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武汉对长江 “十年禁渔” 中智慧渔政的探索与实践

长江“十年禁渔”是推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和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为全局计为子孙谋的重要决策。从2021年1月1日起,长江干流、大型通江湖泊和重要支流等重点水域实行为期十年的常年禁捕。围绕禁捕工作的痛点、难点,湖北省武汉市积极探索智慧禁捕新模式,全面加速推进“智慧渔政”建设,对打造具有武汉市渔政执法特点的执法信息化指挥决策预警平台进行探索与实践,为长江流域生态治理打造了新样板,并为其他地区持续推进长江“十年禁渔”提供参考。

2021年是长江“十年禁渔”开局之年,湖北省搭建省、市、县三级信息化监控管理系统,大力推进长江禁渔“天网工程”。天上有无人机、水上有巡逻艇、岸边有摄像头、江堤上有巡逻车,全覆盖、全方位、全天候的立体防控体系,让非法捕捞无处遁形。

湖北省武汉市注重借力信息技术优势,全面提升渔政执法能力,围绕禁捕水域“1+6+4”(1:中心城区区域,6:6个新城区,4:4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联合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市分公司、武汉高德飞行器科技有限公司等信息技术企业全面推进渔政执法信息化建设,高标准、高规格、高要求打造具有武汉市渔政执法特点的执法信息化指挥决策预警平台,实现了武汉市禁捕工作的稳健开局,彰显了长江大保护战略推进中的武汉作为。
一、渔政监管信息化系统建设背景

图片

武汉市江河纵横、湖港交织,长江、汉水交汇于市境中央,众多大小湖泊镶嵌在大江两侧,分布于武汉东西南北各个区域内,“十年禁渔”涉江涉湖面积广,在原有工作条件下,渔政执法面临不同方面的问题。
(一)手段尚不胜任
从以往打击非法捕捞行动来看,多数是发现案源线索后进行蹲守,待非法捕捞行为发生时再人赃并获,取证、判断、跟踪、抓捕等过程全靠人工处理。执法过程常常面临“发现难+取证难+抓捕难”的困境,随着打击力度的加大,非法捕捞变得越来越隐蔽,如何快速精准地发现线索、切实有效地进行实时定位、迅速准确地查获等,都需要通过针对性技术及精准化算法等信息化手段加以解决。
(二)装备不适应

系统分析往年非法捕捞案件,多数涉案地集中在野外水域、偏远乡村、交界水域等地,受制于浅滩、礁石、沙包等复杂水域环境,执法船无法第一时间到达;作案时间密集分布在深夜至天亮,考虑夜间安全因素,涉案人员一旦扔掉作案工具或跳入水中就很难进行就地取证、查获。现有执法装备未与禁捕新形势、新任务相适应,装备不足导致执法难度较大,安全风险隐患突出。

(三)力量难匹配
目前,“十年禁渔”监管水域面积广、管理岸线长,较之执法任务,渔政执法人员力量薄弱,巡航执法力量配比不足。武汉市长江、汉江及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渔政、渔港执法任务重,单纯依靠人力进行执法管理存在现实困难,难以实现对辖区内水域的全面监管。

二、渔政监管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实践策略

为全面适应长江流域禁捕新形势和新要求,武汉市积极探索物联感知、数据监测、协同联动的智慧禁捕新模式,着力提升现代化高科技执法监管水平,为打赢“十年禁渔”攻坚战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一)布建空天水岸智能感知网络

在长江、汉江流域沿线铁塔上科学部署153台高点监控,融合可见光技术、红外热成像技术、激光补光技术等高科技。监控前端在无人值守情况下均可自主360°全方位巡航,对周围可检测范围内的区域动态进行全角度实时监测,可在指挥大厅或执法人员手机上查看所有监控点位。借助无人机的机动性和灵活性,配合喊话器、云台相机等智能挂载实现空中巡航;采取4G执法记录仪协助执法人员进行常态化巡检,完成对违法行为的自动识别、自动跟踪、研判预警及喊话驱离;同时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和激光补光技术健全夜间执法监管手段,解决夜间取证、追踪、抓捕难等问题,实现空—天—水—岸全天候监管。

