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泥巴捏成的房子能住人?
本月初,顺着新修的村级公路一路逶迤,车行至一个池塘前,一栋盖着茅草屋顶的二层泥屋映入眼帘。没有想象中的简陋,反而像坐落在田野间的童话小屋。
这栋泥屋位于随州广水市城郊街道办事处韩家堰村,全部用黏土、沙子、稻草与水混合碾压,纯人工建造。“泥巴相当于水泥,起粘结作用;沙子相当于石头,提高房子的硬度;稻草代替钢筋,起拉结作用。”小屋建造花了两年时间,建造者尚剑波说,自己一家三口已在屋里生活一年多。
用泥巴捏出两层小楼,累跑四头牛
尚剑波是90后,大学毕业后在北京一家生态农场工作了一段时间,后自学生态设计。
妻子万婷婷大学专业是民族民间工艺,同样对生态设计艺术感兴趣。
2017年,小俩口决定离开喧嚣的大城市,返回家乡,在广水开启“不一样”的田园新生活。
“刚回来时,我们连居住的房子都没有。”万婷婷说,于是她跟老公商量,利用两人的专业,动手建一所“理想中的房子”——它要是最自然的产物,最好有两个大阳台,最好视野开阔,山清水秀……
一番选址,在父母的养鸭场。
万婷婷负责房子的建筑设计,内部装修设计则交给尚剑波。最有趣的是,先后有1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热爱自然生活的志愿者也参与了建设。
开始他们用脚踩泥巴,让原料充分混合,然后做成小土团,上墙塑形。后来,为提高效率,尚剑波向村民借牛来“帮忙”,“村里2大2小四头牛出了不少力!”
尚剑波的父亲每天赶着牛一圈圈来回踩泥巴,时间一长,黏土里的沙石扎伤了牛蹄,“后来,牛一看见要踩泥巴,扭头就逃,怎么拉也拉不过来了。”万婷婷笑着说,他们只好穿上雨靴继续踩。
“年轻人不在外面赚钱买房,跑回农村用泥巴建房子,这不是‘过家家’嘛!”村民对他们的行为十分不解。但尚剑波很笃定——这不仅是送给妻子的礼物,更是夫妻两共同的梦想。
割芦苇、虮子草做屋顶,砌火箭炕“沙发”,砍树干围栏杆,安电线、自来水管……2019年,泥巴房子竣工,夫妻俩将其命名为“土团小屋”。“那就是我想要的两个大阳台,老公都帮我实现了。”万婷婷指着泥巴房子幸福地说,“我和老公、孩子生活在这里感觉特别开心,生活看似简朴,但舒适温馨。”
“泥巴真能做出房子!还做得这么时尚!”望着这栋用手捏出来的自然建筑,村民们啧啧称奇,质疑被扔到一边,土团小屋成为当地村民的打卡胜地。
亲近自然,共同建设“土团之家”
灵感没有停止。尚剑波又设计建造了土团教室、土团厕所、富勒穹顶、海螺浴室等自然建筑,“土团之家”初现雏形。目前,还有一栋等待装修的土团厨房、一栋正在建造的社区公共建筑,后者是一个总面积360平方米的综合性土团房。“现在刚挖地基,预计一年时间能够完工。”尚剑波说。
在“土团之家”建设过程中,尚剑波开设了自然建筑课,招募对自然建筑、自然生活理念感兴趣的共建者加入工作坊,参与“土团之家”的建设、实验。
“几年下来,参与过工作坊的共建者近200人。目前我们处于建设初期,一切都在摸索阶段。”尚剑波说,他们已种下近2000棵树,一日三餐源于自己种植的粮食、蔬菜,就连牙膏、洗发水、沐浴露等日用品也由万婷婷使用天然材料亲手制作。
2017年,尚剑波开始建设土团小屋时,父母的鸭棚里还养着5000只鸭子。现在,父母逐渐认同了儿子的自然生态理念,为支持儿子的生态事业,2019年他们放弃了养殖业,转行做起生态农耕,喂养土蜂,收割蜂蜜。
“土团之家”的生态理念逐渐获得周边更多人青睐。每逢周末,周边10余个家庭相聚在“土团之家”,在万婷婷等人的带领下,观察、探索、享受自然,共度亲子时光。
在“土团之家”,观鸟、去稻田野餐、用土窑烤披萨、在泥块上进行植物拓印、用天然植物染料染制围巾等与自然互动的活动,是很多孩子最喜欢的项目。
“土团之家”现已初具规模,但尚剑波已在计划将来,他希望将来把这里建设成一个集医疗、教育、居住为一体的自然生态社区,建设成一个真正可以安居乐业的地方。
年轻人给当地带来的改变,也让韩家堰村委会干部看在眼里,“这是一群敢想敢做的年轻人!他们在这里干事创业给我们村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村党支部书记程国华说,“村里专门把村级公路修到了他们家门口,希望以后可以把这里打造成旅游打卡地,助力乡村振兴。”
文章来源:湖北日报通讯员 黄芳芳 程淇
责任编辑:谢珊
转载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