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灌溉水稻技术

对水稻,人们习惯采用淹水栽培,关蓄深水,串治串排。这是在缺乏良好的水利条件下形成的一种适应性灌溉方法,但它不是科学的方法。水稻的科学灌溉应该是,按照水稻各生育期的不同需水要求,适时适量地灌溉排水,不仅充分满足生理需水,而且要创造最佳的生态环境,以实现高产稳产。与此同时。还必须作到省水,低耗,有利于提高水的生产效率。

水稻一生所消耗的水量中包括生理需水、生态来水和耕作需水三部分。生理需水是用于正常生长发育的水量,主要表现为叶面蒸腾。生态需水是用于调节温度、湿度、氧气、养分等方面的用水,起着维持良好生长环境的作用,主要包括田间蒸发和田间渗漏两部分。耕作需水是池田、整地、插秧等作业的用水。根据测定,在重庆地区一季中稻的总耗水量一般为每亩300-450立方米,其中,叶面蒸腾量110-150立方米。株间蒸发量70-140立方米,田面渗漏量60-100立方米,泡田水量40-120立方米。在上述各项水量消耗中,叶面蒸腾量比较稳定,其它几项则受气候条件、土壤状况、耕作方式及灌溉方法的影响明显,差异很大。

稻田长期深水淹灌,不仅由于渗漏量大而造成灌溉用水量加大,而且对水稻的生长发育也十分不利。俗话说“水是稻的命,也是稻的病”。稻田长期淹水虽在调节温度,抑制杂草及减缓土壤有机质分解,保持土壤肥力等方面有一定作用,但是,它会显著降低水稻根系周围的氧气含量,并增加有毒物质,造成黑根和烂根,致使植株发育不良,出现生理病害,从而导致减产。

目前,我国许多地方都在大力推广以浅灌、勤灌为主的浅湿型丰产灌溉新技术。它是一种间断淹水,浅湿交替,浅、湿、干灵活调节的灌溉方法。在具体模式上,各地因地制宜,各有不同。根据重庆的自然条件,一般应采用薄木栽秧,浅水促孽,晒田控苗,深水保穗,浅水壮籽,黄熟落于,即所谓;浅、干、深、浅、干”的用水摸式。这一模式不仅符合科学原理,而且,通过生产实践检验,效果也令人满意。

1.薄水栽秧——插秧时节气温较低,秧苗耗水甚少,采用1-3厘米的薄水层栽插,可以提高地温,具有成活快,分孽早的作用。

2.浅水促孽——水稻分孽的早与迟,多与少都和水分状况有密切关系。保持3.5厘米的浅水层对水稻分获最为有利。

3.晒田控苗——水稻分孽高峰时进行排水晒田,可控制无效分孽的发生,有利于改善稻棵间的光照和通风条件,使植株粗壮、无病,而且能促进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晒田必须适度,要根据土壤、气候、苗情条件灵活掌握。

4.深水保稳——水稻的拔节孕穗期是耗水强度最高,对缺水最为敏感的时期。这一时期必须保障充足供水,可将水层升至7-12厘米。

5.浅水壮籽——水稻扬花灌浆以后,生理需求水逐渐减弱,宜维持5厘米以下浅水或湿润状态。

6.黄熟落干——水稻散籽以后可以及时排水落干,为播种秋冬作物提供条件。需要留若再生稻的田,应保持5厘米左右水层,以利再生稻萌芽生长。

上述“浅、干、深、浅、干”的灌溉模式是针对平田而言。当前推广的“水旱厢半旱式栽培方式”是一种沟中蓄水,垄上种稻的种植方式,稻株全生育期都处在浅水湿润环境下:它是属于名符其实的浅湿型灌溉。

浅湿型科学灌概可以较多地利用天然降水,可节约灌溉水量,但是,推行残湿型灌溉必须要有良好的水利基础条件。首先,灌溉水源要有保障;其次,灌溉渠系要配套,田间工程要完善,保证灌水及时,调度灵活;第三,要建立独立的排水系统,避免串排;第四层有一定的回水系统,能将稻田排水有效地回收再利用。随着水利灌溉条件的改善和科学种田水平的提高,水稻的科学灌溉将会在广大农村逐渐得到推广普及。

文章来源:农业种植网

责任编辑:杜洁

转载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