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汉口江滩武汉渔政码头,3万多尾中华鲟、胭脂鱼、长吻鮠等放流长江。(农村新报全媒记者 李海 黄艳平 摄)
农村新报讯(记者黄艳平、通讯员胡曼、孔剑)养护水生生物,建设美丽中国。6月6日,全国第八个“放鱼日”水生生物增殖放流主会场活动在汉举行,中华鲟、胭脂鱼、长吻鮠等3万多尾珍稀濒危和地方特有水生生物在活动当天放流。
“今天放流了1万尾中华鲟,中华鲟已连续5年没有监测到自然繁殖,再不加大保护力度,未来岌岌可危。”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工作人员介绍,自1984年研究所每年向长江放流中华鲟以来,累计放流近530万尾,今年已放流25万尾,为子二代中华鲟历年数量最多。
自葛洲坝1981年截流,中华鲟的10多处产卵场几乎全部丧失。1982年,在葛洲坝下形成了一个新的产卵场,也是至今唯一的一个。2013年,在葛洲坝下产卵场的自然繁殖第一次出现中断,2015年第二次中断。2017年至2021年,连续5年未监测到中华鲟自然繁殖,其野生种群数量下降到15头左右,完全丧失自我更新能力。近30年来,虽然人工放流中华鲟累计超过700万尾,但其野生种群自然繁殖仍无法恢复。
除中华鲟外,胭脂鱼野生群体数量也在不断下降,被列为“易危”种类。近年来,人工增殖胭脂鱼力度不断加大,2021年武汉放流胭脂鱼18.2万尾。长江禁渔令的实施为恢复濒危物种创造了珍贵的环境,增殖放流可改善长江流域水生生物结构和多样性,使长江鱼类资源得到有效补充和恢复,维持长江生态系统平衡。
湖北省农业农村厅渔业渔政管理处三级调研员马爱林介绍,“十三五”以来,全省共放流长江水系广布性、区域性物种及中华鲟、大鲵、胭脂鱼等珍稀濒危水生物超20亿尾,在修复渔业种群资源、改善水域生态环境以及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章来源:农村新报全媒记者 李海 黄艳平 摄
责任编辑:张晓曼
转载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