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16年打磨四易其稿 七旬老人绘就金口版“清明上河图”

画卷从纱帽山起笔,以长江为轴,河流、山川、楼台、庙宇等错落有致,气势恢宏…… 武汉市江夏区金口街76岁老人王明尧,花16年时间,绘就了一幅金口版“清明上河图”。20日,极目新闻记者在老人家中看到这件作品,10米长卷徐徐展开,金口古镇繁华尽收眼底。

因朋友激将立志画古镇

王明尧是金口人,从小在长江边长大,做过纤夫、跑过码头、开过货船,一直在江上讨生活。他从未正式拜师学过画,但绘画却成了他坚持了一辈子的业余爱好。

2001年,王明尧下岗后,在金口街边摆起地摊,卖些衣服鞋袜等日用品补贴家用。没有顾客时,他便在摊点边,用衬衣的硬纸板作画,经常吸引路人围观。

一次,当地相熟的朋友路过摊点前,“激将”他说:“你这么喜欢画画,有本事把金口的名胜古迹都画下来啊!”

王明尧也不甘示弱,当即回复:“这有何难?”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金口古镇有两千多年历史,王明尧发现,要将很多已经消逝的古迹名胜、历史建筑、街头巷弄绘于一张长卷上,绝非易事。2001年,他就开始收集资料。

“金口在历史上曾是非常重要的港口,坐拥‘三台八景、九庙一庵’等古迹,然而岁月变迁,很多地方和建筑不复存在,只留存在地方志和文献资料中。”王明尧告诉极目新闻记者。

为用画笔重现金口古镇繁华,王明尧走遍了金口的山水街巷。

四易其稿完成10米长卷

2002年,王明尧买来宣纸,拼接成长9米宽80厘米的长卷,开始第一版创作,“第一版用硬笔勾勒,断断续续画了2年多。”他说,因为对成品不太满意,“干脆没有上色。”

有了第一版的经验后,为了让画面更加丰润饱满,更加真实还原古镇风貌,他又四处查看历史资料,寻找老金口的“前世今生”。

第二版画作于2004年开始动笔。这一次,他一画就是3年。这期间,他加入了江夏区老年书画研究会,得到同行的有益指点。第二版完成后,因有专业人士看后认为“灵动神韵,稍显不足”。虽然略有失落,王明尧还是决定再画。期间,为了谋生活,王明尧四处打零工,专挑保安、仓库管理员等空闲时间较多的工作,就是为了画画,琢磨怎么完成“心中的梦想”。

2009年,他开始第三版创作。这一版,他只画了个微缩版,长度只有2米,“这是为参加画展而创作的,只画了金口古镇的局部,个把月时间就完成了。”王明尧说。

机缘巧合。2016年,在武汉的一次书画交流会上,有书画人士得知王明尧在潜心绘制金口古镇长卷,于是送给他一张10米长的皮纸,鼓励70岁的王明尧坚持创作,完成画作。

“冥冥之中,好像天注定一样,这次感觉要成了。”王明尧笑着说,这一次,他一气呵成,用一年时间,完成了这幅长10米、宽约60厘米的金口古镇版“清明上河图”。

决定捐献给展馆收藏

王明尧告诉记者,金口古镇图时间背景设置为明代,采用了中国传统山水画技艺中的“青绿山水”风格,以便更好地展现金口风貌。“由于画卷太长,我画的时候是从中间开始,再往两边开始着墨,将整个金口古镇的全貌完整地呈现出来,画卷的中心是后山街,在历史上最为繁荣。”

江夏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王太明表示,王明尧老人用10米壮丽长卷记录了金口遗风古韵,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千年金口古镇,一览昔日繁华盛景。

金口街文化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王明尧已决定把画作捐献出来,供博物馆或者其他的展馆收藏。目前,该中心已将长卷画作扫描电子留档,方便展出和供人浏览参观。


文章来源: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黄忠 通讯员 江文旅 徐竞翔 余青

责任编辑:黄俐琦

转载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