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在治疗一些鱼虾疾病当中,对疾病进行精准判断,是治疗疾病的关键点之一。另外一个重要的关键点是,虽然我们辨别出了鱼虾感染疾病的类型,也用对了渔药,但是使用方法不对,对鱼虾疾病的治疗,也时常会出现有时有效,有时无效的结局。
忽视药品的使用,以及药品在使用过程当中的一些细节,就是再好的渔医,用了再好的药,效果却也会差强人意的原因。
因此,我们今天跟大家聊聊水产养殖当中,渔药使用的三点需要注意的地方,希望能够可以帮助到养殖户。
第一点:外泼药物,必须接触到鱼体或者虾体
在平时的养殖当中,有一些养殖户选择某些药物,发现有时有效,时而又没有效果,养殖户怀疑是不是厂家生产出来的药物质量出现了问题。其实,除了药物的原因,有很重要的原因,药物无法渗透到鱼虾生活的水层。
比如:温度越低,鱼虾就会跑到池塘的底部去生活,因为那里是躲避寒冷最佳的区域。而我们使用的药物,无法渗透到这个区域,那鱼虾自然无法解除到药物,自然无法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
因此,使用外泼的鱼药之时,必须考虑药物是否能够接触到鱼虾体,针对性加大或者减少使用剂量,以便达到治疗的目的。
第二点:内服药,需要顺利进入肠道,且能够被吸收
在水产养殖当中,几乎离不开使用一些内服药物,这些内服药不仅在提高免疫力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而且还能杀菌或者抑菌的作用。但是,这类内服药物为了保证能够顺利进入肠道,且能够被有效吸收,当然是水溶性越好的内服药,吸收效果就越好,治疗的效果才会更好。但是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水溶性较到的内服药进入水体当中以后,溶解性越好,药效的损失就越大,这直接会影响到使用的效果。
因此,一般来说,在使用内服药物时,我们可以根据使用的目的,选择合适的内服药。
1、如果我们使用内服药的目的是治疗肠道的问题,可以不用水溶性较好的内服药,因为这类药物只要在肠道里,就可以和肠壁接触,产生治疗的作用。
2、如果我们使用内服药的目的是提高鱼虾免疫的时候,最好使用水溶性的较好内服药,因为对虾有边吃边拉的习惯,水溶性的较好内服药有利对虾进行有效的吸收,这样方便提高药物的使用效率。
3、如果我们是治疗一些细菌性疾病,且治疗药物需要经过鱼虾身体器官运转,且在血液中达到一定的药物浓度,才会产生杀菌或是抑菌的效果。这个时候,就一定使用水溶性的或是脂溶性的药物。
但是,为了增加内服药物的效果,无论你选择的是水溶、微溶,难溶或者脂溶性的药物,在进入水体的那一刻,都会出现一定的损耗,为了确保降低损耗,我们需要添加一些粘合剂,防治拌料的时候,药物从饲料当中脱落。
因此,我们一般的操作办法是:
1、机器拌料,先用5-8克粘合剂+两斤水,搅拌均匀,然后加入内服药品再次搅拌均匀,备用。最终在用机器搅拌饲料的时候,慢慢的加入拌好的药品。
2、人工拌药,基本步骤同机器拌料一样,也是一边添加药物,一边用手搅拌,在把饲料和药品搅拌好了之后,可以加入150-200毫升植物油,稍微晾干后就可以进行投喂。
第三点:鱼虾疾病的辩症施治与对症用药
如何对鱼虾的疾病,进行准确的判断,需要长时间的经验积累,也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掌握一些疾病的基本特征和症状。
我们先来了解什么疾病的体征,它就是我们可以通过肉眼或者显微镜看到的一种客观的现象。比如:对虾体色发红、空肠空胃,外壳变软等现象。
那么症状就是一种,在鱼虾发病的状态下,机体功能出现的一些异常。比如:不吃料、活力下降等。在人类的疾病治疗当中,体征和症状分的是很清楚的。但是在鱼虾疾病的治疗过程当中,这两点的界限分的并不是很清楚,这是由于鱼虾不会告诉我们,他们哪里不舒服,全靠我们自己去观察。
在我们人类的疾病诊断当中,医生开出处方之前,不仅要对病人进行问询,哪里感觉不舒服?有什么明显的症状?然后通过做CT等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检查,最终排出一下表面现象,找出引起疾病的真正原因,才能取得标本兼治。
在我们的水产养殖当中,也是一个道理,那就是鱼虾出现的某种体征,比如:对虾的空肠空胃,并不是虾不吃料才导致空肠空胃那么简单,或许是疾病引起的,也可能是水质引起的,只要找到真正的病因,我们才能辩症施治,才能对症用药。
如果这个症没有找到,用药治疗,那就是胡乱用药,更谈不上会取得什么效果。
所以鱼虾疾病治疗之难,难在如何去辩症施治,有的人对一些疾病了解得很少,但胆子却大,什么病都敢治,什么病都会治,牛皮吹上天,养殖户不明其中的缘由,就可能给自己带来巨大的损失。
文章来源:养虾
责任编辑:张晓曼
转载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