(二)构建完整的智能预警平台体系

平台融合移动大数据、5G+AI等技术,基于AI神经网络的视频分析算法,赋予监控智能行为分析的能力,通过实时分析实现对违法捕捞、违法电鱼、违规垂钓、非法舶船等行为的识别。系统自动进行视频取证,并快速将预警信息推送至执法人员;执法人员通过APP提供的定位和预警信息,进行人工预判,通过无人机喊话震慑,或调度执法人员赶赴现场执法。针对重大或特大违法案件,联合公安部门,在预警平台的有效加持下,统一指挥,统筹调度,协同执法,同步行动,精准打击。执法完成后将结果回传至平台,形成整个执法过程的闭环,实现了违法行为智能识别、预警信息精准推送、网格化巡查处置。
(三)训练精准执法的智慧渔政算法
针对基于入侵检测、电子围栏和图像比对技术等传统监控手段易造成误报多、精度差、效率低等问题,武汉智慧渔政注重聚焦卷积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运筹优化等先进技术,着重于解决海量视频数据环境下,对复杂行为的场景发现并准确判定等问题。通过对疑似目标的场景特征结合行为逻辑进行连续判定、分析,实现对相关事件精准预警,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准确率。同时结合大数据技术,对违法行为的地点、时间、类型等进行多维度的趋势判断,为精准执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通过以上建设,为实现捕捞监测可视化、执法流程规范化、业务管理协同化奠定良好基础,降低人力资源投入成本的同时,长江渔业资源得到进一步恢复,也让更多人了解和支持长江禁捕,形成全社会共同参加长江大保护的巨大合力。

三、渔政监管信息化系统实际执法案例

自武汉市长江禁捕渔政监管信息化系统上线运行以来,通过违法预警、智能派发、处置跟踪、综合分析等功能,已帮助执法人员查获多起非法捕捞案件。
(一)案例一——无人机巡检

图片

图1无人机巡检

2021年12月30日下午,在无人机巡江行动中,发现长江天兴洲江段有人非法捕捞、违规垂钓,涉案人员发现无人机后准备驾车逃跑时被抓捕。无人机灵活机动的巡检方式,有效弥补了徒步巡查和车辆巡查效率低下的不足,实现了从地面向空中延伸的立体化排查,减少了盲区,做到了多方位、多视角巡查,对沿江非法捕捞起到一定震慑作用(见图1)。

(二)案例二——高点监控部署

图片

图2高点监控部署

2021年12月16日下午,监控记录提供了武汉市汉阳区三新村附近有人使用禁用渔具(锚鱼)进行非法捕捞,并在执法人员到来后将渔具抛入江中的完整作案证据。自高点监控部署完成以来,执法部门可通过实时回传的监控画面,时刻“盯紧”禁捕水域情况,快速识别、预警偷捕乱钓行为,轻松锁定非法捕捞证据,提升了执法效率,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长江、汉江重点禁捕区域的远程化执法、数字化执法和可视化执法(见图2)。

(三)案例三——激光补光与红外热成像技术

图片

图3激光补光与红外热成像技术
2022年1月6日夜间,武汉市汉阳区晴川桥下的监控设备借助激光补光与红外热成像技术,清晰捕捉到违法犯罪现场画面。激光补光装置,具有发射距离远、亮度强的优势,适合于中、长远距离的禁捕区域监控,配合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夜视”功能,即使在夜晚无光、雨雾条件下也能清晰捕捉现场画面,帮助执法人员准确锁定违捕者,让非法捕捞行为无处遁形(见图3)。

四、展望

十年禁捕,任重道远。智慧渔政是保障长江“十年禁渔”决策落实落地的重要技术手段,在新的形势下,武汉市将按照边建设、边应用、边完善的要求,通过对长江禁捕渔政监管信息化系统的持续优化建设,实现信息化设备、平台“从有到优”的升级,同时加强与公安、水务等部门的资源对接,打通信息壁垒,实现执法信息、数据资源等跨部门共享,着力打造人防、物防、技防、联防“四位一体”的智能化、立体式长江大保护监管信息化网络体系,落实落细守护“母亲河”的武汉责任。


作者:王文高1、任治华2、胡倩3、李贤烈1

作者单位:1. 武汉市农业综合执法支队 2. 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市分公司 3. 武汉高德飞行器科技有限公司

文章来源:“中国水产”微信公众号(ID:fishery1958)

责任编辑:薛骁

转载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