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农业气象试验站参与多方农业减排试验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发布,再次提醒人类活动造成的大量温室气体排放给地球带来的潜在风险。1970-2019是过去两千年以来最暖的50年;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浓度达410ppm,高于200万年以来的任何时候;高温、热浪、强降水、干旱和台风等极端事件频发且将继续……一组组触目惊心的数字,无一不在说明全球变暖对整个气候系统的影响,是过去几个世纪甚至几千年来前所未有。

减缓气候变化刻不容缓。中国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气象部门也已部署应对气候变化及碳达峰、碳中和气象服务工作,中国气象局、湖北省气象局先后成立温室气体及碳中和监测评估中心和区域分中心。同时,为打赢这场气象行业的“碳排放攻坚战”,荆州农业气象试验站作为江汉平原生态与农业气象分中心,立足江汉平原农业生产、水产养殖等地方特色和优势产业,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长江大学农学院等科研院所联合开展了农业温室气体排放试验研究,诸如旱地作物、水稻、稻虾田、水产鱼塘、农田沟渠等农业源温室气体(CH4、N2O、CO2)排放通量连续监测,探究其季节排放规律和总排放特征,并提出基于优化施肥技术、灌溉模式和栽培管理的农业温室气体减排策略,旨在为江汉平原温室气体减排工作提供科学参考,提升“碳达峰”、“碳中和”气象服务能力和质量。

图1 稻虾田、水产鱼塘、农田沟渠等的温室气体排放监测

据悉,自2011年开始,荆州农业气象试验站就参与中国农科院环发所农业减排固碳的长期定位试验。在长达10年的试验合作和工作交流中,他们在农业温室气体监测分析、排放量核算、减排技术中试等方面积累了经验。今年专门开展了稻虾共作生态种养模式的温室气体排放和碳足迹观测试验,下一步将基于试验数据评估区域尺度的稻虾温室气体排放量,并在未来加强江汉平原农业碳排放特征监测,凸显气象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服务支撑。

图2 不同施肥、灌溉和栽培管理的稻田温室气体减排措施

文章作者:荆州农业气象试验站 叶佩 刘凯文;中国农科院环发所 王斌

责任编辑:邱蕾

主编:许蓓

编审:罗辉

监制:田国英

(作者:荆州农业气象试验站 中国农科院环发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