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江执法人员在曾出现过江豚的汉江王拐段巡查。(通讯员 田永祥 摄)
“江面上传来水牛呼气般的声音,走近一看原来是一群江豚!”继上月有人拍到江豚重现汉江潜江王拐段视频(本报及客户端曾作相关报道)后,7月4日,村民刘敏又在汉江王场镇聂滩江段拍到一群江豚出水视频。
“这是近30年来,江豚首次在潜江现身!”潜江市农业农村局党组副书记许庆说,作为长江水域食物链顶端的物种,江豚在汉江消失多年后今又重现,直观反映汉江生态向好,显现潜江禁捕成效。
潜江市农业农村局综合执法支队支队长胡德风介绍,今年元旦,汉江全面禁捕。而汉江潜江段57.1公里,有50.8公里江段作为四大家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在2018年3月即实行全面禁捕,提前了近3年。
236套住房迎渔民上岸
在兴隆大坝下游,汉江河道弯弯曲曲。为保航道畅通,潜江一侧修了一段段拦河坝。
弯曲的河道加上伸向江中的拦河坝,使这里形成了许多河套、回湾。缓慢的水流,密布的水草,吸引鱼类来此栖息。
2012年底,汉江潜江段绝大部分列入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保护区的设立,意味着渔民需要另谋生计。
2013年,潜江市被列入湖北省首批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工程试点县市。该市争取到中央、省专项资金700万元,市里配套424.8万元,免收土地出让金、减免建设规费,按每户100平方米标准,为渔民建造了236套现浇结构住房。
“泽口开发区和王场镇各建了一个渔民安置小区。2015年,按照每平方米900元的价格(比市场价优惠400元),这些住房交付渔民,解决了他们居住困难问题。”汉江潜江段全面禁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刘颖鹏介绍。
“过去,一年有8个多月以船为家,漂在水上,不少人得了风湿病。现在搬进了新居,生活条件好多了。”王场捕捞队原队长肖建华说,“除了分到100平方米的房子,他家还按每平方米900元的价格,买到了一间储藏室。”
“五个一批”分类安置
渔民上岸后能否得到有效安置,事关禁捕退捕工作成败。为确保上岸渔民不因退捕致贫、返贫,该市根据退捕渔民家庭人口、年龄结构、技能水平等因素,按照“五个一批”即补偿安置一批、教育培训一批、劳动就业一批、自主创业一批、社会兜底一批实施帮扶。
2018年,沿江渔民退捕上岸。潜江市按每船每月2000元的标准,对177艘渔船船主发放了10个月过渡期生活补贴。渔船经第三方机构评估后被征收拆解,按每船5000元标准对网具进行了补偿,并给予配合工作的渔民每船5000元奖励。为退捕渔民办理养老保险,引导退捕渔民转产转业,对生活困难渔民给予兜底保障。在前期补偿、安置的基础上,该市去年对177艘渔船捕捞权给予了每船5万元的回收补偿。
今年6月底,根据《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延长退捕渔民过渡期的通知》文件精神,潜江又按每船1.26万余元标准,向退捕渔民一次性发放过渡期生活补助。
据了解,退捕以来,该市354名建档立卡渔民已纳入社会保险的有353人。退捕渔民根据自己的年龄结构、技能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转产转型之路,目前,有劳动能力的236名退捕渔民已全部就业,该市还将18户生活困难渔民纳入低保范围。
节假日24小时巡江不间断
渔民上岸得安置,但非法捕捞仍然存在。对此,潜江依法严厉打击重点水域各类非法捕捞行为,重拳出击严惩电、毒、炸等非法捕捞行为。
