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本案例基地位于汉川市城隍镇新潭村,由汉川市农业农村局、汉川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联合绿康渔业和百兴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组织实施,主要技术特点是采取室外土池生态培育方法,在创造良好生态环境和完善设备设施支持情况下,将河蟹大眼幼体育成规格适宜的扣蟹苗种,满足本地部份扣蟹苗种之需求。汉川从2019年开始,加强与华中农业大学、中科院水生所等院校合作,依托湖北省515渔业科技团队科技优势,开展河蟹本地化苗种培育试验示范并取得成功,成为河蟹苗种市场的生力军,为促进河蟹产业高质量绿色发展奠定了种苗基础。基地核心区500亩,联合推广养殖面积270亩,从江苏购进优质河蟹大眼幼体苗种1300千克(规格7-8万尾/斤),投放基地池内进行本地化培育。
二、效益情况
2020年基地生产河蟹(扣蟹)苗种3.3万公斤,规格50-80尾/斤,产值198万元,预计3年后产值可达405万元,创利润210万元。同时,辐射带动周边蟹农600户,亩均增收860元。通过破解河蟹本地化苗种难题,克服了养殖户外购苗种风险及苗种成本过大等诸多制约因素,有效降低了养殖成本,提高了抗风险能力,有效带动汉川河蟹生态健康养殖发展,提升该市河蟹生产能力和品质,其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均十分显著。
三、 主要技术要点
1、培育池条件
选择水源充沛、水质良好,周边生态环境适宜,水电路等设施配套,没有污染源的塘口开展清整改造。每口池塘面积1-2亩,塘口底质的粘壤土为宜,使用前除去淤泥,池塘四周用聚乙烯网片(4目/平方厘米)围起,网底都埋入土内10厘米,网高1米,网片内侧相隔1-2米用铝皮或塑料薄膜作为防逃墙,高0.5-0.6米,底部埋入土中0.1米,并稍向池子内侧倾斜,要求内侧光滑,无支撑物,拐角处呈圆弧形。
2、清塘消毒
冬季曝晒池塘30天,蟹苗下塘前10-15天,选择晴好天气,每亩用100-150千克生石灰全池泼洒。向池内重新注入新水时用60目以上的筛绢网制成过滤袋包扎进水管口,防止敌害生物进入,加水水位控制在30-40厘米。
3、种植水草
池中的水草分布要均匀,种类要搭配,以水花生和伊乐藻为主。池塘四周设置水花生带,带宽50厘米-80厘米,水草移植面积占养殖面积的2/3左右。
4、施肥技术
大眼幼体入池前5-7天更换新水,通过施适量有机肥(每亩施15-30千克经过发酵的畜粪)培育饵料生物,肥水工作要结合土质的肥力、天气、水质等具体情况。
5、苗种放养
投放长江水系正宗河蟹苗种,在5月中旬水温15℃以上时放养蟹苗,放养密度为1-1.5千克每亩。蟹苗出池规格以每千克12万-14万只为宜,最多不超过17万只。蟹苗出池时,要求水体盐度不高于4‰,淡化时问不少于7日龄,育苗池水温与养殖池水温差在2℃以内,最多不超过4℃。
6、饲养管理
蟹苗下塘后至蜕皮变态为I期仔蟹期间以池中的浮游生物为料,不足时可增加投喂豆浆、鱼糜、熟蛋黄等,根据实际情况每天多次投喂,做到量少次多。I-V期仔蟹期间以投喂人工饵料或配合料为主,I-Ⅲ期仔蟹期间日投喂量为蟹体总重的80%-50%,Ⅲ-V期仔蟹期间日投喂量为蟹体总重的30%-10%上午投日投喂量的1/3,傍晚投日投喂量的2/3。7-8月主要以投喂植物性饵料为主,占投喂量的70%;9-11月,主要以投喂动物性料为主,占投喂量的70%。日投喂量为蟹体总重的5%左右,同时应根据气候、水质、前一天的摄食情况、病害发生情况等灵活掌握。投饵时应将饵料均匀撒在池塘四周的浅水带。
7、水质管理
蟹苗下塘时保持水位60厘米-80厘米,前三天不加新水,不换水。I期仔蟹后,逐步加注经过滤的新水,水深达100厘米,然后开始换水,先排后进,一般日换水量为培育池水的四分之一或三分之ー。每隔5天,向培育池中泼洒石灰水上清液,调节池水pH值,培育池pH值宜调节在7.5-8.0。幼蟹培育阶段应注重培育池的注水与换水,可每周加注新水一次,每次加注10厘米;七月份后培育池水深应保持在1.5米左右,7-10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量约为20-50厘米。幼蟹培育池七月份后可视池塘水质情况每周泼洒生石灰水一次以调节培育池的pH值,每次生石灰用量为10-15克/立方米。
8、蟹种起捕
蟹种捕捞要提高捕捞效果,减少损伤。在11月底或12月初将池中的水花生分段集中,每隔2-3米一堆,为幼蟹设置越冬蟹巢。春季捕捞只要将水花生移入网箱内,捞出水花生,蟹种落入网箱内,然后集中挂箱暂养即可。捕捉结束后将池水彻底排干,待池底基本干燥后采用人工铁锹挖穴内蟹种,要认真仔细,尽量减少伤亡。挖完后选择晚上往池内注新水,再用地笼网张捕,反复2-3次,池中蟹种绝大部分可捕起。
四、主要作法和经验
1、强化组织管理。由汉川市农业农村局牵头,汉川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渔业发展协会等参与,瞄准河蟹产业发展瓶颈,确立苗种本地化培育科研课题,集中力量、技术、资源开展重点攻关。
2、产学研紧密结合。依托华中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上海海洋大学等科研单位,走四个一(一个基地、一名专家、一个项目、一个成果)产学研合作模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让专家到地头,让科技接地气,养殖模式见效快、风险低、成效明显。
3、加大推广应用。开展针对河蟹养殖户的技术培训,提高技术应用能力。利用各种媒介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扩大养殖模式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河蟹养殖户投入到河蟹苗种本地化培育中来。
五、辐射带动作用
本次河蟹本地化培育的苗种可满足成蟹养殖面积8000亩,亩平增收3000元以上。通过拓展河蟹养殖产业链,新增劳动岗位需求2万人次,带动周边农民就业3000人次,带动农民增加收入500万元。
汉川将以此为基础,逐步扩大培育面积,按照100亩成蟹池配5-8亩苗种培育池,需苗种培育池1.5-2.4万亩,可满足全市河蟹30万亩池塘成蟹养殖,通过积累技术、经验,逐步寻求探索河蟹本地化苗种培育技术,采取或联合繁育,或引进外地企业本地化繁育等多种方式,着力打造河蟹养殖全产业链,唱响汉川市“中国河蟹之乡”名片。
文章来源:渔业致富经,供稿人 余飞 夏旭东 万信高 王良炎
责任编辑:张晓曼
转载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