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日下午4时许,湖北省农业科学院试验田里,一位戴着草帽、穿着胶鞋的男子,蹲着查看秧苗的生长情况。
他叫周雷,是该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室主任。39岁的他,在水稻遗传育种领域已经耕耘了18年。
带领团队培育16个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克隆水稻生殖生长期耐冷基因CTB4并解析其分子机理,攻克籼稻花药培养力低下的技术瓶颈……昨日,为中国粮装上“中国芯”的周雷,被授予第26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1
攻克一道道育种技术难关
培育一个个优质水稻新品
和时间赛跑,跟气候拔河,周雷的生活节奏,与农民几乎一致。
5月2日,回洪湖老家看望父母后,他便匆匆赶回武汉,换身衣服又去了试验田。
田里有周雷团队刚插的早稻秧苗。他蹲下身子,拨开秧苗,观察其生长情况。
“水稻要实现高产,不仅要抗病虫、抗倒伏,还要抗低温等。”周雷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倒春寒、寒露风等低温灾害逐年增加,导致我国粮食每年损失数亿吨。
历经10多年攻关,2017年,周雷和团队首次在国际上成功克隆水稻生殖生长期耐冷基因CTB4并解析其分子机理,对水稻耐冷品种选育、改良等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显示了我国在水稻耐冷基因克隆领域的领先地位。
“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水稻良种是水稻产业的‘芯片’。”湖北省农科院院长、首席水稻专家游艾青说。作为水稻分子及细胞工程育种创新团队的执行首席,周雷甘坐冷板凳、勇做挖井人,一次次啃下育种技术与方法等基础研究的“硬骨头”。
记者看到,周雷实验室的柜子里,摆着数百个装有种子的玻璃瓶,有的已经长出嫩叶。“这些都是用来研究提高育种效率的。”周雷介绍。他和同事创造性地构建出分子标记与花药培养相结合的高效籼稻育种技术体系,花药培养效率提高了7倍,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基于这一技术,团队的科研项目“长江中游优质中籼稻新品种培育与应用”获得202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此前,团队的“优质高产两系杂交中稻系列新品种选育与应用”获得了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目前,周雷和团队已经选育出16个优质水稻新品种,在湖北累计推广5000多万亩,增产粮食超过30亿斤。超市常见的“国宝桥米”“瓦仓米”“虾乡稻”等,都是来自他们育成的水稻品种。
2
“劳动节就是用来劳动的”
每年200多天泡在农田里
“科技创新水平过硬,源于他特别能吃苦,做事有干劲、有韧性。”周雷的师傅游艾青说。
这个五一假期,周雷除了要下田研究,他还要和团队成员一起,对海南试验田收获的种子进行整理编号,赶在5月播种。他打趣道:“劳动节就是用来劳动的。”
每一年,周雷都跟随着水稻的生长节奏,往返于武汉和海南陵水基地之间。一年365天,他有200多天泡在农田里。
同事刘凯介绍,在陵水基地试验田,周雷经常在稻丛间一蹲就是几个小时。炎热的季节里,头顶太阳晒,脚下水汽蒸,身边蚊虫绕……他却能聚精会神地把住穗头,剪颖、去雄、套袋、授粉、封口、记录、建档。每次工作结束,他整个人就像刚从水里出来一样。
2016年夏天,湖北遭遇恶劣天气,武汉的试验田被淹。周雷没有犹豫,跑进1米多深的水里抢救稻苗,忙了整整一上午。团队成员徐华山回忆:“上岸时,他的腿因为在水里浸泡太久而发白。”
另一位同事闸雯俊说:“他很好地践行了‘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活总是抢着做、争着做,但是分功劳时,他往往退到后面。”
3
农民儿子对土地爱得深沉
博士毕业后投身种业研究
敬农爱农的周雷,也是农民的儿子。
5月1日,他抽空回洪湖老家探望父母时,向两位老人“汇报了”自己的科研进展。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父母靠务农供我上学。我一直有个愿望,就是用科技助力国家农业发展,让农民的日子越来越好。”周雷对记者说。2000年高考,他填报了华中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入学后,该校的陈华癸、张启发、傅廷栋、熊远著四位院士的故事,更是让他对农学道路充满憧憬。2004年,他考取中国农业大学硕博连读,开始进行农作物遗传育种研究。
2009年,博士毕业后,周雷来到湖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加入游艾青领衔的水稻分子及细胞工程育种创新团队。
“游院长在水稻育种领域钻研了大半辈子,一直是我的榜样。”周雷说。游艾青经常用自己年轻时的故事,激励弟子们更加勤勉。原来,游艾青刚参加工作时,五一期间去野外玩了一趟,被导师狠狠地批评了:“做农业工作的,5月是关键时期,哪还能出去玩?”
节假日不休,是农业科研人员的常态。2016年,周雷所在团队入选科技部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019年,该团队获得农业农村部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奖。
目前,周雷已经成长为湖北省农科院最年轻的研究员。他还是首批湖北实验室之一的洪山实验室的固定研究人员,站上了生物种业科学创新的更高平台。
4
签下军令状带着农民增收
让湖北米成优质米代名词
“湖北是农业大省,和其他很多行业一样,农业生产也面临转型升级。”周雷说。
作为湖北省科技特派员、湖北“博士服务团”成员,在繁重的科研任务之外,周雷还要对口帮扶21个贫困村和30多家企业发展高档优质稻订单种植,足迹遍布荆楚大地。
2017年,周雷带队在天门推广优质湖北稻品种“巨2优60”。为了打消当地种植大户和企业对产量的担心,他干脆和种植户住在一起,详细讲解新品种的优势,分析市场前景。看到种植户仍然心存疑虑,他当即签下增产增收“军令状”。当年,该种植户试种了50亩,亩产1400多斤,品质也很高。第二年,其他种植户纷纷找到周雷,也要种植这一品种。
“农民挣钱不容易,只有稻种产量高、品质好,他们才会信任你。”周雷说。
周雷十分关注市场动态。前几年,有企业反映,客户对大米的香味要求更加突出。周雷于是和同事培育出浓香型优质高产稻种“鄂中6号”“华夏香丝”,品质与泰国香米不相上下,稻米收购价比普通大米提高30%-50%。今年4月,他还带队到安陆推广“华夏香丝”,现场指导农户种植。“我们已经种了6000亩,期待今年有个好收成。”安陆市秋之乐农业技术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说。
近年来,周雷带领团队累计推广示范水稻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30多项,让“湖北米”成为了优质米的代名词。
文章来源: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李碗容 通讯员 杨文 谢娅
责任编辑:黄俐琦
转载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