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蒸红薯,一个馒头,一碗稀饭。88岁徐炳林的一天,从粗茶淡饭开始。
老人一生节俭,却从64岁开始,带着做生意的儿子捐赠7000余万元,不遗余力支持家乡教育事业。
徐炳林是鄂州市鄂城区汀祖镇王边村村民,不久前被评为第八届湖北省道德模范。
“让农村的孩子上更好的学校,是我一生的信念。”徐炳林说。
“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读书”
养育7个孩子,个个读书成才
“要好好读书!”1942年,徐炳林9岁,父亲不幸去世,临终前留下遗愿。
可书只读到了16岁,由于家里负担重,他无奈弃学务农。24岁结婚成家,与勤劳善良的妻子养育5子2女。
3个儿子考上大学;两个儿子读完高中后做起生意;两个女儿也都坚持读完初中。7个孩子个个读书,成人成才,被传为佳话。
“饭都吃不上了,还要供孩子读书,想不通。”
“女孩子读什么书嘞,早晚要嫁人的。”
……
艰难年月,村里的大多数人认为:多一个劳力,比读书实在。但徐炳林不这么想。
只要孩子出现不想上学的念头,就会受到徐炳林严肃批评。
“我砸锅卖铁,出去讨饭,也要让你们读书。”父亲的坚持,大女儿徐春宝记忆犹新。她说:“我是湾里第一个去读书的女孩。”
为筹集孩子们的学费,徐炳林务农之余办砖厂,吃尽苦头。1987年,54岁的他又只身去到千里之外的深圳,成为最早一批打工人。
打工期间,他干粗活,喝自来水,舍不得逛一次公园、进一次饭馆,攒下的每一笔钱都寄回老家供孩子们读书。
“学校要建就建在农村”
带儿子捐建一所农村高中
“今年孩子们考得怎么样?”每到高考放榜,徐炳林总要关注一件事,那就是“秋林高中”学生们的成绩。
徐炳林2020年初南下深圳,跟儿女们住在一起。这两年虽不能到现场,却总忘不了打电话关心。
鄂城区汀祖镇,占地180亩的秋林高中如明珠镶嵌于白雉山上。校内,鸟鸣清脆,书声琅琅。
心心念念的秋林高中,正是徐炳林带着儿子捐建的。
2006年初,徐炳林跟四儿子徐国胜从深圳回乡探亲,听说有人建议将高中迁建到城区,揪起了心。
“要建就建在农村,为农村孩子服务!”徐炳林做通在深圳做生意多年的徐国胜的思想工作,父子俩决定拿出几乎所有积蓄,捐款近7000万元新建一所农村高中。
说干就干!2006年4月,鄂州市首个非盈利性民建公办高中开工。为了赶工期,72岁的徐炳林带着67岁的姨妹夫住进工地监工。不到半年,一座包含3栋教学楼、5栋学生宿舍、1栋学校食堂、1栋行政楼、2栋科技楼、一个综合运动场的新高中建成,当年开工当年入学,极大地方便了鄂城区汀祖、杨叶、花湖、碧石四个乡镇的学生就近读高中。
3年后,父子俩一商量,通过省慈善总会将秋林高中无偿捐给了鄂城区。2018年,他们再次投入60万元,将学校外墙翻新,并修缮破损设施设备……
“母校缺老师,毕业生就回来了”
奉献精神代有传承
子女都事业有成,但他还是一如既往地节俭。“大夏天热得不行,连空调都舍不得开。”提到徐炳林的“抠门”,徐国胜这样说。
坚信读书改变农村孩子的命运,徐炳林的这一执念,不是从捐建学校开始,更不是结束。
早在1997年,他就一下子拿出40万元“巨款”,捐给王边小学用于新建教学楼、宿舍楼和运动场。
此后几年, 他又带着四儿子先后捐款200万元,用于修建王边村级公路、王边小学、村部办公楼等,被誉“助学愚公”。
在父亲的一次次带动下,家人们越发理解,更加支持。“我是靠读书走出农村的,深深明白读书对于农村孩子的意义!”小儿子徐佳宏留美回国后,在深圳创办了一家高科技公司。四儿子生意越做越大,除一如既往支持家乡教育外,还在母校武汉轻工大学捐资100万元设立“兆恒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在校大学生。
“秋林高中建校以来,共送走毕业生5000余人。”现任校长伍良田说,徐炳林的无私奉献精神代有传承,青年教师徐玲玲是秋林高中第一届毕业生,听说母校缺老师,2013年大学毕业后,她毫不犹豫地回来了。
文章来源: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夏中华 通讯员 金晓丹
责任编辑:邵一玲
转载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