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要
金秋时节,宜城市南营办事处金山村,道路两旁的桃林,高低起伏,望不到头。
距金山村车程约50分钟的流水镇黄冲村,500亩鱼稻共养基地里,谷穗饱满低垂、鱼塘环抱四周、沟路横竖交叉,一幅水乡风情画。
眼前景象,都指向一个名词:村集体经济。2020年底,宜城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达1.3亿元,同比增长16.8%,190个村全部过十万元,其中23个村过百万元。
190个村全部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
“黄桃9亩,黄金梨6亩,西瓜20多亩,红薯3亩,花生、小麦、玉米合起来10亩,一年纯收入算下来十七八万吧。”
金山村28岁的村民胡长江,话语腼腆,但掰着指头算账,心里明镜儿似的。以前在武汉搞销售的他,今年加入了该村楚金山农林专业合作社,借着积攒的销售经验,跟老板、小商贩等打交道。
楚金山农林专业合作社2019年底组建,是一家“村党组织+专业合作社+民营企业+农户”的混合所有制经营联合体,现已吸纳社员百余户。
在奔向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合作社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探索农村“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有益形式。
据悉,宜城190个村全部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42.8万人,依法依规选举产生了首届理事会、监事会,率先在襄阳市完成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颁证工作。
沸腾的改革实验室
改革一环扣一环。从合作社这个线头,可以牵出一条彩练。
宜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总的思路是,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统筹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激活“人地钱”核心要素,增强内生动力。
强化党建引领。宜城将抓党建促集体经济发展工作列为市、镇党委重要议事日程,三级书记共抓,“四大家”领导包保,举办党组织书记能力提升班,调整选拔15名致富能手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吸纳160多名致富能人进入村两委班子,储备村级后备力量360多名。
盘活资源资产。该市采取“收审分看判”五字工作法,对农村“三资”全面清查,依法清收“三证”以外的78.6万亩集体土地、林地、水面等,一律先规范后发包。
激活经营主体。4300多名党员领办3520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对接集体经济组织,流转集体资源4.15万亩,增加集体收益1510万元,村集体收取宅基地有偿使用费1510万元,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24宗1831万元。
畅通产权交易。建立市镇两级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打造贯通城乡的农村综合产权服务、交易、仲裁三大平台,全市共开展农村综合产权交易8960余宗,交易总额近4.85亿元,促进了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广袤乡村是希望的田野,也是沸腾的改革实验室。在宜城市农业农村局干部谢大明看来,在改革大背景下,实际操作过程中,对加强农业规模和组织化程度保持清醒认识,厘清政治担当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鼓励和支持基层对农民承包地规模经营的探索,同时加强监管,才能有效保护集体经济组织全体成员的利益和基层社会治理的基础。
老百姓得实惠
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编出一幅农民美好生活的织锦。
流水镇黄冲村,上世纪70年代末,曾向国家交售粮食500万公斤,创全国村级之最,捧回嘉奖令,成为该村的第一块金字招牌。
近几年,产业发展带动村集体收入增加,目前该村修建了休闲广场、群众戏台、塑胶跑道、篮球场,还投入300万元修建了老年公寓。“500亩有机稻,每年分红涉及30多户,去年,一亩加了50元。家家户户的收成算起来,拉平十几万元,稳稳的。”该村党支部副书记赵志富说。
该镇刘台村,有个“独此一份的”故事。2017年,该村1.1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成功拍卖45.2万元,这是我省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首次入市拍卖。
近年来,刘台村积极探索打造优质有机稻试验田,每吨市场售价高于普通稻150元左右,以质换量的有机稻成了村民增收致富的“新法宝”。该村党支部书记赵永东介绍,该村确定了“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合作经营种植模式,通过完善有机稻产业链,解决农村农业发展劳力缺失问题,让老百姓得实惠。
宜城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民生账:
村民变股民,股东享分红,全市已有33个村为群众分红380多万元。
全市投入项目资金3.4亿元建设美丽乡村,提档升级“四好农村路”26条319公里,90%以上的村生活污水不再乱排乱放,垃圾处理“户分类、组清扫、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长效机制基本形成。
集体的钱怎么用、集体的事怎么干,群众说了算,按群众意见办。去年以来村级集体配套投入400多万元,丰富完善阵地功能,群众议事儿有了好平台、好场所、好环境。
“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是从量的积累到质的突破的过程。党建引领,全域谋划集体经济,坚持‘输血’与‘造血’并举,只有实实在在的改变,才能收获真真切切的掌声。”该负责人说。
文章来源: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肖擎 通讯员 何维国 石涛
责任编辑:谢珊
转载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