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时节,通山县大畈镇枇杷基地,果农忙着施肥、剪枝、覆草保温,“别看现在田里做活手冷,夏天枇杷变成票子,可暖和了。”打趣的笑声一阵高过一阵。
拥有2万多亩连片基地,大畈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枇杷小镇”。890户果农与协力绿色果业公司签订保底收购协议,一车车鲜果加工成枇杷果酒、枇杷饮料、枇杷膏、枇杷肽,发往上海、深圳。
无独有偶,大路乡新桥冯村的“果匠小镇”,绘出乡村果业兴旺新美景。负责人董瑞云介绍,正值大棚草莓成熟,采摘生意火爆;开春后,樱桃、枇杷等十多种水果将次第成熟。
作为全省首批“两山”试点县,通山一直在探索。县委书记陈洪豪说,“绿色是通山的本色,生态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乡村振兴路上,我们坚持绿满青山与绿富农家同抓,增绿与增收同步,努力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有机统一。”
“连续6年,通山每年新增10万亩绿化。”县林业局局长成忠兴介绍,以经济林为主,增山水颜值,新发展林业板块基地16.9万亩,带动5.6万林农增收致富,一批批特色林产品走进千家万户。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碳中和”背景下,一根根会呼吸的楠竹,有了新的价值。
虽是深冬,但燕厦乡金坑村村民李如寅仍忙碌如常,每天上山守护他的“财神爷”——楠竹。“2016年起,我们背土上山种下3000亩竹林。老板说了,进入碳汇交易市场,一亩竹林呼吸一年,能赚50元。”
带给李如寅收益的,是通山县竹子造林碳汇项目。该项目总规模10514亩,预计20年计入期内碳指标收益396万元。此外,2016年,通山在国家发改委备案碳汇造林和竹林经营两个项目,预计碳指标总收益超2亿元,可惠及3万多农户。
绿色为纽带,三产大融合。大幕山下,高山赏花、休闲采摘、森林人家、农家乐等旅游业态方兴未艾,森林山水旅游渐成富民新支点。数据显示,森林旅游产业链上,全县1.7万群众年增收9000余万元。
文章来源:农村新报全媒记者 彭翠楠 通讯员 徐大发 阮金华 涂书权
责任编辑:邵一玲
转载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