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十年禁渔”是推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和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为全局计为子孙谋的重要决策。从2021年1月1日起,长江干流、大型通江湖泊和重要支流等重点水域实行为期十年的常年禁捕。围绕禁捕工作的痛点、难点,湖北省武汉市积极探索智慧禁捕新模式,全面加速推进“智慧渔政”建设,对打造具有武汉市渔政执法特点的执法信息化指挥决策预警平台进行探索与实践,为长江流域生态治理打造了新样板,并为其他地区持续推进长江“十年禁渔”提供参考。
2021年是长江“十年禁渔”开局之年,湖北省搭建省、市、县三级信息化监控管理系统,大力推进长江禁渔“天网工程”。天上有无人机、水上有巡逻艇、岸边有摄像头、江堤上有巡逻车,全覆盖、全方位、全天候的立体防控体系,让非法捕捞无处遁形。
系统分析往年非法捕捞案件,多数涉案地集中在野外水域、偏远乡村、交界水域等地,受制于浅滩、礁石、沙包等复杂水域环境,执法船无法第一时间到达;作案时间密集分布在深夜至天亮,考虑夜间安全因素,涉案人员一旦扔掉作案工具或跳入水中就很难进行就地取证、查获。现有执法装备未与禁捕新形势、新任务相适应,装备不足导致执法难度较大,安全风险隐患突出。
二、渔政监管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实践策略
在长江、汉江流域沿线铁塔上科学部署153台高点监控,融合可见光技术、红外热成像技术、激光补光技术等高科技。监控前端在无人值守情况下均可自主360°全方位巡航,对周围可检测范围内的区域动态进行全角度实时监测,可在指挥大厅或执法人员手机上查看所有监控点位。借助无人机的机动性和灵活性,配合喊话器、云台相机等智能挂载实现空中巡航;采取4G执法记录仪协助执法人员进行常态化巡检,完成对违法行为的自动识别、自动跟踪、研判预警及喊话驱离;同时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和激光补光技术健全夜间执法监管手段,解决夜间取证、追踪、抓捕难等问题,实现空—天—水—岸全天候监管。
(二)构建完整的智能预警平台体系
三、渔政监管信息化系统实际执法案例
2021年12月30日下午,在无人机巡江行动中,发现长江天兴洲江段有人非法捕捞、违规垂钓,涉案人员发现无人机后准备驾车逃跑时被抓捕。无人机灵活机动的巡检方式,有效弥补了徒步巡查和车辆巡查效率低下的不足,实现了从地面向空中延伸的立体化排查,减少了盲区,做到了多方位、多视角巡查,对沿江非法捕捞起到一定震慑作用(见图1)。
2021年12月16日下午,监控记录提供了武汉市汉阳区三新村附近有人使用禁用渔具(锚鱼)进行非法捕捞,并在执法人员到来后将渔具抛入江中的完整作案证据。自高点监控部署完成以来,执法部门可通过实时回传的监控画面,时刻“盯紧”禁捕水域情况,快速识别、预警偷捕乱钓行为,轻松锁定非法捕捞证据,提升了执法效率,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长江、汉江重点禁捕区域的远程化执法、数字化执法和可视化执法(见图2)。
四、展望
十年禁捕,任重道远。智慧渔政是保障长江“十年禁渔”决策落实落地的重要技术手段,在新的形势下,武汉市将按照边建设、边应用、边完善的要求,通过对长江禁捕渔政监管信息化系统的持续优化建设,实现信息化设备、平台“从有到优”的升级,同时加强与公安、水务等部门的资源对接,打通信息壁垒,实现执法信息、数据资源等跨部门共享,着力打造人防、物防、技防、联防“四位一体”的智能化、立体式长江大保护监管信息化网络体系,落实落细守护“母亲河”的武汉责任。
作者单位:1. 武汉市农业综合执法支队 2. 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市分公司 3. 武汉高德飞行器科技有限公司
文章来源:“中国水产”微信公众号(ID:fishery1958)
责任编辑:薛骁
转载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