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时节天渐寒,农夫天天不停闲。”寒露,不仅意味着秋深露重,更预示着农忙时节已经到来。
10月9日,寒露刚过,全省秋冬农业开发暨农业农村重点工作现场推进会在荆门召开。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从会上获悉,我省秋粮丰收已成定局,“稳麦扩油”唱响秋冬播主旋律。
“秋冬种是来年粮油生产的第一季,我们要紧盯‘粮袋子’‘油瓶子’‘菜篮子’,全力打造农业产业链,保目标、抓统筹、开新局,高标准高质量推进秋冬农业开发工作。”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吴祖云说。
“丰收连着丰收”
红安县永佳河镇,一块块稻田汇成金色的海洋,饱满的谷粒压弯稻秆。从9月下旬起,各村组织机械、劳力抢抓晴好天气,抢收抢割秋粮,成熟一片,收割一片。
10月9日,钟祥市九里回族乡三岔河村油菜绿色高质高效生产示范基地,四台油菜联合播种机来回穿梭,翻耕、播种、施肥等一气呵成。“与传统的‘机械耕地、人工撒播’相比,联合播种机的‘种肥同播’不仅省时省工,且播后出苗整齐一致、通风透光好、成苗率高。”钟祥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万正美介绍。
收获和播种,构成金秋最迷人的风景。
“丰收连着丰收”,我省一手抓秋粮丰收,严防“仓门灾”,确保颗粒归仓;一手抓秋冬种,确保种满种足,稳粮保产的底气十足。
当前,我省中稻收割逾八成,再生稻、双季晚稻正处在灌浆结实期,丰收大势已定。对已成熟的作物,我省要求各地抓紧组织收获腾茬,提高机械化收割率;对于双季晚稻和再生稻,适时施肥,着力增粒重、提单产。
“秋种一粒籽,夏收万斤油。”今年,我省秋播的主基调明确:大力压减冬闲田,实现“稳麦扩油”。
稳麦,稳住小麦面积连续两年恢复增长的势头,力争今年恢复到1600万亩。在稳面积的基础上,我省局部调优种植布局和品种结构,加大产量与抗性兼顾型小麦良种的示范与应用力度,大力推进小麦绿色轻简高效生产,强化药剂拌种、机械匀播、肥水统筹、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措施落实。
扩油,继续挖掘扩种油菜的潜力,加大统一供种力度,力争油菜播种面积增加80万亩、达到1720万亩,为明年夏收菜籽总产稳定打基础。当前,油菜播种面积已分解到市州,江夏、大冶等78个县市重点开发利用冬闲田,抓实油菜轮作试点,确保油菜面积增加;监利、沙洋等57个县市,抓好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创建,带动全域油菜单产提升、效益提高。
眼下,我省油菜直播大面积铺开,小麦播种即将全面启幕。
让百姓“菜篮子”量足价稳
钟祥柴湖镇马南村蔬菜基地,一片新绿。国庆前刚播下的娃娃菜迫不及待地从地里探出脑袋,舒展腰肢。
据绿邦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鹏介绍,合作社建有日育苗100万株的蔬菜育苗工厂、200个中高端蔬菜大棚、库容2万立方米的大中型冷库等,带领农户种植有机娃娃菜、西蓝花等高端蔬菜。合作社注册的“笑农良品”娃娃菜在盒马鲜生,“400克能卖到20多元呢!”
“金九银十”,蔬菜、水果、茶叶等农副产品全线进入旺季。为了全力保障好老百姓“菜篮子”的量足价稳、产供有力,我省进行部署。
蔬菜方面,确保第四季度播种240万亩以上,实现全年播种1850万亩的目标,推进设施蔬菜提档升级、露地冬春蔬菜优化品种、食用菌扩增珍稀菌类;果茶方面,柑橘重在提升品质,桃、梨突出“早熟”调整结构,葡萄、猕猴桃、枇杷等特色水果抓好适地适栽;中药材方面,实施“十大楚药”良种工程,推行林下种植、仿生栽培、间套轮作等生态种植模式。
应对“猪价下跌,省政府出台生猪保供稳价的八条措施。省农业农村厅、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要求,各地保持养殖用地、环评、金融等方面支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坚持不抽贷、不断贷,把“猪周期”波动影响降到最低。
而面对大宗淡水鱼价格大幅上涨的新形势,我省一方面切实扎实抓好长江“十年禁渔”,一方面加快推进水产养殖转型升级,打出推进池塘标准化改造、规范发展稻田综合种养等“组合拳”,不断满足湖北人民喜欢吃活鱼的消费需求。
好田回归“高标准”
穿越钟祥市李家台村、三岔河村、赵庙村的8000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基地,12千米沟渠、4.5千米机耕路纵横交错,一整块标准的“田成方、路成网、树成行、沟相连、渠相通”的“好田”跃然眼前。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粮食安全战略的基本盘。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必须回归“高标准”。
今年,我省计划新建410万亩高标准农田,优先安排在永久基本农田和“两区”,重点是水稻、小麦粮食生产功能区。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要求各地围绕“田、土、水、路、林、电、技、管”八要素,因地制宜确定建设内容和标准,制定详细技术导则,强化建设保障,确保“建一块、成一块”,防止出现“半拉子”工程和“今年建、明年改”现象。
围绕高标准农田的提质增效,武汉市今年按照“先建机制再建项目”的思路,提出施工前必须有经营主体、有经营品种、有管护机制的“硬杠杠”,确保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有人种、有人管;贯穿生态理念,推广绿色农田、节水农业;强化资金保障合力,将最低标准投资由2000元/亩提升至3500元/亩。截至目前,全市2020年度11.28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全部完成并投入使用,2021年度13.38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全部进入施工招标阶段。
根据《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的任务分解,我省到2025年需建成高标准农田4689万亩,改造提升474万亩;到2030年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5309万亩,改造提升1264万亩。
抓眼前,谋长远。当前,我省正在编制高标准农田建设十年规划,将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区域布局、建设标准、管护机制、保障措施等,着力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
加快农业产业化破题起势
9月24日,国宝桥米新产业园开园,智能化的优质稻精深加工一体化项目揭开面纱。
作为我省优质稻产业链龙头企业,国宝桥米引进智能仓储技术,采用国内先进的储粮智能通风、智能综合控温、换流熏蒸、粮情测控等技术,持久保持稻米鲜度;引进智能加工工艺,采用瑞士、日本、美国等国际先进的现代化加工设备,旨在精细加工品质好米;构建一站式包装智能新世界,为中国粮仓提速增效。
锻长板、补短板,围绕十大农业产业链,我省不断拓展产业融合发展新途径,谱写农业高质高效新篇章。
潜江,坚持龙头集聚,做精产业链条,强力推进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打造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标杆。
荆门,坚持品牌引领,做优产业融合。“一袋米”,整合“京山桥米”等区域公用品牌,每年安排2000万元财政资金开展宣传;“一壶油”,拓展油菜多功能利用,发展菜用、饲用、肥用油菜,打造以油菜花海为主题的“农文旅”融合示范点。
崇阳,坚持规模养殖,做足循环文章,在全县推进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全面推进生猪养殖与种植基地种养结合,推动“粪污资源还林”,发展种养循环经济体。
1-8月,全省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2%;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20家、省级龙头企业125家。会议要求,全省要在建设优质基地、培植培育龙头、擦亮公用品牌、强化要素支撑等方面勇开新局,不断增强农业产业化发展后劲。
文章来源: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崔逾瑜 通讯员 张劲 吴晴霄
责任编辑:谢珊
转载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