻的3倍以上,种稻与养虾的收益差距明显。
受短期利益驱动,虾稻田里出现一些不良苗头:少数种养户把“回”型沟越挖越宽,以此提高小龙虾产量;有的把种稻当成了副业,不再精耕细作。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一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曾在监利承包3万多亩田发展“虾稻共作”,那几年小龙虾行情好,稻谷收益几乎不放在眼里。
“这显然违背了该模式推广的初衷。”刘兵表示。
2017年,我省农业农村部门发布了相关技术规程,要求虾稻田沟坑占比不得超过总面积的10%,但农民实际操作随意性较大。
耕地中,虾多了,稻少了。数据显示,监利粮食总产量2019年至2020年连续两年痛失全省桂冠。
失衡的比例,影响了粮食安全,破坏了生态和谐,更让种养户收益大打折扣。
监利市农业农村局水产专家李诗模介绍,小龙虾养殖一哄而上,遭遇收获时间集中、品质参差不齐、冷储加工跟不上等问题,加之疫情影响,今年有近三成农户养虾亏本。
及时发文纠偏,水稻亩产不低于500公斤
“虾稻共作”,本是稳粮增收之举,水稻反而成了“附属品”。
监利及时纠偏,去年以来,两次发文,要求各乡镇(管理区)加强对虾稻田的监管,严禁养虾的“回”型沟过大等现象,确保水稻亩产不低于500公斤,落实不力的乡镇将在全市通报。记者采访时,监利已组建12个督查组,正在对23个乡镇(管理区)进行全覆盖督查。
刘兵告诉记者,监利每年组织30多家农机合作社,季节性流转“只养虾不种稻”的田块,在养虾“空档期”补种一季水稻。
监管固然重要,但最好的办法是提升水稻效益。
奖补政策让种粮更踏实——监利每年整合项目资金10亿元左右支持农业发展,2021年对稻谷实际种植者补贴面积达到218.8万亩,比2018年多11万亩。
发挥市场指挥棒的作用——虾稻米不施农药,天然无公害,一批粮食企业看好其前景,投身“虾稻”生产加工领域。湖北再富米业股份有限公司按每斤高出国家粮食收购价0.5元收购农民的虾稻,加工生产的“虾稻香米”,通过企业订购、电商等方式销往北京、武汉等大城市,去年销量达500万公斤,每公斤最高卖到16元。
几经努力,监利去年粮食总产量达127.85万吨,时隔两年重回全省第一。
虾稻齐飞方能走远。去年,监利喊出“监利龙虾红遍天下,监利大米香飘万家”的口号,加大培育监利龙虾和监利大米两大区域公用品牌,实现特色产业双轮驱动。在华农“双水双绿”研究院监利实验基地,张启发院士带领团队,将水稻和小龙虾作为一个完整体系,全产业链上科研攻关。
稻在水中长,虾在稻下游,正成为监利田野上最灵动的图景。
来源: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琼瑶 王丙全
编辑:黄俐琦
编审:谢珊
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