今年上半年,该市开展各类执法行动81次,其中市农业农村局、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和湖泊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等联合开展的执法行动13次,累计出动执法人员4353人次、警力208人次、立案查处涉渔案件25起(其中2起3人移交公安机关刑事立案),行政处罚10.2万元,批评教育20余人,收缴禁用渔具30余套、涉渔“三无”船只11艘。非法捕捞行为得到有效遏制,涉渔违法违规行为明显减少。
非法捕捞,节假日高发。该市农业农村局组织执法人员,在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等节假日期间进行24小时不间断巡查、蹲守。“夜间巡查不便,去年底我们购买了装有红外热成像系统的无人机,可在夜间捕捉非法捕捞者。”该市农业综合执法支队四大队大队长郭荣林说,他们的执法装备正在大幅提升,目前正在汉江潜江段安装视频监控系统,预计8月底完成建设。
该市还组建了由12人组成的渔政协助巡护队,队员优先在退捕渔民中遴选,按“六个一”(一部对讲机、一份保险、一套服装、一个执法记录仪、一个喇叭、一辆电动车)的标准配齐了装备,按有关政策落实了待遇,同时安排4名协警开展日常巡护工作。
链接
两任捕捞队长的转型之路
7月13日,潜江王场社区退捕渔民安置小区,王场捕捞队两任队长肖远福、肖建华接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讲述了他们转型发展的故事。
肖远福:捕捞队长成为护鱼员
今年56岁的肖远福,曾当过十多年捕捞队长。2018年8月,他和两个儿子一起上岸,分得了两套住房。
“年纪有些大了,上岸后干什么?”肖远福一度为之发愁。今年初,潜江市挑选护鱼员,“老肖踏实肯干,经验老到,不正是我们要选的人吗?”
3月,老肖骑上市里配备的电动车,每天巡护5公里长的汉江段面。“江边垂钓的人多,有的人用海杆钓鱼。我上去巡查,劝他们遵守一人一杆一钩规定,几乎所有人都能配合。”肖远福介绍,“当上护渔员后,市里每月给我发放补贴2350元,还办了意外伤害保险。”
“护渔的同时,可以顺便护路。市里还准备聘请肖远福作护路员,让他再增加一笔收入。”刘颖鹏说。
记者在肖远福家采访时,他的大儿子肖飞正好在家休高温假。37岁的肖飞,带着妻子一起,到广东开设了一家小作坊,为服装厂代工,“我俩采购了设备,每月毛收入一两万元。弟弟则在昆山一家电子厂打工。”
“上岸了,不用在水上漂流,也不再担心得风湿病,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市里还给我办了养老保险,60岁后,每月还可领取540元养老金。”肖远福指着自家的房屋告诉记者,住得还可以,就是希望小区公厕早日接通自来水。
肖建华:带着10多名退捕渔民开公司
1980年出生的肖建华,2012年被渔民推选当上捕捞队队长。禁捕后,他依然是渔民的带头人。
“突然离水上岸,大家都很茫然。”在相关部门支持下,他带领退捕渔民转型发展,学技能、办企业、外出务工。
禁捕后,肖建华在王场镇一家石油物资装备公司租下3000平方米的场地,成立了湖北庆悦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给采油设备做喷漆、除锈工作,请捕捞队里年龄稍大、就业有困难的渔民在厂里做事。
“捕鱼作业环境不好,安全系数低,不少人有风湿等职业病,父辈都不希望子女继续过捕鱼的生活。”肖建华说,“如今,10多名退捕渔民跟着我干,我们常到陕西、重庆、山东出差,员工每月收入在4200元至4500元左右。”
在肖建华引导下,45岁的肖远军报名学习养殖技术,办起了养牛场。
如今,养牛场有50多头牛,肖远军年收入十几万元。他还请了3名年纪稍大的退捕渔民,帮忙清理牛舍、喂牛、放牛。
肖远军说:“养殖行业前景好,自己也慢慢摸索出了一点经验,希望在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带动部分渔民联合办养牛场,争取规模扩大到百头以上。”
文章来源:湖北日报 全媒记者宋效忠 通讯员杜少华 郑欣
责任编辑:许蓓
转载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