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江渔丫头圈养模式养殖案例

枝江渔丫头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基地

一、基本情况

枝江渔丫头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8年,成立伊始就以“环保、创新、零排放、可循环”为发展理念,坚持“绿色、高质量”发展目标,着力打造池塘零排放圈养绿色高效养殖系统。现已建成标准化鱼池60亩,圈养系统64套,养殖加州鲈、长吻鮠、花䱻、锦鲤、胭脂鱼等名优品种。在发展水产品养殖同时,拓展了水产品运输、垂钓、餐饮、住宿等二三产业,实现三产融合发展。特别是运用池塘零排放圈养绿色高效养殖模式,树立了池塘高效养殖和节水环保均衡发展典范,迎接部省市各级领导考察调研,并获得高度评价。2019年9月1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吉炳轩来宜视察,认为该模式是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和产业扶贫的新方向、新路子。同年12月,原宜昌市市长张家胜实地调研后,要求在市域全面推广该模式。

渔丫头零排放圈养基地

二、效益情况

1、经济效益。该合作社建成运行以来,主要开展两大养殖实验,实验一是名特优品种养殖,确定经济效益最佳、养殖难度最小的品种;实验二是圈养模式梯度密度养殖,同步对比传统池塘养殖模式,确定最佳饲养密度。

实验一结果表明,圈养模式下加州鲈、花䱻、长吻鮠养殖效益较好,单个圈养桶利润分别可达1.55万元、1.3万元、1.19万元,且养殖过程中病害较少、管理难度小。具体数据见表1。

实验二结果表明,圈养模式单位亩产明显高于传统池塘养殖模式,高密度养殖模式下,亩产量可高达4000kg以上,且饲料系数不升反降,高密度组降至0.76,经济效益优异。具体数据见表2。

2、社会效益。圈养模式一改传统水产养殖模式脏、累、效益低等固有形象,由散养华丽转身为集约化养殖,排列整齐有序的圈养桶象征着渔业现代化的开端,后期集成在线监控、远程操纵、饲料风送等现代化手段后,为水产养殖传统模式深度转型升级奠定坚实基础。圈养模式不仅仅是对养殖方式的深刻变革,同步促进着水产养殖同休闲垂钓、旅游观光等产业深度融合,枝江渔丫头合作社依托圈养基地兴建农家乐,年接待考察调研、旅游观光千余人次,枝江花果香合作社利用圈养桶外水面发展休闲垂钓业,深度挖掘模式潜能增收致富。圈养模式还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有效助力,枝江渔丫头合作社主动为当地10名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并辐射带动周边30余户养殖户发展名优水产品养殖、虾稻种养殖,于2018年9月获评枝江市产业扶贫示范基地。

3、生态效益。因圈养模式需常开增氧设施和定期排废,耗电量将明显高于散养模式,但在养殖密度适当时,高产模式下单位产品耗电量将小于散养模式。如加州鲈放养密度200尾/m³时,单位产品耗电量为1.5kw· h/kg,低于散养模式1.62kw· h/kg。在耗水方面,因圈养模式养殖用水“零排放”、循环利用,单位产品耗水量将明显低于散养模式(具体数据见表3)。

在废弃物排放方面,圈养系统通过集排污、固液分离等步骤,实现固形废弃物95%以上排出效率(具体数据见表4)。

三、主要技术要点

1、坚持模块化打造。“圈养”系统固定为五大模块,各模块明确原理、分工及建设标准,确保“圈养”系统有序运行。

①养殖、捕捞系统。圈养桶采用进食品级PE材料一次成型加工制成,直径4m,上部为高2m的圆柱体,下部为高1m的圆锥体,有效养殖容积20m³。内设固定式防逃网和活动式捕捞网隔,可与集成吸鱼泵技术结合,实现机械化捕捞。

②增氧、推水系统。通过空压机、罗茨鼓风机或制氧机等与纳米增氧管进行微孔增氧。四周向中央推送的增氧气泡,有利于残饵、粪便等废弃物其沉降、收集。可加装推水水泵形成环流,锻炼鱼类同时收集残饵、粪便。

③集、排污系统。由圈养桶下部圆锥体、尾水管道、吸污泵构成。残饵粪便自然沉降至锥底经吸污泵抽排出,进入尾水分离塔。

④固液分离及尾水处理系统。尾水分离塔直径1.8m,髙1.9m,容积6m³。污水入尾水分离塔静置5-6小时,固形物可充分沉淀至底部,可从底部排出收集,进一步资源化再利用处理。去除固废后的上清液流经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脱氮除磷处理后回流池塘。

