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省已进入梅雨期,根据最新气象资料分析,入梅后,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多发。此时正是水产养殖动物生长旺季,剧烈的天气变化容易导致鱼类浮头、泛塘,引发病害。为切实减少梅雨天气对水产养殖业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提供以下养殖管理技术措施供参考:
一、防范洪涝
(一)维护设施。加强电网改造,电力增容,确保抗灾电力供应。加大池塘标准化改造力度和池塘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及时进行清淤,加固池埂、进排水系统,完善道路等配套设施,提高池塘抗灾能力。定期检查维护池塘进排水口、疏浚渠道,检修生产用船、增氧机、投饵机、水泵及用电线路等设备。
(二)储备物资。洪涝易造成基础设施、机械设备等损毁,应提前做好防备,适当储备编织袋、木桩、南竹、网片、机械、水泥、钢筋、电杆等物资。同时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做好防逃措施。
二、水质调控
梅雨季节池塘藻相不稳定(易倒藻)、溶解氧偏低、底质差,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含量升高。此时应对水质进行调控,适当缓解环境影响,减少应激反应,降低发病概率。水质调控主要以解毒、改底、水体增氧为主。
(三)杀菌解毒。使用过硫酸氢钾片净化底质,可配合过氧化钙或过碳酸钠等增氧剂使用,每7-10天使用1次,以减少底部有机物分解产生的有害物,并抑制病菌繁衍,净化底质。
(四)调节水质。使用EM菌、光合菌等调节水质,减少池水有机质含量,增加透明度,还能促进藻类生长。
(五)科学增氧。经常开启增氧机,特别是晚上和后半夜。遇到阵雨、连续闷热或天气突变的情况,开机时间要延长,并配合使用增氧剂。没有增氧机的池塘,根据池塘溶氧情况,及时使用增氧剂,在后半夜使用效果最佳,以增加池底溶氧。养殖密度较大的,应增加使用频率。
三、投喂管理
(六)科学投喂。严格遵循“四定”饲料投喂方法,并视池塘水质、天气情况确定饲料日投喂量。投喂时间改为早晚投喂,且投喂时间要适当延长。如遇连续阴雨天气,日投喂量减半;短时间内强降雨时要少量投喂或者不投喂。
(七)饲料管理。在饲料中适当添加复合维生素、免疫增强剂、大蒜素等,改善鱼类消化能力,增强鱼体抗应激能力和抗病能力。注意饲料贮存在干燥、阴凉、通风的地方,饲料采购应分批量,不要一次性太大,防止霉变,禁止投喂发霉的饲料。
四、疾病防控
(八)预防为主。趁天晴,根据水体实际情况,使用消毒剂泼洒一次,隔1-2天再进行一次消毒,消毒工作要定期开展,建议使用温和性刺激性小的碘制剂。同时还可以在饲料中添加多维或免疫多糖等抗应激的产品,提高抵抗力,预防病害发生。
(九)鱼病治疗。加强对多发病、常见病的防治工作,如细菌性败血症、草鱼细菌性三病(赤皮、烂鳃、肠炎)。如果是细菌性败血症可用生石灰20-30g/m3全池泼洒或用强氯精、二氧化氯、溴氯海因等含氯制剂(0.3mg/L)全池泼洒,连续3天。同时内服氟苯尼考,按说明使用。草鱼细菌性三病(赤皮、烂鳃、肠炎)防治方法可外用强氯精、二氧化氯或溴氯海因等含氯制剂(0.3mg/L)全池泼洒,连续3天,或外用聚维酮碘0.2-0.3mg/L全池泼洒,连续3天。同时用氟苯尼考、恩诺沙星等拌饲投喂。
五、日常管理
(十)加强巡塘。坚持早中晚巡塘各一次,观察水色、水质变化,鱼类活动、摄食情况和有无浮头、病害现象等,发现残饵剩料,及时清除,以防败坏水质。做到勤观察、细分析,找原因,快处理。及时捞出患病鱼与死鱼,深埋病死鱼,切忌将死鱼随便乱扔。坚持对工具、器皿进行消毒处理。科学使用增氧机或加注新水,避免泛塘死鱼情况发生。
(十一)减少拉网。尽量少拉网或不拉网,拉网活动可能直接损伤鱼类,使其感染病害,而且会搅动水体底泥,造成有机物分解消耗水体氧份,同时会使鱼类产生强烈应激反应。
六、灾后自救
(十二)抢修设施。首先要尽快修复电力、道路、水渠和房屋等基础设施,确保道路畅通并恢复供电;其次要抢修损毁的池埂、拦鱼设施、进排水系统、渔业机械等,确保生产正常进行。
(十三)灾后防疫。及时将养殖水域的死亡鱼类及杂物及时打捞上岸,分类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受灾池塘进行清理、消毒,加强灾后疫病监控。
(十四)补充苗种。若发生鱼类大量死亡或逃逸,在对鱼类存塘情况进行检查和科学评估后,要相应调整养殖计划,确定补充苗种的品种和养殖密度,遵循“稀养速成”的原则,重新选择生长快、适应性强,效益好的品种进行养殖,力争实现当年上市,减少灾害损失。
文章来源:渔业发展处
责任编辑:张晓曼
转载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