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岁的写诗“狂魔”李应雄
诗歌培训班现场
素有“诗歌小镇”之称的咸宁高新区横沟桥镇,有一家农民诗社,注册会员300多人,一年创作诗词可达千首。在这里,许多农民白天干农活,晚上搞创作,诗社两月一次的培训,他们风雨无阻,哪怕放下农活也会参加。这里也是第三届“美丽中国·乡村振兴”全国农民诗歌邀请赛的举办地。
写诗“狂魔”,一年创作200多首诗
横沟南路52号,是一家不起眼的杂货铺,店子的主人,便是横沟桥镇文化站站长刘平口中的写诗“狂魔”李应雄。“曲水流觞声应声,潜山淦水舞香城。蒸蒸五月荫凉好,一放情飞九九层!”当刘平站长带着极目新闻记者找到老李时,他正在抄录自己的诗。
自称“一天不写诗、不想诗,就睡不着觉”的李应雄今年78岁,每年最少往诗社投稿200多首诗。
记者在李应雄手机微信中看到,与诗歌创作有关的群多达10余个,而他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在各个微信群里与诗友们切磋交流。“农民们白天种地,晚上可以写诗,人的精神面貌越来越好,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本质的。”谈起写诗,李应雄精神百倍。
政府搭台,乡野诗人诗如泉涌
2006年初,横沟桥镇十几名农民一拍即合,自发聚在一起写诗作对。政府支持他们于2009年8月成立“横沟桥镇诗联书画分会”“农民诗社”,12年时间,农民诗社逐步发展壮大。在300多名会员中,既有日丈大地绘新图的新型农民、也有三尺讲台传诗联的老师,还有部门、企业和街道的员工和居民。
横沟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王威介绍,诗联书画分会、农民诗社成立后,政府先后投入120万元对乡镇文化站进行装修改造,腾出580平米的楼层专门用作分会、诗社办公场所,按照会员培训室、诗社编辑室、书画创作室和诗联展览厅的整体布局,为农民诗人创作“搭台”。
12年来,诗社举办会员培训班48期,培训人数超过8500余人次,出版《横沟新曲》刊物23期58000册,举办农民诗联大赛6场次,举办诗联文艺演出8场次。这12年,政府为诗联分会、农民诗社拨活动经费累计超过140万元。
2019年,横沟桥镇摘得“中华诗词之乡”“中国楹联文化镇”两块国字招牌。如今,农民诗社已然成为横沟桥镇一张闪亮的名片。
文章来源: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 记者成昱勋 通讯员胡芳 实习生杨骐源 冀翊
责任编辑:许蓓
转载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