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梁子湖:荒山里“长出”蓝莓小镇

“五一”期间,涂家垴镇蓝莓基地吸引大量游客入园采摘。(通讯员 孟靖 摄)

阅读提要

蓝莓产业是鄂州市梁子湖区涂家垴镇打造的乡村振兴项目。10余年发展,5个蓝莓基地逐渐扩至5000余亩,从一片无人问津的偏远荒山成长为“蓝莓小镇”。自2014年起,梁子湖区已举办7届蓝莓节,全镇蓝莓产业正着眼长远,求新求变,向深加工领域进军。

“以往蓝莓节过后,多是‘人走茶凉’。如今,回头客的电话一个接一个。”6月15日,碧绿蓝莓基地负责人张利民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和2019年相比,这一个多月到基地采摘的游客量同比上升了10%。

自4月底开幕起,涂家垴镇蓝莓节将持续整个夏季。与此前6届均由政府搭台不同,本届蓝莓节首次探索由白龙有机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碧绿农业有限公司两家企业主导。

一个镇种了5000余亩蓝莓

蓝莓原产美洲,花青素含量高,被誉为“水果皇后”,虽然在我国引种仅20余年,但发展迅速。

在涂家垴镇,白龙公司最早引种蓝莓,2009年在张远村建立基地,试种4年后开始销售。“至今已累计投资8000多万元,种植面积达3500多亩,年产600多吨。”公司负责人王如敢说,2016年后基地实现收支平衡。

相距不足一公里,便是碧绿农业有限公司的蓝莓基地,从1000多亩荒山开辟改造而来。2014年,有理工科背景的张利民辞去高薪工作,携夫人到涂家垴镇徐莲村建果园。

起初,夫妻二人跑遍全国,学先进经验,选早熟品种,做足“磨刀”功夫,也在2016年实现收支平衡。如今,“碧绿蓝莓基地”种植了北高丛、南高丛、兔眼3大品系、10多个品种。

近几年,该镇发挥白龙、碧绿两家基地的龙头效应,先后引进多个投资主体扎堆种植蓝莓。“经10余年栽培,全镇蓝莓种植从无到有,规模逐渐扩至5000余亩,并获批国家综合农业标准化示范提升项目,已成为湖北省较大的蓝莓产业基地之一。”涂家垴镇党委书记丁辉说。

突破瓶颈

农业靠天吃饭。对于娇嫩的蓝莓,无论种植还是销售,天气因素有很大影响。“蓝莓怕水又喜水,一个星期不下雨就要抗旱,而雨水过多又会影响产量。”张利民说。

2020年,两家蓝莓基地迎来丰收,但遭遇疫情,导致囤积,损失惨重。“价格一度跌至白菜价。”王如敢介绍,今年售价虽然回升了,却又在开花季遭遇持续大雨,影响挂果,开园采摘时间比去年推迟了10天左右,产量同比去年普遍下降10%。

下一步,白龙公司打算加盖20亩雨棚,在今年投资400万元基础上追加600万元,这样开花结果不受天气影响,利于提高蓝莓产量。但王如敢的压力依旧不小,“如果全部建大棚,投入太大。”

基地规模扩大,人力需求也会相应增长,“蓝莓集中上市时需要大量人力,附近农村无法满足,而且年龄普遍偏大。”王如敢说,几家基地都在考虑引进自动选果机,缩减人力需求。

挖掘深加工利润

5月底,张利民参加鄂州市农业农村创业创新大赛路演获第一名,其主题是:借鉴日本做法种盆栽蓝莓,打造可移动的蓝莓采摘园。

“基地已种植盆栽蓝莓1万盆,育苗6万株。未来,将扩大至10万盆,承包给农户5万盆。”他说,公司提供苗木、技术和销售渠道,每户只需两亩地就可承包2000盆,用地少,雇工也少,且迅速扩充产能。

盆栽蓝莓还可运至周边城市租赁场地展销,从等游客下乡转变为送盆栽进城,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基地承载力有限、节假日交通紧张等问题。

张利民的思路无疑打动了比赛评委,但他表示,着眼长远还得向深加工延伸产业链。蓝莓摘下6小时内不冷藏就会变质,除了鲜果销售,应尽快加工成蓝莓干、蓝莓酒、蓝莓酱、蓝莓饮料或蓝莓糕点。但目前,本地还没有这样的深加工企业。

“考虑到运输成本,目前公司仅有少量蓝莓运往山东、江浙等地企业代加工,大部分仍是鲜果销售。一旦鲜果市场有波动,本地蓝莓产业将受较大影响。”王如敢有同样担忧。

自去年以来,涂家垴镇规划建设莓果公社主题公园,将蓝莓基地融入乡村旅游版图。“一线串珠做大蓝莓小镇,农旅融合将拉长蓝莓产业链。”丁辉介绍,将蓝莓节交给投资主体办,就是想让企业积累更多市场化营销经验。

据悉,为解决蓝莓鲜果易受市场波动影响问题,镇政府正与莓果公社投资方洽谈,力争尽快招引深加工企业进驻。


文章来源:湖北日报 全媒记者夏中华 见习记者金凌云 通讯员胡倩

责任编辑:许蓓

转载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夏中华 金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