⑤池塘水体自净系统。在外塘中通过移植苦草、狐尾藻等沉水植物,以及布设生物刷、架设生物浮床等措施,强化池塘水体的自净能力。

2、坚持常态化管理。养殖“硬件”更新升级后,管理“软件”不能疏忽大意,仍要坚持常态化管理。

①品种选择与放养。适宜圈养品种有加州鲈、长吻鮠、花䱻、黄颡鱼等特色淡水鱼及草、青、鲫、鳙等大宗淡水鱼类。放养前,外塘用生石灰全池消毒后注水培水。鱼种放养时需消毒,圈养桶同运输水温度不宜相差过大。

②饲养管理。根据放养品种选择适宜,粒径大小根据鱼体生长适时调整。采用“四定”投饲原则,投饲量视鱼体大小、水温、天气、鱼体吃食和活动情况等适时调整。

③水位管理。养殖前期保持圈养桶圆柱体水深1.5 m左右,中后期逐渐加高池塘水位,直至圈养桶圆柱体最大水深1.8 m,高温季节保持圈养桶高水位。

④溶氧管理。鱼种入桶后,每天24 h不间断开启桶底增氧系统,气量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节。养殖期间,适时开启增氧设备,维持圈内水体溶氧在4.0mg/L以上。

⑤吸污管理。早晚投喂饲料一小时后,开启吸污泵,抽排污水(黑水)3-5分钟。污水(黑水)排尽后,继续抽排清水(含鱼类代谢产物)半小时以上,直接抽排到圈养池塘中或经过人工湿地再流入圈养池塘。

四、主要做法和经验

1、科技引领,打造渔业排头兵。合作社与华中农业大学协同合作,在华中农业大学科研团队的指导下,集成示范全国引领性农业技术,构建“圈养桶系统+增氧系统+集排污系统+养殖尾水固液分离系统+人工湿地生态净化处理系统+物联网监测系统”的体系,建设“零排放”圈养绿色高效循环养殖技术示范基地。枝江市水产服务中心整合技术力量,组建社会化服务队伍18人,为合作社开展全程技术跟踪指导服务。合作社养殖基地成为“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2、联农带农,实现服务广覆盖。合作社创新发展的同时,通过社会化服务组织带动社员及农民转型发展,开展技术应用、设施设计安装、养殖技术服务、品牌运营、线上线下销售等,指导全国养殖户安装圈养系统500多套;辐射带动全省及全国12个省份发展池塘圈养模式,先后接待全国渔业养殖者1200多人次到基地参观学习。同时,将渔业发展与产业扶贫相结合,通过代管代养,帮助安福寺镇4个贫困村每年获得稳定经营性收益,帮扶贫困户110人。


渔业养殖者到基地参观学习

3、绿色发展,助力质效新提升。按照“适时打扫池塘卫生”理念,新型圈养模式为解决渔业污染难题提供了有效路径,及时清除残饵及废弃物,固形废弃物排出率高达95%,养殖尾水经固液分离塔、尾水处理桶处理后,再进入池塘,实现养殖尾水零排放、可循环,残饵粪便经收集处理可实现二次利用池塘环境得到根本改善,病害发生率大幅降低,产品品质达到了优良,养殖容量相比传统池塘养殖提高4倍、达到6吨/亩,大幅提高了池塘单位产量,亩产可增收4万元以上(以加州鲈鱼为例)。

五、辐射带动作用

伴随圈养模式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凸显,养殖主体接受程度和兴建意愿日益增强,宜昌市现已建成运行和在建圈养桶超过400个、数量位居全省前列,全市养殖单产、名优品种占比不断提升,绿色高质量发展将深入人心。下一步,将着眼持续优化圈养模式,重点做好规范化安装、科技化升级两个方面。一是统一安装标准,在初步模块化安装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圈养桶等关键设施的建设成本,优选耐腐蚀、易成型的材料,直接加工成易拼接的半成品,实现低成本、规范化安装。二是加快技术集成,优选在线监控、远程操纵、饲料风送等技术手段,提升圈养模式科技含量,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


文章来源:渔业致富经,供稿人 艾建

责任编辑:张晓曼

转载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